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於光,總有著一種別樣的情懷。中國早在戰國時期, 墨子 就發現了 光的反射定律 ,同時建立起來了中國的光學體系;【聖經】舊約裏的創世紀篇章中有寫,大地是黑暗混沌的,直到神說:「要有光。」於是就有了光。神將光和暗分開,並且將光稱為晝,將暗稱為夜,這就是頭一日。因此在當時的西方, 人們認為是上帝創造了光,而有光,才有了人類,有了萬物的誕生與生長 。
人類對光的需求是從誕生之初就開始的, 光是人類生存的必需品,也是大自然存在的根本 ,但是夜晚的來臨總會驅散光,而身在暗處非常危險且充滿未知,比如遠古時期,南猿的天敵就會在漆黑的夜晚出沒。人類為了留住光,慢慢生產出了 火把、油燈 ,以及現在人類社會必備的 電燈 ,這也使得人類 從原始走向了文明 。
點燃文明的光亮
而因為 各個民族的傳承和認知不同,光在各個文化的顏色也不一樣 。古時候的中國認為 光是紅色和黃色的 ,然而由於古代的 黃色一般被皇帝所獨有 ,所以老百姓通常使用的是紅色,比如結婚、壽宴等,都會擺上大大的紅燈籠,具有著鮮明的中國特色。而 西方對於「光文化」的傳承則是以冷白色為主 ,他們結婚的婚紗用的便是白色,婚車也掛著白色的綢緞。
中國人認為「紅光」代表喜悅吉利
光是什麽?
拋開人類社會中賦予給光的種種含義,它究竟是什麽呢?在物理概念中,光是一種處於特定頻段的 光子流 。當光源中的 電子有了額外的能量,就能發出光 ,而當能量不足,電子就會 加速運動 ,以波的形式釋放出能量。同時,躍遷之後如果能夠填補軌域上面的空位,變成了 穩定態 。如果並沒有填補空位,電子就會 再次躍遷回去之前的地方 再釋放能量。
光子流
同時人類根據各種研究和不斷的實驗發現,光擁著四個較為重要的特征。一是光是呈 直線傳播 ,比如選擇一個晴朗的白天,我們外出觀察,就能看見筆直的光柱,還有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以及日月食都能說明這個事實。
二是光以 波 的形式傳播,就比如湖面上被風吹動的波紋,不同的波長,光也就會呈現出不同的顏色。荷蘭物理學家惠更斯提出了光的 波動說 ,然而在當時並沒有很多人支持他,直到19世紀才有科學家完成了光的雙縫幹涉實驗,證明了波動說的正確性。
光波
三是光的 速度非常快 ,在真空中的空氣比在空氣中的要慢一些,而在水中,或者穿透過玻璃,類似上面這樣折射率更大的介質中,光的傳播速度還要更慢。
四是光的能量是 量子化 的,光的量子被人們叫做 光量子 ,簡稱光子,愛因斯坦透過光電效應的實驗,證明了 光具有粒子的內容 ,因此提出了光量子說,並且與波動說結合到了一起,人們也因此對光的認知更加清晰了。
光量子
光年又是什麽概念?
雖然說是「年」,看起來像一個時間的單位,但其實光年是 長度單位 ,就是 光在宇宙真空環境下,沿直線經過一年時間的距離,叫做光年 。一光年的距離就等於9460730472580800米。光年一般 用來計算在宇宙中天體之間的距離 ,比如太陽與另外一個恒星之間的距離是多少。
美國最快的飛機可以達到11260千米/小時的時速 ,而按照這個速度, 需要花大約95848年的時間才能走過一光年的距離 。而目前來說人造的最快速度物體還是上個世紀的70年代,美國和德國聯合制造發射的 Helio-2衛星 ,最高速度為每小時252792千米,這也需要 花費4000年左右的時間才能走過一光年 ,時間之久,足以人類再一次前進演化了。
Helio-2衛星
事實上,在1676年以前,人類都認為光的傳播不需要時間。1676年丹麥的一位科學家羅默率先提出了設想: 光的傳播需要時間 。然而直到18世紀,科學界才普遍接受了這一觀點,並且得出了大概的光速,1838年,德國天文學家使用了「光年」作為天文學測量單位。而現在, 人類能夠觀測到的宇宙範圍,已經超過100億光年了 。
除了代表距離單位,光年其實還代表我們看到這顆遙遠的恒星或者星系多少年前的樣子。因為人類是透過可見光來感受到物體的,人的眼睛只能被動接受光源或者光的反射,而光的傳播速度雖然非常快,但是它的傳播也是需要時間的,而我們看到的東西,其實都是 光經過了一定的時間以後,才傳遞到我們眼裏 的。
光線的傳播
也就是說, 我們看到的一光年外的星球,其實是它1年前時候的模樣 。透過望遠鏡等一些器材,人類能夠看到最遠的星系大概在130多億年,這也就意味著,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星系,其實是它130億多年的樣子,如果我們想要看到它現在的模樣,就要等到130億多年以後了。
人類角度
光走一年的距離,真的要花一年的時間嗎?
