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地球與銀心黑洞越來越近,縮短了1900光年!我們正在被吞噬嗎

2024-04-23科學

如果宇宙中沒有黑洞,它可能會失去關鍵的「驅動力」。

現有的研究表明,許多星系如銀河系中心,均藏有超大質素的黑洞。正是這些黑洞的存在,使得像太陽這樣的恒星得以按照特定軌域繞銀河系旋轉。

問題的關鍵在於,隨著星系中央黑洞的不斷增大,其擴張過程將吸引更多天體靠近。那麽,像太陽和地球這樣的天體,是否會成為黑洞的下一個目標,被其無情吞噬呢?

據之前報道,地球與銀河系中央黑洞的距離比之前認為的近了1900光年。這是否意味著黑洞正在逐漸吞噬我們呢?

【距離縮短了?不,是此前算錯了】

超大質素黑洞的形成,科學家目前推測可能是由較小的黑洞合並而來。2020年,科學家在其他星系中發現了與超大質素黑洞相關的線索,這為解釋銀河系中心黑洞的起源提供了新的思路。

早在上世紀,科學界就已對銀河系中央的黑洞有所了解。根據國際天文聯合會繪制的銀河系天體位置圖及測算數據,該黑洞距離地球約為27700光年。

無論從何種視角審視,地球與這一距離之間的遙遠端度均顯而易見。畢竟,自人類文明誕生至今,僅有幾千年的短暫歷程。

科學家近年來重新繪制了銀河系圖,測算數據顯示地球到銀心黑洞的距離為25800光年。與1985年的數據相比,這一距離縮短了1900光年。這意味著我們對銀河系的認識在不斷深化,科學數據的精確性也在不斷提高。

在過去30多年裏,地球似乎正在逐步接近黑洞,這似乎是一個驚人的事實。然而,科學家們對此持有不同看法。他們認為,盡管地球與黑洞的距離可能正在縮短,但這並不意味著地球會真正陷入黑洞之中。科學家們正在深入研究和探討這一現象,以更準確地了解地球與黑洞之間的關系,並制定相應的措施來應對可能的風險。

研究人員指出,現有的數據測算結果更為精確,並且目前尚無證據表明地球及整個太陽系正趨近黑洞。因此,最合理的解釋是之前的數據計算存在誤差。

【我們還處在銀河系「郊區」】

銀河系中,太陽系坐落於獵戶臂的一條分支上。獵戶臂作為一個高速旋轉的體系,實際上位於銀河系的邊緣區域。這樣的位置特點使得太陽系在銀河系中具有獨特的地理位置。

簡單來說,如果把銀河系比作一座城市,那麽太陽和地球的位置就像是城市郊區的居民。更具體地說,地球距離銀河系中心的位置,就像是農村距離城市中心的距離一樣遙遠。

科學家認為,只要距離足夠遙遠,黑洞除了展現出其特有的重力作用外,與其他天體並無顯著差異。鑒於地球距離銀河系中心的黑洞已超過25000光年,因此即便黑洞質素龐大,也不會對地球造成實質性的影響。

黑洞僅在極近的距離下才會展現其破壞力,猶如一只沈睡的雄獅,只有當羚羊靠近至一公裏以內時,它才會覺醒並采取行動。

當這個距離縮減至數百米並繼續縮短時,安全度會漸漸下降。一旦雄獅醒來,當它眼中的羚羊進入理想的攻擊距離,便會毫不猶豫地發動攻擊。

在宇宙中,恒星等天體一旦越過了安全界線,接近黑洞時,黑洞強大的重力便會開始作用,逐漸拉近並最終吞噬這些恒星。

潮汐瓦解,這一天文學現象,可能在此過程中上演。恒星是否觸發這一事件,關鍵在於其是否越過了一個關鍵閾值。只要恒星未突破這一界限,即使黑洞近在眼前,恒星本身依舊安然無恙。

之前,德國和美國科學家在銀河系中心黑洞附近發現了一些恒星。盡管這些恒星與黑洞的相對距離很近,但它們並未被黑洞吞噬,而是安全地執行著。

恒星靠近黑洞時同樣保持安全,而像我們所處的太陽系外圍區域,黑洞對其影響微乎其微,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那麽,關於銀心黑洞,我們具體了解哪些情況呢?

【抵達黑洞需要3.3億年】

2022年5月,科學家釋出了銀心黑洞的照片,這張照片是由全球各地的射電望遠鏡共同拍攝並合成的,而非單一望遠鏡的成果。

人馬座A*區域是銀河系中央的一個特定位置,那裏隱藏著一個黑洞。與2019年科學家發現的M87黑洞相比,這個銀心黑洞離我們的距離更近,屬於我們星系內的一員。

M87黑洞先前已被發現,它坐落在遙遠的M87星系中,距離我們至少5500萬光年之遙。相比之下,銀心黑洞距離地球僅為M87黑洞的1/2115,顯示出其位置顯著更接近我們。

雖然看起來距離很近,但這是以光速為參照的。光速可達到每秒30萬千米,遠超人類目前的技術水平,因此我們無法實作如此快的速度。

使用目前人類的飛行技術,要到達太陽系邊緣的冥王星,即使日夜兼程,也需要耗費大約11年的時間。

以當前速度向銀河系中心前進,直至抵達擁有超大質素黑洞的區域,所需時間不少於3.3億年。

簡單來說,如果從恐龍時代開始連續飛行至今,我們才能夠抵達銀河系的中心區域。這顯示了人類技術的初級程度,同時也突顯了銀河系的廣闊無垠。

盡管聽起來已經相當龐大,但與先前探測到的M87黑洞相比,銀心黑洞顯得較為微小。

M87的質素是地球的65億倍,體積相當於太陽的680萬倍。如果太陽系此刻出現在M87面前,它有能力將整個太陽系吞噬。相比之下,銀河系中央的黑洞質素與M87相比不到1/50,體積更是只有M87的千分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銀河系規模龐大,質素亦令人嘆為觀止,其中數千億顆恒星共同構成了其99%的總質素。

盡管銀心黑洞的質素僅占銀河系總質素的0.00045%,但其重力之強大足以將數千億顆恒星系統穩定地維系在各自的軌域上,展現出其不容忽視的影響力。

那麽,新的問題產生了:科學家是如何得知這麽多關於黑洞的資訊的?僅僅依靠射電望遠鏡拍攝的一些照片,就能全面解析黑洞的奧秘嗎?

