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楊振寧大弟子張首晟,助華為突破5G後暴死美國,美方:他是自殺的

2024-09-06科學

2018年12月1日,張首晟意外離世。

作為美國華裔物理學家、楊振寧的徒弟,他曾被譽為「離諾貝爾獎最近的華人科學家之一」,楊振寧不吝贊美。

在此之前,他先後獲得歐洲物理獎、奧利·弗巴克利獎、狄拉克獎、富蘭古連獎,包攬下一應國際物理學獎。

物理學界有一種說法,稱拿下世界三大物理獎項——歐洲物理獎、物理學前沿獎,狄拉克獎,極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獎。

事實張首晟數度提名諾貝爾獎,雖未能奪得桂冠,外界依舊認為只是時間問題,畢竟他不過55歲,只要繼續在研究領域深耕終有所成。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物理學界殿堂級人物,卻因抑郁癥自殺,不免讓人懷疑另有隱情,對美國給出的「自殺」結論不甚滿意,將矛頭直指美國。

一、德國墓碑上的墓誌銘

「張首晟獲得諾貝爾獎只是時間問題。」

張首晟之死,於國際物理學界影響很大。

普通人看來,一位有機會獲得諾貝爾獎、享譽中外的物理學家,似乎沒有自殺的理由,於是衍生出多種說法。

1、投資失敗,經濟壓力太大罹患抑郁癥。

2、遭到美國政府針對,深陷中美貿易戰漩渦,壓力過大罹患抑郁癥。

鑒於張首晟滿腔愛國情懷,積極與國內協作,推動國內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學術交流等方面,人們更傾向於第二種說法。

時至今日,關於張首晟之死爭論依舊不休。大環境使然,更應該關註的還是他個人取得的成就。

上天似乎特別眷顧張首晟,給了他驚艷的才華。

出生於1963年的他,恰逢知識分子命運跌宕起伏的一個時代,他也無法幸免,家中閣樓是人生的方寸之間。

行於此、長於此、收獲於此,倚樓聽風,並不知外界風雲變幻,正在醞釀一場驚天大變,一天張父丟給他一套高中自學教材書。

沒錯,張首晟沒上高中。

不過不妨礙他自學成才,獲得參加高考的機會。那是恢復高考後的第二次全國性考試,錄取率低至7%,全國報考人數610萬,僅錄取40.2萬人,而他就是其中之一,並被復旦大學錄取。

這一年,張首晟15歲。

後來他回憶起這段時光,總有一種恍惚感。若是按部就班讀初中、高中,興許結果和後來完全不一樣。

就讀復旦後,他選擇了物理系。

見於多篇報道、文章提到,張首晟之所以選擇物理系,源於楊振寧、李政道獲得諾貝爾獎,讓無數莘莘學子予廣闊天地有了努力的方向。

復旦第一學期結束,張首晟被選入留德學生班。1980年,前往柏林自由大學攻讀。作為一所建校於1948年的世界級名校,誕生了7位諾貝爾獎得主,是無數學子心心向往的學術殿堂。

