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1919年以來,西部地區三次機遇縮小與東部的發展差距

2024-02-07科學

神秘的胡煥庸線把中國分成「兩個世界」,東部地區以一半不到的國土面積占據了全國94%之多的人口。

胡煥庸(1901年11月20日—1998年4月30日),字肖堂,江蘇宜興人。地理學家、地理教育家,華東師範大學教授,華東師範大學人口研究所所長,中國地理學會的發起人和首屆理事,中國現代人文地理學和自然地理學的重要奠基人。他提出中國人口的地域分布以黑河—騰沖線為界而劃分為東南與西北兩大基本差異區,這條線也被稱為「胡煥庸線」(來源百度百科)

胡煥庸線

中國的東西部發展不平衡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

自然條件 :胡煥庸線以西,地貌以高原、山地、戈壁和沙漠為主,降雨量少;胡煥庸線以東,地貌以平原、丘陵為主,瀕臨太平洋,降雨量多。

中國地形的三大階梯

歷史原因: 華夏文明發源於黃河流域。隨著中原戰亂,五胡亂華、靖康之難等多次衣冠南渡之後,北方士族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力與南方的土著相融合,促進了南方的經濟發展。1840年後,英法等西方列強用武力敲開了滿清的國門,上海、廣州、天津、武漢等沿海沿江城市迅速發展,被迫割讓給英國的香港從一個無名的小漁村發展成東方的夏威夷。東西部之間的發展差距進一步拉大。

百年前的香港維多利亞港

政策傾斜: 改革開放以來,5個經濟特區和14個沿海開放城市全部集中在東部地區。國家在財政、稅收、外貿、金融等全方位給予優惠政策。在計劃經濟向特色市場經濟過渡期間,東部地區抓住了國家政策和時代機遇,快速發展進一步拉大了東西部地區的差距。

5個經濟特區和14個沿海開放城市

現代以來,西部地區的發展有三次絕佳的機遇,極大縮小了東西部之間的發展差距。

第一次,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內遷。

歷史背景:

1937年11月,淞滬會戰落下帷幕。中國軍隊以血肉之軀,築成壕塹,60%的精銳部隊折損打破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話語。上海失守,距離300公裏的南京岌岌可危。如果日軍艦隊從上海溯江而上,僅需一日便可到達南京。國民政府不得不利用中國的戰略縱深,以空間換時間,宣布移駐重慶。重慶因此成為中國抗戰時期大後方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

抗戰時期的重慶

主要成就:

國民政府選擇西部作為抗日依托,對西部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開發建設。 大規模的工業內遷。 沿海地區的先進技術和寶貴人才內遷,使得西部地區工廠數量猛增,重工業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大規模的高校西遷。 高校內遷行動使得近代中國為數不多、規模不大的高等教育資源被保護下來,促進並推動了大後方教育事業的發展,培養了大批人才。 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 戰備公路的大量修建,大大改善了西部地區落後的交通面貌,同時促進西部民族融合。

著名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第二次,60年代至80年代,開展三線建設。

歷史背景:

60年代,我們處於各國敵人的包圍之中,隨時會發生戰爭。

在東南, 美帝的軍事包圍一直是重要威脅,一手扶持的蔣介石政權叫囂「反攻大陸」的聲音日趨激烈。 在北邊, 中蘇關系破裂,蘇聯方面在中蘇邊境不斷挑起事端。1962年,蘇聯進入蒙古,陳重兵於中蘇邊境。 1966年,中共與蘇共兩黨關系中斷。1969年,發生了震驚中外的珍寶島戰役。 在西南, 1962年,爆發了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 越南戰爭如火如荼。

戰鬥英雄龐國興:敵人非但不投降,還膽敢向我還擊。

因為有曾經的老大哥作為大後方的倚靠,我們的經濟建設重心一直放在東北、華北地區,建設戰略後方的問題並不緊迫。 隨著中蘇關系惡化,曾經的大後方極有可能隨時成為前方。 為了建立一個穩固的後方,應對當時的國際形勢,領導人高瞻遠矚決定在中國內陸13個省區實施的一場以鐵路建設為先導、能源原材料工業為基礎、國防科技工業為核心、重工業為重點的一場規模空前的經濟建設運動,同時在全國28個省區市腹地建設「小三線」。 中國經濟史上一次極大規模的工業遷移開始了。

三線地區建設示意圖

主要成就:

改革開放之後,隨著國際大環境的緩和,三線建設成為絕唱。1964—1980年,國家在三線地區累計投資2052.68億元,修建了10條鐵路幹線,建設了約2000個大中型企業、科研院所和基礎設施,30多個新興工業城市。建設了 攀枝花鋼鐵冶金基地,西昌航天衛星發射中心,葛洲壩水電站,成昆鐵路幹線等等。 三線建設 建成了比較完整的戰略後方基地,改善了中國工業布局,增強了民族融合,縮小了東西部發展差距 ,為後來的西部大開發打下了較為堅實的基礎。

成昆鐵路建設

第三次,21世紀,西部大開發。

歷史背景:

改革開放後,東部地區相較於西部地區取得了顯著的發展成果,導致東西部之間的差距逐漸擴大。實施西部大開發, 將東部沿海地區過剩的經濟發展能力,用來提高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和社會水平,鞏固國防,守好戰略後方,實作全國範圍內的均衡發展。

西氣東輸

主要成就:

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歷史性成就, 從1999年到2022年,西部地區的生產總值從2.4萬億元增長到了28.6萬億元,年均增長率達到了11.5%,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西部地區的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顯著提高,貧困人口從1.3億減少到了200萬以下,貧困率從35.9%降低到了0.6%,基本實作了脫貧攻堅目標。 青藏鐵路、南水北調、西氣東輸、西油南輸、西電東送、西棉東調 等等重點工程已經開始運作或是已經竣工使用。

中國新世紀四大工程之一青藏鐵路

東西部之間的差距依然顯著,西部大開發之路,任重而道遠。 新時代繼續做好西部大開發工作,對於增強防範化解各類風險能力,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意義重大。

一帶一路的西部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