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李政道與34萬中國博士後

2024-08-14科學

「在探索知識的過程我們必須記住,即使到了如來佛手指的底部,我們離絕對真理還很遠、很遠。」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98歲的李政道走了

他以「首位華人諾獎得主」的身份為世界熟知

但正如愛因斯坦所言

「第一流人物對時代和歷史的價值

絕非單純是智力上的成就

更在於其道德品質」

李政道深刻影響了近代科學

而又遠不止於此

他對中國科技和教育的貢獻惠及一代又一代青年

亂世出英才

如果每個人都像一粒種子

那麽李政道從一開始就受到了精心的栽培

他於1926年出生於上海

家中排行老三

其父李駿康是金陵大學ji才子

既善國文又通英文

畢業後成為一名富商

母親張明璋則是知書識禮的大家閨秀

兩人對教育非常看重

專門聘請家教為子女啟蒙

在良好的家庭氛圍下

李政道從小便酷愛讀書

常常手不釋卷

而且口味極雜

中西文藝

無所不包

由此為個人成長積累了豐富養料

小時候偶然讀到的【膨脹的宇宙】一書中

奇妙的宇宙畫卷

讓李政道體會到了對物理最初的著迷

年幼的李政道與他身為牧師的祖父

有過一段與科學有關的有趣對話

祖父抱著他談上帝

李政道問:上帝在哪?

祖父答:在天上

又問:在天上為什麽不掉下來?

答:上帝很輕,和空氣混在一起,漂浮在天上

但李政道自始至終沒有被祖父說服

自小便展現出了不俗的懷疑精神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1935年

9歲的李政道入讀清心中學校小學部

這所老牌名校師資優渥

所授課程中西並重

然而僅僅兩年後

淞滬會戰爆發

李政道的學業被迫中斷

自在的年少時光也在這一刻宣告結束

等待李政道的

將是一條異常坎坷的求學之路

迫於動蕩時局

李政道先是跳過剩余小學教育

避入英租界的中學

在戰火下的「孤島」中艱難求學

後又離開父母

隨二哥李崇道逃往浙大龍泉分校

但日寇進逼

師生被迫向西南大後方轉移

兄弟二人在混亂中走散

李政道只能隨難民逃難

遇見收容流亡學生的學校就借讀一陣

日軍追來了就接著走

他跋涉數百公裏、貧病交加

在江西贛州停下腳步

被學生救助機構收留救治

僅僅讀了兩年小學的李政道

在1937年之後的五年中又斷斷續續就讀於五所學校

他的小學、中學教育都未系統完成

但卻展現出過人天賦

各科都不偏廢

尤善物理和數學

艱苦的流亡也擋不住李政道求知的心

他在贛南圖書館偶然讀到

廈大薩本棟校長所著的【普通物理學】大學教材

竟靠著自學此書掌握了物理學的基礎知識

這個時候

李政道只有16歲

——與接受正規教育的學子不同

李政道悟性極高

擅長依靠自己的思維思考問題

而非被他人規訓著思考

他與他未來的導師費米有一個共同點

就是從不死記硬背

再復雜的公式

他們都可以隨時根據自己的思路進行完整推導

因為自己「想通了」

所以可以自如地運用和推廣

流亡經歷還讓年輕的李政道開始思考一個深刻的哲學命題

「當一個人生存得艱難困苦

死亡時刻在身邊發生

生與死離得如此之近近

是什麽支撐著人活下來?」

李政道說

「對我來說

當我看到書中所說

自然界居然存在定律

我想

用一生研究一下這個倒很有意思

每個人都有存在的意義

就像我和螞蟻都是生命

但我可以了解宇宙如何演變

萬物遵循什麽規律

而螞蟻不能」

這大概是李政道心智上的一次頓悟

1942年

李政道得以進入新合並成立的贛州聯中就讀

因為在上海東吳附中讀過一學期高二課程

學業水平也過關

他直接升入高三並順利完成一年的學業

因為在物理和數學上已掌握到大學程度

李政道甚至受聘擔任這兩門課的代課老師

還靠此賺來了後來考浙大的路費

幸遇數位良師提攜

1943年夏

李政道投考當時在貴州湄潭辦學的浙大

並順利入讀物理系

師從束星北、王淦昌等名師

束老師上課無講義

也不拘於課本內容

而是透過討論啟發學生

這恰合李政道的胃口

他常找老師討教

而束星北也很快發現李政道的驚人天賦

對其格外重視、關照

他會每周穿越相隔20余公裏的兩個校區

來與李政道交流

兩人的討論常常從下午持續到夜晚

李政道後來回憶說

「束老師幫助我建立了對整體物理的了解和自信

使我一生受益

他是我最早接受的啟蒙光源」

1945年初

在束星北的建議下

李政道前往西南聯大繼續學業

他向物理系主任吳大猷毛遂自薦

吳大猷出了幾道題

沒能難住李政道

遂同意他在物理系二年級借讀

李政道日日向吳大猷求要閱讀物和習題

後來吳大猷幹脆拋給他

一本美國大學高階物理教科書

要求他解答全書習題

結果李政道在不到兩星期內就完成了

令吳大猷頗為驚異

1946年

讀完大學二年級的李政道即將迎來人生

最關鍵的轉折時刻

他得到吳大猷和高等電磁學老師葉企孫的力薦

得以參與國民政府的「種子計劃」

在二戰後物理學最興盛的四五十年代赴美留學

但只有大學二年級成績單的李政道的去向成了難題

因為沒有本科學位

他被幾所美國大學拒收

在吳大猷的建議下

李政道來到了對本科學位沒有絕對要求的

芝加哥大學研究院

但芝大也有一個額外條件

就是必須熟讀幾十部西方經典並透過測試

面對難題

李政道提出以中國古代經典挑戰西方經典

並接受考核

最終被破格錄取

一個小學中學都未畢業的年輕人

就這樣敲開了世界頂級學府的大門

1948年

芝大教授

大名鼎鼎的量子場論創始人費米

成為李政道的博士導師

在費米的引領和芝大寬松的學術風氣中

李政道一步步向物理學的巔峰邁進

如果說一生得遇貴人提攜已是大幸

那麽李政道自身天賦異稟、治學勤奮

又得到一位接一位名師的青睞和提攜

何其幸哉!