僅僅三年,他完成了本科、碩士學業。

上天賦予了他天分,卻並未給他指明人生方向。愈是接觸物理這門學科,愈會深陷其中,何況是張首晟這類天才。

他的榜樣楊振寧、李政道在理論物理這條路上走了很遠,可理論物理研究更難、更不容易有所成就。

算不上迷茫的他搭便車環遊德國,想在這片土地上找到更好的答案。不經意間,來到哥根廷大學附近一塊墓地,許多德國著名物理學家長眠於此。

墓地靜謐、鮮有人往,墓碑上刻有名字,真正吸引張首晟的是墓誌銘——沒有華麗的生前介紹,只有一道公式。

公式屬於全人類,也屬於長眠於此的他們。

一道簡短的公式,代表了他們的一生。當墓碑上刻上這道公式,便是永恒。公式與人類同在,他們亦是。

於張首晟來說,或許這就是最浪漫的歸宿。

二、改變研究方向

1983年,張首晟進入紐約州立大學攻讀博士。

之所以選擇紐約州立大學,源於一個人——楊振寧,全世界最頂尖的物理學家,被譽為20世紀物理學領域的重要人物。

進入紐約州立大學,楊振寧擔任張首晟博士導師。

師從名師、年少偶像,人生方向愈發明了,張首晟也想如導師一樣,在理論物理研究方面有所建樹。

楊振寧很欣賞這位天才少年,對張首晟的指導遠超一般導師,經過一段時間相處、觀察,他提出讓張首晟改變研究方向。理論研究是個漫長的過程,並不容易有所突破,加上物理學發展行程,套用物理更具有前景。

作為一代物理學大師,楊振寧的一席話讓張首晟陷入沈思。兩人並不像普通的師生關系,在物理學上的追求讓兩人亦師亦友。後來他還專門撰文感謝導師,文中也提到兩人曾寫信討論物理學問題。

同樣的堅持、相似的天賦,讓張首晟決定改變研究方向——凝聚態物理學。凝聚態物理學成為物理學中最重要、最豐富的學科,為發展新材料、新器件、新工藝提供了科學基礎。從結果推導過程,不得不承認楊振寧的前瞻性。

興許許多人並不清楚什麽是凝聚態物理學,比如說銅能導電、水會結冰等現象,凝聚態物理學就是研究銅導電、水結冰的原因,研究層次從宏觀到介觀、微觀,套用十分廣泛,研究成果或將迅速轉化為生產力。

不得不提,張首晟極具天賦。

2006年,他發表獨立論文,論文引起所有凝聚態物理研究者的註意,自此他在科學界名聲大震。

從2006年到2017年,他有兩項重大研究成果。

1、量子自旋霍爾效應

2、發現新的天使粒子

普通人對此並不好理解,唯有物理學界頗受震動,普遍認為張首晟憑借數項研究成果有望獲得諾貝爾獎。

事實他先後獲得歐洲物理獎、奧利·弗巴克利獎、狄拉克獎、富蘭古連獎,包攬下一應國際物理學獎。

而下一個重量級獎項,正是諾貝爾獎。

昔日少年束高閣,高處不勝寒,16歲走出國門的他,已然成為業內舉足輕重的大拿,在物理學界指點江山。

2009年,張首晟加入清華大學。

從中國走出去的少年,亦有一顆愛國之心,除日常人才培養之外,還專註於推動中國尖端科技發展。

從2009年入職清華以來,他每年幾乎會用四分之一的時間指導本科生、研究生,開辦各類講座、強化課,盡可能參與到學校發展。

做研究、當導師,似乎張首晟的精力總是無限的,不過他還有一個身份:矽谷知名風險投資家。科學家到投資家,跨界跨專業,上天是眷顧他的,涉及的投資案例幾乎無一失敗,收獲頗豐。

三、知名風險投資家

2013年9月,張首晟創立丹華資本。

從乏味枯燥的科學世界到充滿欲望和風險的投資市場,於他來說是全新的挑戰,不過並不陌生。

早在1998年,他就投資了Vmware(威睿)。

自從1993年到史丹福大學任教,他曾先後幫多名學生創辦公司。相較於一般的創業公司,史丹佛學生創辦公司的成功率高上不少,原因有三點。

1、優秀團隊

2、創新性技術和商業模式

3、市場廣闊

優秀團隊+創新性技術(商業模式)=成功

作為一名科學家,張首晟具有一般投資者缺少的能力:走在科研領域最前沿。投資者往往只註重兩點:風險、回報。風險率低、回報率高,就是值得一投的好專案,他卻有另外一個標準——簡單、普適。

丹華資本投資方向涉及人工智能、互聯網、生物技術等領域,故而不僅要求投資人具有前瞻性的投資眼光,還必須看到專案的可持續發展。走在科學領域前沿的他,恰恰能看到別的投資者不甚在意的科學潛力。

