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瑞典:雕不完的木馬、腌不夠的魚;吹不盡的玻璃、吃不膩的肉

2024-07-25科學

【瑞典中學生的畢業典禮】

前言

提起瑞典,大家是否以為要聊聊瑞典的諾貝爾及諾貝爾獎;或者先進的冶金、機械和電子產業;以及比較富裕的民眾生活呢?

總面積約為45萬平方公裏、總人口約為1050多萬的瑞典,屬於北歐五國之一,位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東部,東北面是芬蘭,西南面瀕臨斯卡格拉克海峽和卡特加特海峽,西面是挪威,東邊為波羅的海與波的尼亞灣,首都斯德哥爾摩。

【綠色部份便是瑞典:左邊是挪威、右邊是芬蘭】

關於瑞典如何先進、發達、富裕的這些,今天都不聊。這裏選取了木馬、各類魚肉、玻璃、大肉丸等四樣有一定代表性的事物,跟大家聊聊另一種風貌的瑞典。

【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老城區】

一、雕不完的木馬

這裏的木馬是指瑞典木馬,尤其是達拉木馬,起源於瑞典中部地區達拉納省的純手工打磨與繪制的小木馬。

本質是思念孩子:

早在公元17世紀前後,當時還處於原始森林密布的達拉納地區,民眾多以以伐木、捕獵為生,一旦進入大森林,經常是數月甚至半年左右才能回家,他們思念自己的孩子,所以閑暇時便用身邊的木頭雕刻一些小玩具,在回家時可作為帶給孩子的禮物,久而久之,成為一種廣泛的習慣和風俗。

【瑞典達拉木馬】

不過這可是需要物質支撐的——即使現在,瑞典依然擁有極為豐富的森林資源,森林覆蓋率為57%左右,以針葉樹為主,約占瑞典森林總面積84%左右。其中挪威雲杉約占46%左右、歐洲赤松約占38%左右,大家一看就明白了,這些木材本就是木雕的好材料。

【瑞典的森林資源既豐富又美麗】

慢慢收獲名與利:

進入17世紀20年代後,達拉納地區的一些民眾在進城時,經常會用自己雕刻的、大小不一的木馬作為貨幣,支付食宿等費用。而城鎮的店主們也慢慢樂於收藏這些手工制品,還會根據這些木馬的材質、手藝、大小來進行估價,這就加快和普及了達拉木馬成為當地貨幣的一種替代品。

【瑞典達拉木馬以紅色最為經典】

真正讓瑞典達拉木馬聲名大振是在1939年,那一年在紐約舉行的世界博覽會上,瑞典達拉納地區的手工工場特意為瑞典展區制作了一匹兩米多高的大木馬,工藝之精湛引起了人們的廣泛喜愛,以至於當時紐約的多家報紙在報道這聲展會時,紛紛選用瑞典木馬作為自己頭版或者專版的照片。

【顏色和款式也會與時俱進的】

成為一種文化象征:

傳統的達拉木馬多為紅色底子,馬鞍由白、綠、黃、藍等多種顏色手繪而成,隨著達拉木馬的名氣越來越大,於是便誕生了專門從事木馬雕刻的手工工場,最著名的要屬位於達拉納省努斯奈斯地區的一些工場,每年僅從這個地區銷售到瑞典全國甚至全世界的達拉木馬,總金額超過300萬歐元以上,約合2000多萬人民幣,這些原本是為孩子們制作的手工小玩具,早已成為瑞典的一種歷史與文化的象征。

【最大的與最小的:最好的反差效果】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的商店、紀念品店、當地超市,都可以看到這些木馬,但這些純手工制作的木馬價格不菲,比如10厘米高的達拉木馬,要賣到20多歐元,約合160-170元人民幣,瑞典克朗(瑞典克朗與人民幣基本等價)。這不僅是因為達拉木馬是全手工制作,瑞典人為了維護這一品牌,也決不會降價出售。

【如果是在早期,每一只達拉木馬都是不一樣的】

有意思的模特兒:

如果細心一點可以發現,早期的達拉木馬,幾乎沒有一只是一模一樣的,不僅是因為純手工制作的,更重要的是這些達拉木馬都是各有模特兒的,並不是雕刻者憑空想象出來的。

【早期的瑞典地區,幾乎家家養馬】

那時的瑞典,家家戶戶都會養馬,用來打獵、遠行、馱貨、幹農活等等,這些就是自己刻刀下面最好的模特兒:按照自家的馬兒形象,雕刻木馬,所以各家的木馬作品根本不一樣。另外還會根據自家的興趣愛好給這些木馬雕刻花紋,甚至還會把家人的名字設計成達拉木馬的圖案。

瑞典木馬尤其是達拉木馬,已經成為與「長襪子皮皮」齊名的文化形象。

【這是瑞典的另一個經典文化形象】

二、腌不夠的魚

盡管瑞典只有3200多公裏的海岸線,但卻都是盛產海洋漁業資源的「好處段」,盡管瑞典盛產許多魚類,但從過去到現在,大多數瑞典民眾仍然保持了對鯡魚、鱈魚、三文魚這三種魚類的熱愛。

