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黨河對甘肅意味著什麽?為何說沒有黨河就沒有敦煌2000年的輝煌?

2024-08-26科學

在普遍幹旱的地方,有水的地方才有生機。按照自然地理定律,多年平均降雨量不足200毫米的地方通常都是荒漠,但河西走廊卻打破了這個慣例,根源在於海拔高度4000米—6000米的祁連山脈,在綿延800公裏後發育出了三大內流河水系,滋潤了幹涸的大地,沙漠邊沿因此有了生命綠洲,其中走廊最西端便是敦煌綠洲,成就它的就是黨河。

黨河,從祁連山而來

黨河之名,源自清朝時駐防沙洲的蒙古貴族黨金洪台吉的名字,為黨金郭勒,簡稱黨河。這條河最早的名字稱氐置水,唐宋時也叫甘泉水或都鄉河。黨河發源於祁連山支脈之一的疏勒南山南坡和黨河南山北坡冰川群,全長390公裏,流域面積1.7萬平方公裏,年徑流量2.89億立方米。

以烏蘭窯洞以上的黨河上遊河段

黨河以烏蘭窯洞以上為上遊,在冰川融水流出峽口後,順著河床粗大礫石的縫隙全部下滲形成潛流,直至烏蘭窯洞後溢位地表,拾階而下,收納了眾多泉水溪流,匯成巨流。此時的黨河在黨河南山與野馬南山之間的無人寬谷地帶,不受約束地蜿蜒流淌。眾多河流,時而匯聚,時而分離,以地為紙,織繪出一幅壯美的畫面。

黨河中遊河段

黨河水庫

黨河的中遊流經甘肅肅北縣,之後便沖向黃沙漫漫的鳴沙山和庫木塔格沙漠,在經過沙棗園一帶的黨河水庫攔蓄後,調頭轉向東北進入下遊,終於在鳴沙山下滋潤出來一片面積僅有0.14萬平方公裏的綠洲,成為了18.5萬敦煌人賴以生存的家園。

黨河流入敦煌綠洲,與鳴沙山近在咫尺。

黨河在流出敦煌市後,原河道是在北土窯墩註入疏勒河,並一同消耗於尾閭哈拉奇湖。不過隨著1975年黨河水庫建成攔蓄了大量河水,以及下遊敦煌的工農業耗水大增,致使黨河註入疏勒河的水量越來越少,到20世紀後期黨河已無水流入疏勒河,僅在洪水期可能有少量水源匯入。

也因此哈拉奇湖也逐漸幹涸,而疏勒河在獨木難支之下,尾閭也退縮到敦煌西湖一帶。不過敦煌西湖還能以濕地的狀態存在,除了疏勒河時斷時續的疏勒河水外,就是地下潛流貢獻的水源。來自西祁連山和東阿爾金山的冰雪融水在深入到地下後,以潛水流的形式穿行幾十公裏,在地勢較低的沖擊扇緣遇到阻礙(如較密實的泥土層或巖層等)形成泉水,最終形成地表沼澤。

敦煌西湖濕地

黨河滋養敦煌綠洲

全覽敦煌地圖,我們會發現,處在庫木塔格沙漠沙漠東緣的敦煌,南邊是祁連山下的鳴沙山,北面是嶙峋幹旱的馬鬃山,一望無際的荒漠和戈壁是這裏的絕對主角,年降雨量不足50毫米,蒸發量卻高達2505毫米,只有在黨河下遊的沿途才有成片的綠洲和濕地。但面積也僅有210萬畝,僅占敦煌總面積的4.5%,因此敦煌也被稱為「戈壁綠洲」。

敦煌月牙泉

當我們將視野上升,全域看待敦煌所在的地理位置,便會發現,作為河西走廊的最西端,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交匯處的敦煌,有著特殊的地理格局:敦煌雪山為城,青海為池,鳴沙為環,黨河為帶;前陽關後玉門,控伊西而制漠北,全陜之咽喉,極邊之鎖鑰(源自明代【沙州衛誌】所述)。

