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上班不摸魚,不如當頭驢。
青年作家蔣方舟在介紹押井守的【我每天只工作三小時】一書時表示,上班摸魚是合理的自我休息方式,並非偷懶或逃避工作。
在【Current Biology】這一Cell子刊上,巴黎大腦研究所的科學家們發表了一項引人註目的研究。這項研究揭示了人們在工作或學習中常感到疲勞的生理機制,從而為那些在忙碌工作中尋求休息的人提供了科學依據。
研究表明,認知疲勞的產生與大腦中的生化過程變化密切相關。具體來說,當我們長時間使用大腦進行思考活動時,會導致外側前額葉皮層(IPFC)中谷胺酸的積累。外側前額葉皮層是大腦中主要負責認知控制的區域,它涉及到決策、註意力調節和問題解決等認知任務。
隨著谷胺酸在IPFC的不斷積累,這一區域的啟用成本增高,即需要更多的神經資源才能進行同樣的認知活動。這種生物化學變化使得大腦更難以保持高效的工作狀態,從而使人感到疲勞,效率下降。
這項研究不僅加深了我們對大腦疲勞機制的理解,還強調了適時休息的重要性。透過合理安排工作與休息的比例,減少長時間的連續腦力勞動,可以有效避免谷胺酸的過度積累,保持大腦的活力和認知效能。這對於提高個人的工作效率和保持長期的認知健康都具有重要意義。
確實,蔣方舟在討論「上班摸魚」的主題時,強調的不僅僅是工作中偶爾放松和休息的重要性,而是更深層次的對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以及對個人價值觀和生活意義的探討。她提出,我們不應該被工作完全占據,忽略了生活的其他方面,包括個人興趣、家庭關系以及身心健康。
蔣方舟指出,「上班摸魚」實際上是一種生活態度,是關於如何在繁忙的工作與個人生活之間找到平衡點的一種智慧。她認為,過度投入工作而犧牲了個人生活的質素,可能會導致身心疲憊,甚至失去生活的真正樂趣和深遠意義。
在這種觀點下,「上班摸魚」成了一種自我調節的策略,提醒我們在追求職業成功的同時,也應保持對生活本身的熱愛和追求。這種平衡有助於我們維持長期的職業動力,保持心理健康,以及實作個人的全面發展。
透過這種方式,「上班摸魚」不再是單純的消極懈怠,而是一種積極的、有意識的選擇,用以最佳化生活質素和提高工作效率。這也是一種對現代工作文化的反思,挑戰那種單純以工作業績為導向的生活方式,鼓勵人們重新思考什麽是真正的生活滿足感和幸福感。
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中,工作占據了我們生活的大部份時間。對許多人來說,「勤奮」已成為衡量職業成功的關鍵標準。然而,近年來,「上班摸魚」這一概念逐漸流行起來,引發了廣泛的討論。盡管這一行為在傳統觀念中常被視為不負責任或懶惰的表現,
但實際上,適當的「上班摸魚」不僅有助於提高工作效率,還能增強職場幸福感,是一種值得推廣的健康工作方式。
1. 認知科學的支持
首先,從認知科學的角度來看,「上班摸魚」有其科學依據。研究表明,長時間集中精力工作後,大腦的認知資源會逐漸耗盡,這時效率自然下降。
巴黎大腦研究所的研究發現,持續用腦會導致大腦前額葉皮層中谷胺酸的積累,從而增加大腦啟用的成本,使得繼續集中註意力變得更加困難。適時的休息和轉換註意力,比如上網瀏覽資訊、簡短交談或進行小憩,可以幫助減輕大腦疲勞,恢復註意力和工作動力。
2. 提高工作效率
其次,適當的「摸魚」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美國心理學家威廉·占士曾指出,人的註意力如同彈簧,過度拉伸會失去彈性。工作中短暫的放松,
可以看作是重新卷曲這個「註意力彈簧」的過程。例如,Google等一些高科技公司鼓勵員工利用20%的工作時間來進行個人專案或休息,結果不僅沒有降低工作效率,反而激發了創新思維,推動了公司的發展。
3. 增強員工幸福感
再者,「上班摸魚」有助於提升員工的整體幸福感。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是現代人追求的重要目標。不斷工作而忽略個人興趣和社交活動,長此以往會引發職業倦怠甚至是心理健康問題。允許員工在工作中適時放松,可以幫助他們保持心理健康和生活熱情,從而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
4. 培養創新能力
此外,摸魚也是培養創新的一種方式。創新往往在不經意間閃現。當我們從緊張的工作中抽離出來,大腦仍在潛意識裏加工和連線資訊,這種狀態有時會激發出新的想法。因此,適當的摸魚時間,如簡短的散步或空想,實際上是在為創新鋪路。
5. 維護身體健康
最後,從身體健康的角度,長時間坐在電腦前不利於身體健康。定期起身活動,如在辦公室內散步、做些簡單伸展運動,可以預防職業病如頸椎病、腰痛等。這種「摸魚」實際上是對身體的一種必要保養,有助於維持長期的工作能力。
綜上所述,盡管「上班摸魚」在傳統觀念中可能被認為是一種消極行為,但從多個角度分析,它實際上對提高工作效率、增強員工幸福感、促進身心健康和激發創新能力都有積極作用。因此,我們應當重新審視這一行為,將其視為一種健康和理性的工作方式
。在日常工作中合理安排摸魚時間,不僅可以使員工更加健康和快樂,還可以為組織帶來更高的效率和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