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揭示恒星形成奧秘 6顆神秘流浪行星現身宇宙

2024-09-03科學
在最新研究中,美國航太總局的韋伯太空望遠鏡團隊宣布,他們發現了6顆可能的流浪行星,這些行星未受到任何恒星的重力束縛而在宇宙中自由漂流。這一發現不僅包括有史以來最輕的流浪行星,還為天文學家提供了新的線索,讓我們更深入了解恒星與行星的形成過程。該研究成果近日已被【天文學期刊】接受發表。

美國知名科技網站【物理學家組織】報道,這6顆流浪行星是在占士·韋伯太空望遠鏡對仙後座星雲NGC 1333 的深入觀測中發現的,該星雲距地球約1000光年。這是JWST對這個年輕星雲進行的最深入光譜調查,研究團隊由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助理研究科學家蘭格維爾領導。他指出,這些發現挑戰了我們對恒星形成極限的理解,並提出了一個重要問題:如果一個物體像一顆年輕的木星,那麽在適當條件下,它是否有可能演變為一顆恒星?

根據JWST的觀測數據,這些流浪行星的質素範圍在木星的5到10倍之間,這使它們成為目前所知最輕的流浪行星之一。這些行星的存在暗示著,恒星與行星的形成過程可能有重疊,這一點在以往的研究中並未明確指出。

在此次調查中,研究團隊使用JWST的近紅外成像儀與無狹縫光譜儀測量觀測區域內每個物體的光譜。此技術不僅重新分析了19顆已知的棕矮星,還發現了一顆新的棕矮星,並伴隨著一顆行星質素的伴侶,挑戰了雙星系統形成的傳統理論。

蘭格維爾表示,JWST的觀測結果顯示,未發現質素低於木星5倍的物體,這強烈暗示,質素較輕的天體更可能以行星的方式形成。這一發現不僅深化了我們對恒星與行星形成的理解,也揭示了自然界在形成行星質素物體時的多樣性。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教務長雷·賈亞瓦達納指出,這些流浪行星的存在意味著行星質素物體可以透過兩種不同的方式形成:一種是透過氣體和塵埃雲的收縮形成恒星,另一種則是在圍繞年輕恒星的氣體和塵埃盤中形成,類似於我們太陽系中木星的形成過程。

在未來幾個月內,研究團隊計劃使用JWST進行後續研究,深入分析這些流浪行星的大氣層,並將其與棕矮星和氣體巨行星進行比較。他們還將在這一星雲區域尋找其他帶有塵埃盤的物體,以探索形成微型行星系統的可能性。

根據目前的估算,我們的銀河系中恒星數量在1000億到4000億顆之間,而行星數量則在8000億到3.2兆之間。若流浪行星占所觀測星團中約10%的天體,那麽銀河系中可能存在多達3600億顆流浪行星。這些新發現不僅為天文學界開辟了新的研究方向,也可能改變我們對宇宙中行星形成過程的基本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