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註」,這樣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可以讓您下次繼續閱讀相關文章,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您的認真閱讀是我們最大的動力,感謝您的支持。
耶加逹,作為印尼的首都,長期以來一直是這個四千多島嶼組成的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然而,這座擁有3000萬人口的大都市正面臨著一個前所未有的危機——下沈。印尼萬隆理工學院的研究顯示,到2025年,耶加逹將有26.86%的面積被海水淹沒,而如果持續下沈,這座城市的35.61%將完全沈入海下。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中國還有兩個地方也在加速下沈,一個在山東,一個在廣東, 甚至其中一處正面臨「消失」! 那它們都是誰?
即將「消失」的耶加逹
從地理角度說,耶加逹擁有相當復雜的地形。它面朝爪哇海,背靠低平的丘嶺,這使得耶加逹成為了一個天然的港口城市。整個城市分布在13條河流之間,其中最重要的是西裏汪河。耶加逹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歷史上一直是重要的交易中心,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
耶加逹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5世紀,當時這裏被稱為蘇達。這座城市見證了多個朝代的更替,從印度教國王到伊斯蘭蘇丹,再到荷蘭殖民統治。特別是在16世紀,當歐洲殖民者到達時,耶加逹開始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1619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占領了這座城市,並將其改名為Batavia,成為荷蘭在東南亞的主要據點。荷蘭的統治不僅改變了城市的面貌,引入了多樣的建築風格,同時也為耶加逹帶來了西方的技術和文化。
二戰後,隨著印度尼西亞的獨立運動日益高漲,耶加逹最終在1949年被確認為新成立的印尼共和國的首都。可自2019年起,政府提出了將首都遷移到東加利曼丹省的計劃,旨在緩解耶加逹的人口壓力和提高國家的平衡發展水平。盡管如此,耶加逹仍將保留其作為國家的政治和經濟中心的地位。
可隨著城市的發展,耶加逹也面臨了下沈的困境。根據權威數據,耶加逹成為世界上下沈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每年沈降的速度高達10至15厘米。這個情況若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和緩解,耶加逹將面臨著被徹底淹沒的危險。所以,印尼這些年也一直計劃遷都來解決這件事。
耶加逹面臨的下沈是一個長久以來一直存在的難題。位於河流和海洋沈積層上的這個城市,經歷了持續的沈降和壓實,使得地面持續下降。同時,耶加逹沈降問題還與爪哇島的板塊活動息息相關。爪哇島坐落於環太平洋火山帶,頻繁遭受地震和火山爆發的影響。這類自然活動引起的地殼變動,也是導致該市持續沈降的一個原因。
還有過度開采地下水是主要原因之一。隨著人口的快速增長和工業的發展,大量的地下水被抽取用於日常生活和工業生產,導致地面承載力下降,進而發生沈降。其次,氣候變遷導致的海平面上升也加劇了這一情況。全球氣溫上升,極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不斷上升,給低窪的耶加逹帶來了沈重的壓力。
加上城市化行程迅速,大量的建築物和道路加重了地面負擔。大耶加逹地區被鋼筋水泥占據,導致地下水無法補給,進而加速了地面下沈。另外,由於開放空間很少,城市在面對暴雨時無法有效吸收洪水,這使得城市的排水系統面臨巨大壓力。印尼經過了充分的考察和評估,最終選定新首都在東加利曼丹的部份地區。
實際上不僅是耶加逹,中國也有兩處地區也面臨著嚴峻的下沈風險。
1.山東長島縣
長島縣,隸屬於中國山東省煙台市,位於膠東半島東北部,瀕臨渤海和黃海,由32個島嶼和66個明礁以及相連的海域組成,總面積56平方公裏,常住人口近7萬。長島縣地質構造屬於火山島嶼鏈,地貌復雜多變,由高山、巖礁、沙灘、海蝕地形和火山地質景觀等組成,兼具了壯美與神秘。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長島縣四季分明,海洋性氣候明顯,夏涼冬暖,是極具吸重力的旅遊、度假勝地。
早在新石器時代,長島就有人類居住。長島在歷史上曾多次更名,明朝時設「長山衛」,清朝時改為「長山縣」。20世紀50年代,撤銷長山縣,設長島區,後更名為長島縣,至今已有近30年的歷史。在宋元時期,這裏就成為了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之一。明清兩代,長島更是因其獨特的地理優勢,成為了軍事要塞,多次成為歷史上著名戰役的發生地。
長島不僅地理位置獨特,自然環境優美,而且還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島上有多處國家級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如明代的西霞口炮台、長山列島戰鬥遺址等,都是研究中國明清海防史和近代史的重要遺址。此外,長島還是著名的「八仙過海」的傳說故鄉。近年來,隨著生態旅遊的興起,長島依托其優美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發展成為了國內外知名的旅遊目的地。
目前,長島縣正處於一個緊迫的境況,即土地沈降的問題日益嚴重。作為一個獨立的島嶼,長島依賴地下水作為其主要的淡水來源。然而,長時間的過度抽取地下水已經導致了土地沈降的問題。此外,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這進一步加劇了島嶼下沈的速度。
2. 湛江市羅鬥沙島
羅鬥沙島位於中國南部海域,雷州半島東南側。它東臨南海,西依雷州半島,與大陸之間隔海相望,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島嶼整體呈不規則的菱形,東西長約1.8公裏,南北寬約0.9公裏,總面積接近1.62平方公裏。島岸線曲折,沙灘綿延,海水湛藍清澈,海岸線的美景讓無數探險愛好者向往。
島上地形主要由沙質土壤構成,沙粒細膩,因含鐵礦物質而呈烏色,踩踏時,會發出"沙沙"的聲響,這也是「沙」字得名的由來。據歷史文獻記載,康熙年間,原有的羅鬥沙東原沙島由於海水侵蝕而消失,而在今天的羅鬥沙島位置,是新的沙洲逐漸形成,人們在新沙洲上生活,漁獵為生,島嶼得以重生,這便是後來的羅鬥沙島。
羅鬥沙島上居住的人不太多,以捕魚為生的漁民構成了主要的群體,這些居民大部份是世代相傳在島上居住和繁衍的當地人。隨著旅遊行業的興起,也吸引了一部份外來人士定居於羅鬥沙島,他們主要涉足於提供旅遊相關的服務工作。
然而,根據官方數據,羅鬥沙島的面積原先達到了2.6平方公裏。但是,在最近的十年裏,島嶼的面積顯著減少,現在僅剩下1.6平方公裏。長期以來,該島遭受持續的海水腐蝕,導致島嶼表面嚴重侵蝕,有80%的地區暴露為黃沙。
羅鬥沙島迅速下沈背後,隱藏了一個不能忽視的原因:人類的過度開發行徑。在追求地下珍貴資源,如石油和天然氣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貪婪地奪取了地球的寶藏,還對地質結構造成了永久性的破壞。加上海水蝕損,島上的各種建設亦遭到嚴重破壞,連曾經埋設於地下的燈塔基礎也裸露出地面3米。目前,羅鬥沙島面臨沈沒的嚴峻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