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一個長期被忽略的科學問題,他們6年研究給出亮眼答案

2024-10-16科學

文 |【中國科學報】記者 李晨陽

蜜蜂為什麽不得糖尿病?

周欣很享受觀察人們聽到這個問題時的表情——「就像【瘋狂動物城】裏的樹懶‘閃電’那樣,他們的眼睛先亮起來,然後一個大大的笑容在臉上逐漸綻放開。」

作為中國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昆蟲學系的教授,周欣研究蜜蜂這種迷人的小動物,已經有十多年了。但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他們並沒想到要研究這個問題。

「這其實有點不可思議。我們都知道蜜蜂主要以花粉和花蜜為食,而花蜜中的糖濃度可以達到50%以上,是不折不扣的高糖食物。」周欣對【中國科學報】說,「那麽單一的食性、高糖的飲食,為什麽不會給蜜蜂帶來類似於糖尿病的困擾呢?這個問題就像長頸鹿為什麽不得高血壓、啄木鳥為什麽不得腦震蕩一樣,如此顯而易見,竟然這麽久都沒有引起科學界的註意。」

近日,中國農大周欣和張雪團隊在國際知名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PNAS )上發表的一篇論文,終於就這個「燈下黑」的問題給出了他們的回答。該成果不僅為保護蜜蜂這一關鍵傳粉昆蟲提供了新思路,也為研究人類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開辟了新視角。

西方蜜蜂的工蜂在取食釀造的蜂蜜。鄧傑/攝

細菌沒了,血糖高了

這項研究從立題到發表,經過了6年時間。

2018年,本文第一作者韓本鳳正在中國農業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她的研究方向是蜜蜂與自身腸道菌群之間的互作關系。為了這個課題,她查閱了大量相關文獻。前人的一些研究成果引起了她的興趣:有研究證實,蜜蜂的腸道菌群可以影響胰島素樣肽相關基因的表達。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發現。在人類和許多動物中,胰島素和血糖代謝、糖尿病的關系都非常密切。我在碩士階段做過昆蟲胰島素樣肽相關的研究,所以很自然地想到,是不是可以研究一下腸道菌群與蜜蜂糖代謝的關系。」韓本鳳說。

韓本鳳在進行蜜蜂取樣。

這個研究的實驗設計思路並不復雜:先培育出無菌蜜蜂,然後對其中一部份無菌蜂定植腸道菌群。之後檢測無菌蜂和有菌蜂的胰島素樣肽基因水平是否有顯著區別,血糖和甘油三酯等指標是否有顯著差異,是否會表現出類似於糖尿病的癥狀。

結果讓人驚喜:相較於攜帶野生型菌群的蜜蜂,無菌蜜蜂的胰島素樣肽表達顯著降低,並且出現了諸如高血糖、脂質儲存受損等現象。在人類中,Ⅰ型糖尿病患者的典型癥狀是胰島素缺乏,而Ⅱ型糖尿病患者並不一定缺少胰島素,但由於胰島素抵抗等問題,使得血糖無法得到正常調節。從這個角度來講,這些蜜蜂類似於患上了Ⅰ型糖尿病。

接下來,研究人員從蜜蜂體內的5種主要腸道細菌中,釘選了在胰島素樣肽變化中發揮了關鍵作用的菌種——Lactobacillus Firm-5,以及這種細菌的關鍵代謝物——琥珀酸。進一步實驗證實,對無菌蜜蜂直接補充琥珀酸或者接種Lactobacillus Firm-5,都能夠有效緩解它們的高血糖等代謝紊亂癥狀。

「對蜜蜂來說,胰島素系統的意義還不僅僅在於調節能量代謝。」論文通訊作者之一、中國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講師張雪進一步解釋,「蜜蜂是一種生活史非常復雜的社會性昆蟲,它們隨著年齡增長,會經歷復雜的職能變化。例如較小的時候在蜂巢中擔任哺育蜂,長大一些後會出巢成為采集蜂。在這個過程中,胰島素調節下的能量代謝,與蜜蜂行為和‘身份’的轉化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

從演化的角度來看,蜜蜂與哺乳動物差異很大。例如蜜蜂體內根本沒有胰臟這個器官,它們的胰島素樣肽主要是由腦部份泌的。即便如此,昆蟲與哺乳動物在代謝調控上仍然存在一定共性。

「在人體中,也有類似的腸道菌和分泌物。特別是琥珀酸,還是一種重要的疾病指標。這次的研究發現為我們探索人類Ⅰ型糖尿病的幹預,開辟了一個新的視角。」作為論文通訊作者之一的周欣說。

借助自然的巧妙設計

周欣常常感慨,蜜蜂是一種多麽奇妙的研究物件。在這次的課題中,蜜蜂獨特的生長發育史,給研究人員帶來了很大的便利。

大多數物種的無菌個體,都需要經過復雜且成本高昂的培育來獲得。而蜜蜂作為一種完全變態發育的昆蟲,在從幼蟲到成熟蜂蛹的階段,身體會經歷一次脫胎換骨的變化。「幾乎就是把原來的身體全部打亂,重新排列。在這個過程中,蜜蜂幼蟲原本的腸道內表皮會完全脫落,原有的腸道菌也隨之離開了蟲體。」周欣解釋道,「其間,每只蜜蜂都住在各自的單間——六角形的蜂脾中,蜂脾上還有蓋,是個理想的封閉空間。」

科研人員只要把這個階段的蜂蛹夾出來,放進無菌箱中,這樣羽化出來的蜜蜂,就是天然的無菌蜂。在無菌蜂基礎上,還可以定向植入普通蜜蜂的腸道菌群,或者一些特定的菌種。這種巧借天工的實驗方法,常常讓研究其他動物的同行們表示羨慕。

但這種「捷徑」也帶來了一些問題:不同於經過嚴格育種流程的實驗動物,這些蜜蜂的遺傳背景沒有那麽統一,需要對大量的個體進行實驗,才能確保結果的真實有效。因此這項研究背後的工作量依然巨大。

問題「就在那裏」

在蜜蜂中,除蜂王壽命較長外,雄峰、工蜂等都只能活短短幾個月,且集中在較為溫暖的季節。因此他們每年只有4月底到8月底或9月初這段時間可以做實驗。為了盡可能延長實驗時間,有幾年,韓本鳳需要飛到海南三亞去,在崖州灣科技城開展工作。

「到了三亞以後,才發現那邊實驗平台還不太完善,需要從儀器和試劑開始,一點一點地搭建起來。」韓本鳳回憶道。

韓本鳳笑稱自己是實驗室裏最愛哭的學生。當她在工作中遇到挫折時,常常和老師說著說著就哭了。但為了實驗需要,她會連續幾天住在實驗室裏,守著蜜蜂,每隔2個小時就去觀察一次,喜怒哀樂都圍繞著這些小生命。這成了她人生中一段非常重要的時光。

得知論文即將上線那天,她第一時間給張雪老師打電話,說著說著,又哭了出來。

這一次,是喜悅的眼淚。

(從左至右)張雪、韓本鳳、周欣。

回顧整個研究歷程,周欣覺得這項工作最迷人之處,就是在人們習以為常的地方,發現一個明明就在那裏,卻一直沒有被關註到的科學問題。而經過一番探索,為這個問題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則更讓人感到振奮。

「對這項工作的意義,我們不需要太多專業背景的解釋,也不需要很多術語,一說出來,大家就都理解,都會心一笑。這種感覺真的很好。」他笑道。

論文DOI:10.1073/pnas.2405410121.

文中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