這張照片不容小覷,捕捉黑洞的影像絕非易事。

【在廣州看北京的一根頭發絲】

2017年,科學家成功發現了M87和銀心黑洞。然而,在嘗試為這兩個黑洞拍攝照片時,卻遭遇了諸多挑戰。

自2017年春起,全球科研團隊紛紛投入緊張的工作中,他們利用超級電腦對大量拍攝數據進行合成,並著手編纂詳盡精準的黑洞模擬數據庫。由此可見,所需處理的數據規模相當龐大。

為了捕捉銀心黑洞的全身照,各地的射電望遠鏡需同步作業,預計將產生數千張照片。隨後,透過仔細的數據對比和篩選這些海量照片,我們才能合成出一張清晰的銀心黑洞全身照。

此外,相較於M87,拍攝銀心黑洞更具挑戰性。由於其鄰近性,黑洞周圍的氣體以接近光速的速度環繞旋轉,為拍攝工作帶來了諸多幹擾因素。

銀河系中央的黑洞視界半徑約為1200萬公裏,聽起來似乎相當廣闊。然而,從地球的角度觀察,其視角卻極其微小,僅相當於50微角秒。這樣的比例,就好比一個人站在廣州,試圖看清北京一根頭發絲的細微之處,其難度可想而知。

相較於銀心黑洞,M87黑洞因體積更大,其視界範圍也擴大了3000倍。因此,從地球上進行觀測和拍攝時,M87黑洞的拍照難度相對較低。

之前,科學家發現了大質素黑洞M87,然而,現在它的位置已被另一個新發現的黑洞所替代。

【質素是太陽的280億倍】

月初,【天體物理雜誌】公布了一項由美國科學家進行的研究,他們基於舊有觀測數據,成功探測到兩個極其龐大的黑洞。這兩個黑洞的總質素高達太陽質素的280億倍,這一發現無疑為我們理解宇宙中的極端物理現象提供了新的視角。

這兩個黑洞相鄰而居,深藏在橢圓星系B2 0402+379之中。盡管共處一個星系,但它們之間的距離卻達到了24光年。考慮到它們的質素和體積,這樣的距離顯得異常親近。

科學家發現,盡管兩個黑洞看似即將合並,但在這個距離範圍內,它們已經和諧共存了超過30億年。這表明,黑洞間的相互作用可能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得多。

科學家表示,兩個黑洞之所以互相接近,是因為它們的質素過於龐大,需要借助大量的恒星和宇宙塵埃氣體在它們周圍持續活動,才能逐漸拉近彼此的距離。

這個星系內部缺乏足夠的物質來實作這一目標,因此,在過去的30多億年裏,兩個黑洞只能靜靜地相對而視,毫無動靜。

未來這兩個天體是否會合並,尚需深入研究。據科學家推測,若它們真的合並,所釋放的重力波強度將是黑洞吞噬恒星時的億倍之巨。

盡管聽起來令人驚恐,但這種巨大的時空跨度對我們而言並不具備實際意義。

【結語】

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探索和研究黑洞。根據現有研究,黑洞可以被劃分為小型、中型和大型三類。科學家們對這些不同類別的黑洞進行了深入研究,以更好地了解它們的特性和性質。

恒星質素黑洞是較小的黑洞類別,由較大質素恒星在死亡後逐漸演化而成。相比之下,中型黑洞更大一些,而超大質素黑洞則是其中最大的。

對於超大質素黑洞的形成之謎,目前的主流觀點是它們是由中小型黑洞合並而來。然而,這一理論面臨一個難題:觀測顯示,幾乎每個星系的中心都存在超大質素黑洞。這讓我們不禁思考,若所有超大質素黑洞均由中小型黑洞合並形成,那麽這一過程中涉及的中小黑洞數量將極其龐大,且它們的合並過程在宇宙中應該非常頻繁。但現有的觀測數據和理論模型尚無法完全解釋這一現象。因此,超大質素黑洞的形成機制仍是一個待解的謎題。

黑洞的形成始於恒星的消亡,歷經漫長的演化過程。那麽,位於星系中央的黑洞,它們最初是如何迅速誕生的呢?

國內科學家提出了一種新的解釋機制,認為宇宙星系中存在一種機制,能夠促進星系中央迅速形成一個種子黑洞,並在此基礎上逐步演化為超大質素黑洞。這一解釋為我們對宇宙的理解提供了新的視角。

根據新的解讀,超大質素黑洞的形成速度之快,可在數億年內完成,相較於星系和宇宙的廣袤,這一速度堪稱迅捷。而值得註意的是,黑洞未來的質素增長將受到自我限制。

這個觀點是否能成為解釋黑洞形成的新理論,還需科學界進行深入探討和研究。

重要資訊來源:這些資料為我們提供了深入了解和研究的基礎,是不可或缺的知識庫。它們可能包括書籍、論文、報告、網站文章等,涵蓋了廣泛的領域和主題。透過參考這些資料,我們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某個主題或問題,獲得更深入的見解和分析。因此,在進行任何研究或寫作時,參考資料的選取和使用都是至關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