如果只能三樣選一樣,瑞典民眾會毫不猶豫地選鯡魚。

【瑞典酸鯡魚】

鯡魚是北海和波羅的海盛產的冷水魚,自中世紀以來,就是最受瑞典民眾喜愛的魚類,沒有之一,尤其是在腌制或者煙熏鯡魚方面,瑞典民眾深諳其道,比如鯡魚酸肉卷自古便是瑞典菜的代表作之一。

說到烹飪方法,包括瑞典在內的北歐五國,民眾對魚肉的處理辦法更喜歡兩種:要麽煙熏、要麽腌制。醋溜、紅燒、清蒸、燉湯甚至刺身這些烹製方法,北歐民眾根本欣賞不來。

【瑞典民眾自己做的腌鯡魚】

在蔗糖或者甜菜糖相對缺乏的中世紀,瑞典的上流社會還流行過一陣用白糖腌制鯡魚——作為現在的我們,也許腦補一下就覺得太腥了,可在當時,即使到19世紀前後,白糖還是專供上層人士的調味品。所以在各類白糖早已司空見慣、價格低廉的現在,瑞典民眾還是保持了大量使用糖來腌制鯡魚。

【瑞典檸檬鯡魚片】

看到這裏,大家需要明白的一點,其實是我們的一句老話: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口味習慣真得不一樣。好了,接下來聊聊瑞典鯡魚最常見的料理方法,僅供大家了解一下就行,至於嘗試,還請三思而後行。

比如把鯡魚做成罐頭。可以肯定的是,這就是瑞典民眾一年四季都能吃到鯡魚的奧秘;不太肯定的是,鯡魚罐頭是否能成為全球氣味最刺激食品的冠軍。

【瑞典的鯡魚三明治】

每年7月左右的炎炎夏季,瑞典各地的鯡魚罐頭便要準備上市了;到了8月中旬,罐頭裏的鯡魚變得黏稠多汁,由於鯡魚發酵會產生氣體使得罐頭膨脹,從外觀上看已經把罐頭撐得鼓鼓的,這就代表鯡魚已經腌熟,可以正式上市了。

【這只是小盒裝的鯡魚罐頭】

曾經有過這樣的對比:瑞典鯡魚罐頭的刺激性氣味,是臭雞蛋的約19倍左右。很好奇的是,跟我們的臭豆腐、皮蛋等相比,不知道數據如何?不過這些都是次要的,瑞典民眾覺得美味無比才是最重要的。正常情況下,瑞典一年要消費掉800噸以上的、各種口味(沒錯,即使都是刺激性氣味,也會分成好幾個種類)的鯡魚罐頭。

按照瑞典總共約1050萬的人口估算,男女老幼人均每年至少消費一小盒鯡魚罐頭。

【瑞典南部的小漁港】

三、吹不盡的玻璃

玻璃是燒出來的、造型是吹出來的——17-18世紀的玻璃器皿尤其是還帶造型的。

其實是舶來品:

在16世紀之前,瑞典還沒有發現凹形器皿生產的確切證據,也就是沒有發現實物或者制作工藝的記錄,所以進口這些帶著一定造型的玻璃器皿,成為唯一的解決辦法。

直到16世紀中後期,隨著歐洲其他國家玻璃工藝流入瑞典,在首都斯德哥爾摩周邊才出現了玻璃工廠,創辦者為瑞典貴族,而工匠們大多來自普魯士、威尼斯等地區,所以生產的玻璃制品多帶有異域風格。

【瑞典的玻璃工藝】

主攻水晶玻璃:

17世紀瑞典在玻璃制造方面最拿手的還是生產水晶玻璃器皿,盡管歷史不像威尼斯、英國那樣悠久,但卻能創造出自己獨特的水晶玻璃產品。

到了1870年前後,瑞典吹制玻璃的工藝和工匠們才慢慢多了起來,為了擴大產能,在整個19世紀,瑞典總共新建了至少90多家玻璃工廠,其中約半數位於東南部的斯莫蘭地區——這是最富有瑞典近代工業特色的地區,它有著廣袤的森林和傳統的紅色木屋,特別容易形成視覺色彩上的鮮明對比,這裏也是瑞典水晶玻璃制造業的中心,從18世紀起便享有「水晶王國」的美譽。

【瑞典在玻璃方面仍保留了一部份手工技藝】

雕花工藝興起:

19世紀有一段時間,瑞典的玻璃制造跟風英國,尤其以圓錐形的濾酒器、配有卵形碗的酒杯等產品最為典型,就連顏色也以藍色居多,這完全就是當時英國玻璃產品的翻版,不過也難怪,說得形象一點,此時瑞典在這方面還在「博采眾長」,說得實際一點,雕花玻璃最初是由英國人傳入的。

