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韋伯拍攝:1000光年以外,3個微弱光點,非常特殊的恒星

2024-08-26科學

這篇文章描述了占士韋伯太空望遠鏡在2023年12月13日釋出的一張新影像,圖中天文學家們辨識出了三個不同尋常的天體,一個非常微小的「恒星」類別——褐矮星。

在前一期我們探討了韋伯望遠鏡拍攝到的赫比格-哈羅物件:HH797。

在HH797附近有一個名為IC348的星團,天文學家最近在這個星團中發現了褐矮星,十分巧合。

IC348星團位於英仙座,大約距離地球1000光年遠。

IC348是一個非常年輕的星團,由星雲和約400顆恒星組成,這些恒星的平均年齡大約為五百萬年。

與太陽的46億年相比,IC348的年齡要年輕得多,正處於成長的初期階段。

觀測這個星團,你會發現大多數恒星仍在吞噬周圍的氣體。

2013年,哈勃望遠鏡曾經在這個星團觀察到恒星成長,它們在吸收氣體物質。

星團中的恒星像煙花一樣閃耀,周期為25.3天,這是兩顆恒星互相牽引周圍氣體物質時的現象,非常夢幻。

IC348的迷人之處在於其充滿了創生的神秘感。

正因為其年輕,天文學家才能在此找到褐矮星的痕跡。

褐矮星是一種特殊的天體,直到1995年才被正式確認存在,它被認為是恒星演化失敗的產物,有時被稱為「失敗的恒星」。

恒星通常是由星雲演化而來的。

原恒星是恒星形成過程中的第一步,這是形成恒星的關鍵階段,原恒星會被包裹在星雲中,這些星雲是其後續成長的「食物」。

恒星成長有兩種可能的結果。

一種是原恒星吸收足夠的物質,使內核達到足夠的溫度和壓力以觸發氫的核聚變反應,這樣就會演變成一顆真正的恒星,能夠持續發光發熱。

另一種情況是原恒星雖然能發光發熱,但所吸收的物質不足以觸發核心的氫聚變反應,它的能量主要來自最初積累的重力能及部份氘的核聚變,這些能量最終會耗盡,使得星體逐漸變暗,變成褐矮星,這種星體未能成功啟動核心聚變。

嚴格來說,這些褐矮星不再屬於恒星類別,而更像是超大的氣態巨星,但與行星又有所不同,因為它們的起源與行星不同,行星起源於恒星周圍的行星盤,而褐矮星則是從中心的原恒星演化而來,因此可以獨立存在。

因此,當天文學家在IC348星團中發現三個獨立的、質素遠小於恒星的亮點時,他們懷疑這些可能是褐矮星,盡管也有猜測它們可能是「流浪行星」,即逃離恒星重力的行星,但考慮到IC348的年齡僅約500萬年,行星尚處於形成階段,它們不可能逃離恒星的束縛,因此這三個亮點很可能是褐矮星。

根據分析,這三顆褐矮星的質素最大不超過8倍木星質素,其中最小的一顆只有3-4倍木星的質素,這一數據令人驚訝,挑戰了現有的理論極限。理論上,褐矮星的最小質素應為13倍木星質素,但這三顆褐矮星的質素都小於這一理論值,尤其是那顆3-4倍木星質素的褐矮星。

這三顆褐矮星的表面溫度估計在800到1500攝氏度之間,與被稱為「熱木星」的行星溫度相近。

褐矮星的存在表明,恒星形成有一個質素下限,這是天文學家估計的恒星形成的最小質素,低於這一質素的天體不能啟動核心的氫聚變反應,因此無法成為真正的恒星。

盡管0.08太陽質素是理論推測,實際情況可能有所不同,因此觀測褐矮星可以幫助天文學家研究恒星的最小極限,確定恒星和褐矮星的界限。

1995年,天文學家在距地球19光年的天兔座首次確認褐矮星的存在,發現了一個由紅矮星229A和褐矮星229B組成的雙星系統。

這顆褐矮星的質素約為木星的60倍。

從1995年首次發現褐矮星到現在,天文學家已確認了數千顆此類天體。透過研究這些樣本,天文學家發現,盡管褐矮星不是真正的恒星,但它們具有一些恒星的特性,如擁有伴星,甚至擁有行星,如2M1207b,它是第一個發現存在行星的褐矮星。

即使褐矮星是失敗的恒星,它們仍具備一些恒星的內容。

以上就是關於韋伯望遠鏡此次拍攝及褐矮星的介紹,希望大家繼續關註和支持天文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