有多少投資者因看不到其科學潛力,錯過一個絕佳專案,比如u盤、大疆無人機、智能機器人、電動汽車。

有科學潛力並不一定成功,還需要優秀團隊。

張首晟見過太多好投資專案折戟沈沙,論科學潛力、市場,其實大有作為,然而由於團隊激進、保守等各種原因,最終無疾而終。

故而他每次接觸投資專案,並不會聽專案發起人口若懸河,而是讓其憑借對專案、行業的理解,拆解專案的發展壽命。

自從丹華資本建立以來,投資了很多極具潛力的專案。除投資之外,張首晟還存有一顆愛國之心。

何為「丹華」?即史丹佛+中華。

早在2009年,他就和國內高校建立密切聯系,曾和多名科學家合作研究,在拓撲絕緣體方面取得系列開創性成果。

本著搭建中美之間高新技術研究和產業聯動,丹華資本充當橋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丹華資本十分熱衷區塊鏈。

上天似乎十分眷顧張首晟,堪稱十全十美。

世界上真有十全十美的人嗎?答案是否定的,即便如牛頓、愛因斯坦,也稱不上十全十美,歷史上沒有十全十美的科學家,他也不例外。

不過華人基於對傑出科學家的美好想象,總會戴上一副有色眼鏡,認為、希望甚至要求科學家十全十美。

因此當張首晟因抑郁癥自殺,才會冠上陰謀論。

四、沒有誰活的比誰容易

集才華、相貌於一生的張首晟,永遠是一副溫文爾雅的樣子。

「如果能活成這樣,這輩子也值了。」

普通人看來,老天爺足夠偏愛張首晟。科學方面,只差一個諾貝爾獎;家庭方面,幸福和諧;投資方面,屢有建樹。

一個有家庭、有事業、有未來的人,為什麽會自殺?聯想到近來發生的事,不少人有理由懷疑他的死並不簡單。

就在張首晟自殺這一天,華為CFO任正非之女孟晚舟被加拿大扣留。

同一天發生的兩件事,在國內引起一陣轟動,前者讓中國科學界一片惋惜,後者讓國民無比憤怒。

隨著事件發酵,流言四起,何況張首晟和華為關系頗深。

早在2017年4月,華為與張首晟就正式建立合作,張首晟為華為5G技術研發助益良多,稱得上華為5G技術的引領者之一。

之後華為遭到美國制裁,張首晟處境也不好過,他創立的丹華資本遭到【301調查報告】點名。

值得一提的是,張首晟自殺、孟晚舟被扣留這一天,兩人都將出席阿根廷的一個晚宴。種種跡象表明,美國脫不開幹系。

當美國定性張首晟之死為「自殺」後,國內群眾自然不認同。一個有望獲得諾貝爾獎、家庭事業美滿的人,為什麽會自殺?沒有理由自殺,那就只能是他殺。可不管美國官方亦或張首晟家人,都表示張首晟是自殺。

美好的願景破滅,多數人是不願接受的。

濾鏡之下,張首晟是完美的,完美的人生、完美的家庭、完美的品性,可幾乎沒人知道,他生活的很難。

取得的科研成就背後,是無數個徹夜不眠,尤其是到成功前,只差一點足以讓人瘋狂。除科研壓力外,生活壓力也很大。自從丹華資本創立以來,看似擁有了數億美元的基金規模,實際背負的壓力很大。

況且還有來自外部的壓力,如無數人的殷切希望、美國的公開打壓,一應壓力讓他幾乎喘不過來氣。

光鮮亮麗背後,他還是個有著七情六欲的人。

會焦慮、會懈怠、會仿徨,可所有人都認為他是完美的,他只能選擇以光鮮亮麗的外表來面對人生。

表面光鮮亮麗,內心早已波濤洶湧。

長此以往,又怎麽會不抑郁?沒人在意,只希望他維持完美的外表。臨到崩潰,也無人發覺他千瘡百孔的心。

自殺,是萬般無奈的選擇。

有時候活著比死去更難,可活著總會有希望,一路走來,興許布滿荊棘,擡頭望,星月當空,那便是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