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一個常見的物理現象,困擾科學家數百年的時間,至今都無法解釋

2024-04-26科學

自人類誕生起,探索世界的欲望就從未停歇。為了更深入地了解世界,人類創造出眾多先進的交通工具,如汽車、單車、火車、飛機和火箭等。這些工具的發明極大地便利了人類的出行,其中,單車的影響尤為深遠。作為近代社會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之一,單車不僅是人類最成功的人力機械之一,還在1790年由法國科學家首次亮相,他們以木馬為基礎,加裝兩個輪子,使騎行者能夠透過腳蹬地前進,當時這種裝置被稱為木馬輪。隨後,在1816年,德國的馮德賴斯男爵設計出有車把可控制方向的木輪車,並於1818年獲得專利,標誌著單車發展的又一重要裏程碑。

1861年,法國米肖父子創造出前輪大後輪小、配備曲柄和可轉動踏板的單車,後在1867年巴黎博覽會上展出。1886年,英國工程師改進了單車設計,加入前叉和車閘,使前後輪大小相同以維持平衡,並采用鋼管構建菱形車架,奠定了現代單車的基本形態。如今,單車已成為普遍使用的交通工具,種類繁多,包括山地車、普通單車、死飛車、小輪車、旅行單車和折疊單車等,以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雖然現今許多人都能嫻熟地騎行單車,但你是否曾好奇,為何單車能保持平衡?這個問題同樣引發了科學家們的濃厚興趣。他們拆解、組裝單車,深入探索其平衡機制。1897年,法國科學院為單車穩定行駛的問題設立了高額獎金的獎項,吸引了眾多科學家前來挑戰。然而,這些挑戰者最終都未能成功。有科學家提出,單車保持平衡的關鍵在於慣性,這一理論可追溯至伽利略,並由牛頓進一步發展,奠定了經典物理學的基礎。

科學家指出,物體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的特性稱為慣性,它是物體的固有內容。慣性定律,即牛頓第一定律,被視為物理學的基礎原理。然而,19世紀的馬赫對此持不同看法,他認為慣性並非物體自身特性,而是宇宙中其他物質作用的結果。在非慣性系中,物體所受的慣性力並非虛構,而是重力的體現,是宇宙中其他物質對其的綜合作用。至於重力,它是宇宙中物體間相互吸引的力。

牛頓,著名的物理學家,他堅信重力和時間無關,是一種超距作用,即時完成。同時,他認為空間和時間也是獨立的實體,均為剛性,對所有人都是一致的,這就是所謂的牛頓絕對時空觀。然而,愛因斯坦的出現帶來了新的觀念。他提出了狹義相對論,將時空與空間相結合,指出時間的流逝和空間的長度會因物體的運動而發生變化,這被稱為鐘慢效應和尺縮效應。接著,他又提出了廣義相對論,進一步提出慣性力適用於平直的四維時空,而重力的存在則會使四維時空發生彎曲。

牛頓和愛因斯坦均被譽為人類歷史上傑出的科學家,但他們在重力理論上的理解各異。簡而言之,愛因斯坦認為物質影響時空的彎曲,而時空則決定物質的運動方式。然而,科學家們透過多次實驗發現,在接近光速的條件下,牛頓的萬有重力定律無法精確解釋物體的運動,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則能在此情境下提供準確的解釋。因此,兩者各有其獨特之處,各有適用場景。

慣性是物質在時空中的持續運動的表現,它揭示了物質的存在方式。物質因此具有慣性,那麽單車能否僅憑慣性保持平衡呢?慣性確實存在於靜止的物體中,但觀察靜止的單車,若不放下支架,它會傾倒。因此,許多科學家提出,單車保持平衡不僅依賴慣性,還有陀螺效應的作用。許多人小時候都玩過陀螺,它的旋轉即使在受到外力時也能維持旋轉軸的方向。這種效應在旋轉的單車車輪中同樣存在。