到了19世紀末期,美國的玻璃風格也影響到了瑞典,尤其是斜切水晶玻璃,將這股「博采眾長」的潮流推到了頂峰。

【瑞典的水晶玻璃在生活中無處不見】

瑞典風格的形成:

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火切機技術的更加成熟、器材的更加完善,瑞典才出現了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方面的自我革新,不僅形成了自己的玻璃產品風格,而且快速提高了生產效率並大幅降低了價格,使瑞典的玻璃產品快速推向整個歐洲市場。

令人意外的人,在工業革命和機器化大生產的背景下,瑞典古老的玻璃吹制手藝不僅繼續保留,反而成為復古的典範——大家都能想到,發生這種情況只有一個原因,將吹制手藝傳給瑞典的幾個發源地,這門手藝反而沒落甚至消失了。

【熔爐中的玻璃吹制管】

瑞典水晶玻璃:

大致主打這樣幾個方面,比如瑞典水晶玻璃的制作工藝非常復雜,重點還是吹制和切割兩塊;比如保持了「博采眾長」的傳統,常常融合了現代藝術和傳統文化元素;比如強調原材料來自瑞典本土,所以這些原材料具有高純度和高透明度,能夠保證制品的品質和美觀度。

【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一處廣場】

四、吃不膩的肉

作為無肉不歡的瑞典,每年的人均肉類消費量是超過德國的——83-84公斤/年,其中豬肉、牛肉占了絕對比重,另外就是各種魚類、雞肉、鹿肉等等。

從全球範圍來看,在人均吃肉方面能夠超過瑞典等歐洲國家的,只能在美洲地區和大洋洲地區尋找了,比如人均肉類消費量超過100公斤/年甚至110公斤/年的阿根廷、澳洲等。

【瑞典的肉丸】

聊起瑞典民眾吃肉,還是先從喜聞樂見的瑞典大肉丸說起,這些肉丸一般由牛肉和豬肉混合而成,其實裏面還有薯仔泥等其它配料,通常搭配著鮮奶油醬和蔓越莓醬一起食用,另外,瑞典的各種燉菜裏面,肉丸也是經常出現的——另外兩種常客,跟德國一樣即香腸和豬肘。

以瑞典南部為例,這裏的民眾偏愛用肥一些的肉餡做肉丸,這些的肉丸口感更嫩、肉質細滑,而且主打豬肉為主,甚至全是豬肉。

【瑞典的開放三明治】

而越往瑞典的北面走,就會發現肉丸裏的豬肉成分越少,裏面的其他肉類,比如牛肉、鹿肉等會出現一些,而且肉丸裏面還會有薯仔泥、麪包屑、浸泡過牛奶的麪包等等。

有一說一,為何總感覺宜家現在的肉丸沒有10多年前大了呢——以前可以叫大肉丸,7-8年前也還能叫肉丸,最近感覺只能叫小肉丸了。

【瑞典的薯仔泥煎鯡魚】

其實瑞典自產的肉類很多,甚至還有我們眼中的野味,比如無論在廣袤的森林裏,還是在圈養的牧場裏,都能經常看到野兔、麅子、駝鹿、馴鹿等等。瑞典民眾當然不是只看不吃的,尤其是鹿肉香腸,是包含瑞典在內北歐各國民眾的心頭好。

【不知道大家能否欣賞或者駕馭得了這些美食呢】

結語

在北歐五國中,2023年人均GDP最高的是挪威,其次是冰島和丹麥,瑞典與芬蘭則維持在5.4-5.6萬美元的水平,既然墊底,那還是已開發國家嗎?不僅發達,而且屬於高度發達,實際上北歐五國的人均GDP都在全球前15名以內——世界人均GDP榜單共統計了約185個國家及地區。

【瑞典的鄉村】

如果發達富裕和孤獨單調同行、高幸福感與深抑郁度同在,這麽矛盾的現象會不會同時出現呢?大家其實都學過唯物主義辯證法,知道任何事物一定會有自己的兩面性甚至多面性,這個問題不僅有答案,而且至少在北歐國家還比較普遍,所以雕不完的木馬、腌不夠的魚;吹不盡的玻璃、吃不膩的肉,只能描述另一種風貌下瑞典的輪廓。

【瑞典古老的白色教堂】

2024年瑞典的最大標簽或許是2024年3月瑞典正式成為北約的第32個成員國。有關瑞典的、全球性的名詞至少有兩個:一個是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另一個則是以瑞典首都命名的一種症候群。

【瑞典曠野中的風車】

一起1973年8月發生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銀行劫案,最終卻出現了這樣的過程和結果:人質對劫匪產生了情感認同,由最初的恐懼和敵對,轉變為同情和認同,接著發展到與加害者形成友好的合作關系。這既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首次記錄,也是這種癥狀最典型的表現。

【瑞典的國家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