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腦科學】為何改變如此之難?6200個念頭背後的「邊緣摩擦」現象

2024-08-15科學

每天有多少個想改變自己的念頭?或許是把懶惰改成勤快,把刷手機改成學習,把熬夜改成自律。為什麽這些改變總是變成沒改變?是因為態度不夠堅決,還是因為太懶?加拿大皇後大學的一篇研究報告顯示,人腦每天大約會冒出6200個想法,其中絕大部份圍繞著改變現狀。這說明大腦確實太想改變,太想進步了。

北歐一家調研機構統計了66份有效問卷,發現有92.4%的青年渴望變革,認為只有改變才能讓現狀有所變化。渴望改變、要求改變、努力改變,也有可能引發改變。史丹福大學老科學家安德魯休伯曼稱這種狀態為邊緣摩擦。人難以改變,因為沒有形成改變習慣,而沒有形成改變習慣的核心原因是邊緣摩擦。

邊緣摩擦指的是大腦新皮質系統與邊緣系統之間的激烈沖突。現代腦科學研究證實,大腦是堆疊而成的,最先進的腦區覆蓋最原始的腦區。大腦最外層的新皮質年輕富有想法,中間層的邊緣系統情感豐富且伴隨著巨大能量,底層的是大腦最原始部份,主要負責身體自動化執行。當新皮質中的前額葉產生改變的想法時,邊緣系統中的杏仁核可能會引發焦慮、恐懼反應,弗格核則產生獎賞或抑制反應。這些反應會影響新皮質的想法,使得改變的念頭受到幹擾。

在改變過程中出現邊緣系統摩擦嚴重的人,會出現焦慮、拖延、疲倦、無力等狀態。改變的念頭越頻繁越強烈,邊緣系統的摩擦就越激烈,導致人陷入渴望改變又無力改變的痛苦內耗中。很多研究希望打破這種邊緣摩擦困局。【神經科學前沿】的一篇研究文章提供了一些思路。大腦自動化執行是人存在的最基本條件,即習慣。人清醒時有70%以上的行為是透過習慣產生的,習慣是神經元自動連線的產物。形成習慣可以最大限度降低大腦能耗,減少邊緣摩擦。

神經元自動連結的習慣回路像是建立從A點到B點的神經通路,A點是改變的想法,B點是產生的行為。中間的這條神經通路被稱為習慣。一旦形成習慣,很多改變行為就可以下意識地在這條神經通路中自動執行,不需要再啟動新皮質進行監督鞭策,也因為沒有啟動新皮質,大大減少了與邊緣系統之間的摩擦消耗。思維確定方向後,剩下的行為交給習慣去執行,不用過度思考產生精神內耗。

培養習慣的難點

時間是第一個難點。倫敦大學心理健康研究所貝利帕拉利博士調查研究了96個人的習慣養成周期,發現一個人養成習慣的時間大約需要18天到254天,而一個人只靠思維或意誌力執行某個行為的持續時間通常是3分鐘到30天左右,遠遠不夠習慣養成的平均時間。研究顯示,一個人透過意誌力堅持的時間越久,大腦出現邊緣摩擦的現象就越嚴重,嚴重到沒有改變的動力。

改變意味著打破舊習慣

舊習慣的打破對於大腦邊緣系統來說是未知且危險的行為。邊緣系統會沿用先前建立的習慣來執行人的行為,這些熟悉且被經驗驗證過的習慣能保障安全感與低消耗。即使這些習慣在現實中不健康、不合時宜,理性中樞額葉皮層分析這些行為不好、有危險,邊緣系統仍會堅持按以前建立的神經系統執行。焦慮、不確定性變化的論文論述,當人打破舊習慣時會引發杏仁核的焦慮反應,導致邊緣系統無法平靜,嚴重的邊緣摩擦讓人改變習慣失敗,重新回到熟悉的舊習慣中。

習慣養成的環境影響

在產生問題的環境中尋求改變,結果是越改越無力,越改越迷茫,直至放棄擺爛。舉個例子,一個成年人總是和給他壓力、否定他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他想改變的問題也是在這個環境中產生的,但只要身處壓力與否定的環境,就需要不斷重復舊有習慣來應對。這個時候,邊緣系統長期處於舊有習慣的重復影響下,大腦很難有空間去形成改變習慣的新軌域。要完成改變,需要創造一個合適的新環境,一個不需要再透過舊有習慣應對的環境,培養新習慣才能覆蓋舊習慣的影響。

完美改變的執著

執著於完美改變是另一個難點。這是一種無法與自己存在的問題和平共處的逃避行為。人類存在一些問題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想透過完美改變解決這些問題,是無法耐受這些問題的狀態。耐受住問題不去刺激誇大,不追求完美解決問題,是對大腦邊緣系統焦慮反應最大的安撫。解決問題越急切,越容易出現基底神經節的焦慮應激反應,導致嚴重的邊緣摩擦。耐受住問題的前提是舍棄對自己完美的想象,舍棄用思維控制自己,接納現有不足。接納本身就是一種改變,是與問題共存的習慣改變。如果能做到真實接納自己,在其他事情上的改變不會感到困難。

利用最佳習慣養成時間

大腦最佳習慣養成時間是每天醒來的0至8小時。這是人一天中多巴胺水平最高、腎上腺素與良性皮質醇分泌最佳的時間。大腦皮質可以利用這些神經遞質扶上養成習慣改變的軌域,大大減少邊緣系統的摩擦。在8小時過後,進入低改變欲望的接納狀態,避免太渴望改變而激發邊緣系統的焦慮反應。

有人會說,每天醒來的8小時都被工作學習占據了。如果能早睡2到3小時,早起2到3小時,再配合通勤和自習時間,在這個時間段培養改變習慣。辦法不是用想法、念頭、意誌力逼出來的。改變核心是把自己放在改變的軌域上,不是提前想象改變後的成果,也不是用邊緣系統的焦慮、恐懼脅迫自己改變。自然改變的能力本身蘊含在大腦裏,只需避開情緒系統的反應。

這些腦科學知識是否給你一些改變的啟發?為什麽我們總是想改變卻難以實作?改變真的那麽難嗎?也許關鍵不在於改變的決心,而在於我們如何看待和應對自己的大腦反應。你是否願意嘗試這些方法,打破舊習慣,培養新習慣,走上真正的改變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