當我們騎行單車時,車輪的旋轉會產生陀螺效應,幫助維持單車的穩定性。隨著車輪轉速的增加,單車會變得更加穩定,這也是為何高速騎行時更易於保持平衡的原因。然而,僅憑陀螺效應並不足以確保單車始終穩定,沒有人的操控,單車仍會摔倒。科學家推測,除了陀螺效應,還存在離心力效應。離心力是指任何有質素的物體在運動中受到的力,與地球的重力相反。根據牛頓的萬有重力定律,物體的質素越大,其重力也越大。

在太陽系中,太陽的質素占據絕對優勢,達到了太陽系總質素的99.86%,而八大行星和其他物質僅占0.14%。這種巨大的質素差距使得太陽擁有強大的重力,牽引著行星和其他物質向其靠攏。然而,為了避免被太陽吞噬,這些行星和其他物質必須進行自轉和公轉,以產生離心力來與太陽的重力相抗衡。這種平衡狀態使得八大行星能夠穩定地圍繞太陽執行。與此類似,單車的行進也與離心力密切相關。

當單車傾斜時,騎車者會轉向同一側的前輪,使單車沿傾斜方向的圓周運動。這時,離心力作用將單車扶正。1948年,鐵木辛科和楊在【高等動力學】中闡述了這一離心力效應。然而,許多人認為,單車的平衡不僅由離心力決定,騎車者的技術也至關重要。技術嫻熟的騎車者能更好地掌握平衡,使單車穩定行駛。而平衡感差的人則可能騎車摔倒。

科學家們對單車平衡原理進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多重效應疊加的觀點。2011年,【科學】雜誌發表了一篇論文,介紹了一款無陀螺和腳輪效應的單車。測試表明,單車重量分布對其穩定性至關重要,尤其是前輪的影響最大。盡管單車對我們來說很普通,但對科學家而言,它隱藏著眾多秘密。科學家們一直在探索單車平衡的秘密,努力揭開其背後的科學原理。

盡管主流觀點解釋了單車保持平衡的原理,仍有人持不同看法。他們認為,單車車把手與前車輪之間的垂直夾角是關鍵因素。這一夾角減少了單車傾倒的可能性,而這與單車的前後重心分布有關。特別是,單車後輪的多個裝置增加了其後部的重量,使重心下移。當前輪出現傾倒趨勢時,這種夾角的作用在後輪上表現得尤為明顯。雖然科學家提出了多種理論,但尚無一個能全面解釋單車平衡之謎。

在這個世界上,人類對於物理的認知仍然存在著盲區,這是不可避免的。自從人類誕生以來,我們就一直在探索世界的奧秘,從哲學到科學,從哥白尼的日心說到霍金的理論,科學家們為人類的科技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盡管我們已經取得了許多成就,對於世界的認知仍然有限。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雖然是人類物理學的兩大支柱,但並不意味著我們已經完全掌握了世界的奧秘。事實上,我們距離真正的理解還有很多的路要走,物理學的漏洞仍然存在。因此,我們需要繼續探索,不斷推動科技的發展,以更好地認識這個世界。

盡管科學家一直在努力,但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仍未能完美結合。宇宙中存在四大基本作用力:重力、強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和電磁力。量子力學能完美詮釋後三者,但對重力束手無策,這需要經典力學和相對論的協助。然而,經典力學和相對論又無法解釋前三種力。理論上,宏觀和微觀世界應是一致的,微觀粒子的集合構成了我們眼中的宏觀世界,但兩者的解釋體系仍顯割裂。

微觀與宏觀世界理論上應可共用一套理論框架,但現有物理學尚未實作,說明其仍有待完善。人類目前僅觸及部份物理知識,宇宙中還有許多未知奧秘。然而,人類作為地球上最具智慧的生物,科技持續進步,未來或許能揭開單車行駛原理等更多奧秘。期待這一天的到來,對此,各位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