相比河西走廊的酒泉、張掖、武威這些綠洲,敦煌綠洲的面積並不大,但卻遏制著河西走廊通往西域最關鍵的位置,堪稱「東西方文明十字路口」:從敦煌向東,可透過河西走廊進入中原王朝統治的核心——關中和中原;從敦煌向西,可溝通溝通綠洲商業文明發達的西域、中亞。

絲綢之路路線圖,在過敦煌後分為三條支線。

這其中絲綢之路過敦煌後,主幹道分出三條支線:北路沿天山北麓延伸,中路在天山南麓遊走,南麓一路串聯起了昆侖山北麓的各個綠洲。而頻繁在邊塞詩中出現的玉門關和陽關就位於敦煌境內,「西出陽關無故人」、「春風不度玉門關」,這兩處關隘就像是河西走廊的兩道西大門,在守護河西走廊的同時,也成為了西域與內地的分野之地。

而從敦煌向南則可以通往農牧混合的青藏高原,進而與印度文明產生聯系,而向北則可以直達盛產遊牧帝國的蒙古高原。如果說河西走廊是中原王朝擴充套件影響力的彈板,那敦煌就是彈板的的最頂端,是漢唐王朝獲得最強「彈力」的關鍵點。

敦煌,持續2000年的輝煌盛大

當然對往來東西方的商旅來說,敦煌也可以視為東西方貿易的集散地,來自西亞中亞南亞的商人在途經漫長的艱難跋涉,度過塔克拉瑪幹沙漠、噶順戈壁的艱難跋涉後,能夠在敦煌獲得最及時的物資補充和休養;同樣對於西行的中國商旅、外交使節來說,敦煌也是他們踏足絲路最艱難部份前的最後補給站。

正是這種獨特的地理位置,讓敦煌成為了絲綢之路的中西交通中轉站和西域第一門戶,在海上絲綢之路還尚未氣候大成之前,也是中國最大的通商口岸之一,曾有「使者相望於道,商旅不絕於途」的繁榮記載。即使在中原王朝出現內亂紛爭之時,敦煌仍然維系著與西域、中亞的聯系。

敦煌莫高窟

在頻繁的東西方經貿往來的同時,來自西方(地中海和西亞、中亞和南亞等地)的宗教、物產也隨著絲綢之路來到敦煌,與古老的東方文明產生碰撞和交融,敦煌也因此成為了一座華夏與邊疆多元文化交融相會的「國際大都市」。於是在黨河之畔、鳴沙山東麓崖壁便誕生了世界級的宗教文化聖地——敦煌莫高窟。

這種地緣價值就像國學大師季羨林所說:「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聚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敦煌和新疆地區,再沒有第二個。」敦煌在古典時期就是「華戎所交,一都會也」。

這就是敦煌,河西走廊最西端,絲綢之路十字路口的地理位置,讓敦煌仿如迎來送往的驛站,駐留過大月氏、匈奴、漢朝、前涼、後涼(氐)、北涼(盧水胡)、唐朝、吐蕃、歸義軍、回鶻、西夏(黨項)、元(蒙古)...,這些紛雜的族群、政權都在敦煌留下了深深的銘印。

而敦煌的這份長達2000年的輝煌盛大,卻在於黨河的滋養,而黨河的源流深遠,則是祁連山冰川融水的恩賜。如今黨河蜿蜒,就像千年前一樣,依舊流淌養育著這片古老的土地。

上期回顧:疏勒河對甘肅意味著什麽?為何說沒有疏勒河就沒有玉門關和瓜州?

備註:本文是【西北五省合集】系列的第102章原創作品,僅為一家之言,轉發請註明【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及出處】,嚴禁抄襲。另文中配圖部份引自網絡,如有版權私聯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