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中國南極秦嶺站正式開站,這是中國在南極建設的第五個科學考察站。身處南極羅斯海區域的秦嶺站,究竟有哪些特別之處?本報記者就此采訪了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及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的相關專家。
問:秦嶺站是如何命名的?
答: 在極地建設考察站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各國也都非常重視考察站的命名,站名大多是寄托美好寓意和體現本國傳統文化。
中國南極考察站的命名有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從體現時代特點、采用歷史文化遺產和歷史人物為主,逐步轉變到體現南極地形特征,采用蘊含中華文化元素的國內知名山脈為主,基本形成了以國內山系命名的規則。
按照這個規則,結合羅斯海新站所在位置的地理特征,在聽取相關方面意見後,新站命名為「中國南極秦嶺站」,主要有兩個方面的考慮:一是秦嶺是橫貫中國中部的古老山脈,是中國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線,也是中國地理、歷史、文化多元一體的重要標誌,被尊為華夏文明的龍脈,家喻戶曉,知名度高,而新站所處區域同樣也有一條作為南極洲東西地理分界線的橫貫山脈;二是秦嶺水系發達,植物薈萃,是「南北生物物種庫」「天然藥庫」,還是地球上唯一的朱鹮營巢地,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型代表,這與新站綠色、環保、節能的設計理念相契合,可以展示中國重視南極環境保護、踐行「綠色考察」國際倡議的良好形象。
問:中國為何要在羅斯海區建設南極考察站?
答: 1、行使【南極條約】相關權利、義務,提升參與極地治理體系建設。
(1)承擔恩克斯堡島企鵝保護區管理,對進入保護區活動進行監督檢查,行使南極條約權利和履行義務。
(2)與雪龍2號及新建破冰船相互配合,實施羅斯海海洋保護區監測,開展羅斯海海洋生態監測,支撐參與國際南極事務治理。
2、加強極地環境考察,提高極地科考國際合作水平。羅斯海樞紐站主要圍繞海洋、(陸海)生態、陸域、冰川、空間等方向開展業務監測。
(1)承擔海洋生態、海冰、冰川、海平面、大氣、地球物理、高空大氣物理、陸地生態等業務化觀測,為評估南極生態環境和氣候變遷評估提供基礎支撐。
(2)開展陸地和海洋地質、鳥類等綜合調查,掌握區域資源環境狀況。
(3)與周邊其他國家考察站開展南極科學考察及保障的國際合作。
3、開展區域多學科綜合科學考察,摸清當地自然特征、資源並為進一步科考提供支撐
(1)支撐羅斯海區域陸、海及冰川等多學科綜合科學調查。
(2)支撐向幹谷、橫斷山脈等南極關鍵內陸區域多學科綜合科學考察。
4、提供航空保障,提高極地科考基礎能力。透過國際合作,形成連線東南極和西南極的航空中轉能力。
問:秦嶺站是如何一步一步建起來的?
答: 與之前站相比,秦嶺站整體設計與建造的數碼化、裝配化技術套用程度更高。
秦嶺站主體結構采用了鋼結構全裝配方式建造,外圍護結構采用裝配式幕墻單元,內部標準使用單元,如辦公、科研、住宿等部份,采用工廠模組化全裝修建造模式,模組化率達到45%,模組中大部份室內固定家具、器材及管線都在工廠預制,大大減少現場工作量。另外,在進行現場建造之前,除了進行全數碼化模擬建造之外,對於整個主體結構和部份模組、幕墻單元等,在國內進行了預組裝,確保實際建造的可行性與準確性。這些技術措施對於提高現場建造速度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秦嶺站的整體設計將為與科研提供重要支撐。一是拓展考察範圍:新站設計立足於南極考察的大尺度規劃,綜合考慮後勤運轉、科學觀測、國際合作和環境保護等要素,形成以考察站為中心的多圈層全域考察模式,考察範圍可達到300—500公裏的範圍。
二是支持智慧科考:新站采用了基於衛星通訊系統的數據管理和遠端同步,設定自動檢測、應急處置等智慧運維系統,以及智能通訊、數據采集等專用網絡系統,實作智慧化科考。
三是實作長期觀測:新站的海洋實驗室定位於具有國際水準的海洋研究平台,可以實作對特拉諾瓦灣冰間湖的長期持續觀監測,開展近岸海洋環境的線上監測與數據傳輸、樣品預處理分析實驗等。
四是整體綠色環保:新站采用可再生能源和傳統能源相結合的能源微網管理系統,優先采用風能和太陽能等清潔能源,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占比超過60%,並整合了微電網監控、能源管理平台等先進技術,讓考察站運轉更加綠色環保。
問:作為中國第三個南極常年越冬考察站,秦嶺站將在中國南極科考中發揮哪些重大作用?
答: 第一,在長期觀測網布局方面,填補太平洋磁區的空白,在環南極全域加深對環境變化的認知。中國的南極常年越冬站——長城站、中山站和羅斯海新站分別對應大西洋磁區、印度洋磁區和太平洋磁區,新站將填補中國在太平洋磁區長期觀測的空白,從而對南極長期觀測網進行系統構建,更好地回答氣候變遷、冰雪和生態環境變化機理等前沿科學問題。
第二,在科考領域拓展方面,利用地理區位優勢,開展冰間湖生態過程、冰架—海洋相互作用等前沿科學問題的研究,提升中國的海洋科考研究能力。長城站觀測研究的重點是生態系,中山站是雪冰和空間環境,而羅斯海新站則是海洋。南大洋與全球氣候變遷、磷蝦等生物資源利用等密切相關,也是國際社會關註的焦點。
第三,在國際合作方面,與周邊美國、紐西蘭、德國和意大利等國考察站合作,推動把考察站海洋實驗室建成國際合作平台,努力推動羅斯海沿岸各國考察站的合作成為南極考察合作的典範。新站往北有意大利和德國的度夏站、南韓的越冬站;往南有美國麥克默多站和紐西蘭史葛站,均分布在羅斯海南岸和西岸。新站將與周邊多國的考察站合作,共同推進對羅斯海和羅斯冰架等觀測研究,共同履行區域生態環境保護。
問,從科研方面看,秦嶺站將重點在哪些領域開展觀測與研究?
答: 1,海洋科學:重點對特拉諾瓦灣開展海洋觀測與研究、特別是是冰間湖生態系、冰間湖海—氣通量以及底層水特性等的觀測研究,推進對羅斯海的合作研究。
2,冰川學:開展站區周邊冰架、冰舌和冰川監測,開展冰架—海洋相互作用等科學研究,逐步推進南極內陸科考。
3,大氣和空間環境科學:開展長期氣象觀測、大氣化學監測和空間環境觀測與研究,開展長城、中山和羅斯海新站聯測。
4,地質學:開展站區周邊及維多利亞地的地質學勘測與研究。
5,環境保護:合作開展周邊特別保護區企鵝監測、研究與保護工作。
作者:趙征南
文:趙征南圖:新華社、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編輯:付鑫鑫責任編輯:範兵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