事實上,人類測算的光年是光 呈直線傳播的速度 ,並且處在無重力場和磁場的幹擾的完美環境,但是龐大的 宇宙中並不是完全真空的 ,宇宙中存在著星體、星雲、隕石、宇宙塵埃等物質。而 光在不同的介質下傳播的速度 不同,理論上 在真空中傳播速度是最快 但宇宙中的各種各樣的物質會成為光前進路上的 「絆腳石」 。
宇宙並不「空反而很滿
從量子場論觀點來看的話,光射入 介質 當中,光子要 與原子發生相互作用 ,而這個作用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的,原子會吸收光子,被激發後再去釋放光子,這個過程會導致時間延長,也就是說, 距離一光年,實際上光需要走的時間要大於一年。
而宇宙中有著許多的大質素天體,而直線的光在經過這些天體時,難免會產生 偏折 ,理論上來講光是沒有質素的,不會受到重力場的影響,但是實際上,光是會 受到重力的作用發生偏折 的,大質素的天體 會把光線的直線扭曲,並且暗物質和黑洞同樣也會對光的傳播造成影響 ,加劇了其傳播的復雜性,比如黑洞的重力場過大,光的路徑會被 嚴重扭曲 ,導致無法脫離, 黑洞周圍自然就沒有光了 。
黑洞
宇宙角度
其實從宇宙的角度來說,光子本身是沒有時間的概念的,處在光速運動下的光子只需要瞬間,就能去到任何地方,它的時間已經被拉到無限長了。對光子而言,它的時間體系和最開始出發的時候是一模一樣的,是沒有任何一個時間可以計算的,哪怕是一個 普朗克時間 。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認為, 時間與空間是一個不可被分割的整體 ,它們一起組成了時空這個維度,這也令我們的空間變成了 四維空間 。也因此,當一個物體運動的速度越來越快,它周圍的時間也就會越來越慢,這就是 時間膨脹效應 ,同樣也被稱為 鐘慢效應 。
時間受物體運動速度影響
在相對論被創立之前,人類認為時間的流逝是絕對的,對於所有人都是一樣的,無論是在宇宙中的何處,還是處在什麽樣的運動狀態下,時間永恒不變。然而愛因斯坦的 相對論 提出以後,卻告訴了世人: 時間是相對的 ,是與觀察者的狀態有關系的。這也就是其中「相對」的含義。與相對論的狹義和廣義相同的是,鐘慢效應也有著狹義和廣義的區別。 狹義不涉及到重力的存在,而廣義涉及到重力 。
愛因斯坦與相對論
狹義相對論表明,如果地球上有兩個時鐘, 一個是靜止的,一個是運動的 ,那麽兩個時鐘顯示出來的時間也就不一致——運動的時鐘會比靜止的時鐘更快,並且 運動的速度越快,顯示出來的時間也就越慢 。
假設運動的時鐘速度為每秒7.9千米,這也被人們稱為是 第一宇宙速度 。在這個基礎上,運動時鐘每天會比靜止時鐘慢30微秒,變化極小,人類平時很難感知到這種微弱的鐘慢效應。而當 速度接近光速 時,比如當運動時鐘的速度達到光速的99.5%時, 鐘慢效應就開始明顯了起來,比靜止時鐘慢了10倍 ,如果 當速度達到光速的99.9999995%,運動時鐘則比靜止時鐘慢了足足有10000倍!
光束運動
為了驗證鐘慢效應,科學家們 將兩個銫原子鐘放在了兩架分別向東和西方向飛行的客機上面 ,最後透過與美國天文台的時鐘進行對比,發現在飛機上 經過了運動的兩個時鐘都比在天文台上的時鐘慢 。這些也都證實了,當光以光速前進,時間就會如同靜止一般,也因此, 光前進一光年的距離,對它而言只是一瞬間而已 。
銫原子鐘
亞光速
人們普遍認為 光速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人類目前來說根本無法達到這種速度,並且光速運動是需要 極大的能量 的,而這種能量,人類無法提供。就目前來說,各個國家和組織只能做到將單個的粒子,加速到 亞光速 ,即為 接近於光速的速度 。
當一個物體的速度大於光速的 90% ,但是並沒有超過光速的時候,我們就把這個物體的速度稱為亞光速,也就是說,亞光速的速度大概是在270,000,000m/s~299,792,458m/s之間的範圍。而根據目前的理論, 透過軌域炮的輔助,人類可以將物體在理論上達到亞光速 。
即使是亞光速也很快
結論
人類對於世界乃至宇宙的認知都太少了,我們還需要了解更多的知識,發現更多的真理。相對論的提出也令人們產生了時光穿梭的幻想,他們認為一個物體在光速下可以使時間靜止,那麽一個物體在接近光速的速度下,就能夠來到未來。英國物理學家史帝芬·霍金發表了相關文章,表示穿梭時光理論上是可行的,但是: 「人可以穿越未來,不可穿越過去!」 因為回到過去,就違反了基本的因果論。
穿越時空終究只是人們的美好幻想
愛因斯坦認為, 在三維速度中,不可能有物體超過光速,然而四維速度是無窮大的,光速只是最小的速度 。但是按照人類的技術而言,目前來說速度最快的載人飛船是「阿波羅」10號,如果要實作時間旅行,那麽速度就要達到阿波羅10號速度的27000倍。
阿波羅十號飛船
這是人類還無法做到的,但是科技還在不斷地發展,未來是怎樣的,沒有人知道。或許在很久很久以後,人類能夠成功接近甚至達到光速,穿越時光的科幻夢想也終將會在未來實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