為科學「栽樹」

上海交通大學訃告中這樣寫道

「李政道逝世是全球科技界的重大損失」

與這一句嘆謂相輔的

是其姓名前的各類名譽、頭銜

和碩果累累的學術成就

用一句話形容他

「是開創華人獲得諾貝爾獎歷史的物理大師之一」

「之一」另一人是楊振寧

1956年,30歲的李政道

已經成為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二百余年歷史上最年輕的正教授

這一年10月1日

他和楊振寧合作發表了經典論文

【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稱守恒質疑】

沖破了當時物理學界的傳統觀念

即「宇稱守恒定律」

用形象的話解釋定律

是「粒子照鏡子」——

認為一個基本粒子與它的映像粒子

「長相」完全相同

運動規律也完全一致

由於宇稱守恒是描述

組成宇宙間所有物質的最基本粒子

因此粒子層面對稱定理的恒成立

意味著對稱即為宇宙物質的根本內容

該理論也確實在物質間除弱力外

其他三種作用力(強力、電磁力、萬有重力)場景中

都得到了驗證

因而在李、楊提出質疑之前

宇稱守恒定律是物理學研究中的一大基本原理

李、楊論文中對這一基礎原理的質疑

以及彼時同在美國的女性華人物理學家

吳健雄對研究結果的實驗論證成功後

二人憑借著「宇稱不守恒定律」

獲得了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這一定理的提出,某種意義稱得上

是具有「日心說」性質的物理學轉折點

美籍猶太裔物理學家歐本海默

將其稱之為「找到了走出黑屋的門」

在諾獎致辭中

李政道借用了【西遊記】中

孫悟空和如來佛祖手掌的比喻

來形容科學世界的無止境求索

他說:「孫悟空翻了一串跟鬥

以為已經到了宇宙的盡頭

實際上他還在如來佛的手掌

因此在探索知識的過程

我們必須記住

即使到了如來佛手指的底部

我們離絕對真理還很遠、很遠」

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科學研究中

李政道在量子場論、基本粒子理論

核物理、統計力學、流體力學、天體物理

等諸多領域都有突出研究成果

為此之後繼者拓舊路、開新途

1974年,李政道和意大利理論物理學家威克

提議用重離子碰撞來探索

極端高溫高密條件下的新物質形態

基於這一觀點

李政道在1986年特地邀請了畫家李可染

創作了一幅國畫

「核子重如牛,對撞生新態」

畫面裏,兩頭黑牛,角力相撞

理論也推動了相對論重離子對撞機的建造

1986年10月17日

他在北京協助創辦了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

並出任終身主任

1988年10月,李政道大力推動的專案

中國第一座高能加速器——

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首次對撞成功

奠定了中國在國際高能物理界的地位

這台機器在此後近四十年

始終供以全國高能物理學界使用

論李政道一生的科研路

成就,光前絕後;熱愛,白首窮經

只是鑒於學問之晦澀、專業之壁壘

至此不再多言

為人才「造橋」

2019年8月

CUSPEA四十周年紀念之時

李政道寫下了四個字:薪火相傳

CUSPEA是他在上世紀極力推動的

一項培養中國物理學科研人才的計劃

人才培育是李政道除了科研外

後半生為之奮鬥的事業

艱難求學路上的「雪中送炭」

讓李政道極力為後輩撐傘

1979年初,李政道應邀為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系講課時

發現許多學生成績優異、有潛力

但受限於當時國內科學水平

難能有更多發展

李政道就開始計劃為這些優秀學子

搭建出國學習的橋梁

這一年4月15日

李政道同國家高層討論了

派遣高能物理研究人員出國學習之事項

1980年,在李政道、中國物理學界和多方推動下

中美聯合招考物理研究生專案(簡稱CUSPEA)

正式啟動

美國76所高校參與了CUSPEA專案

此後十年時間裏

專案共選拔推薦了915人前往美國的一流大學

物理學院學習深造

CUSPEA搭建了向外橋梁

向內,李政道又推動建立了博士後制度

1984年5月21日

他向國家高層建議

借鑒國外的博士後制度

在中國設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實行博士後制度

這一年11月

中國博士後制度試行拉開了帷幕

從此,博士後制度這一舶來品成為了

中國培養和選拔年輕科研人才的重要方式

截至2023年6月

過去近四十年時間裏

中國累計招收博士後約34萬人

設立了博士後科研流動站3352個

和博士後科研工作站4338個

向外搭通道,在內建高樓

在中國科研人才培養和體系建設中

李政道舉重若輕

1993年

李政道在夏威夷見到了一棵連脈成片的榕樹

然後將其繪於紙上

並且寫下兩行字

「千枝萬根皆相連,遍野成林僅一樹」

用以寓意民族命運一體

2024年8月5日

中國這棵大榕樹最粗壯的一支氣根

徹底深埋進大地

成為榕樹生長永遠的支撐

李政道先生千古

參考文獻:【天語物道:李政道評傳】趙天池,中國計劃出版社,2017.12

本篇作者 | 畢冉 | 田偉鳳 | 責任編輯 | 何夢飛

主編 | 何夢飛 | 圖源 | V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