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為什麽頭頂之上有星空?韋伯望遠鏡發現神秘的黑暗宇宙終結者

2024-03-04科學

小星系或是黑暗宇宙的終結者。

NASA / ESA / CSA

「大爆炸」後大約40萬年,宇宙依然被黑暗統治著。創世的余暉開始褪卻,空間中充斥著致密的氣體(主要是氫),光明依然無跡可尋。

而在隨後的數億年中,氣體慢慢地在重力的作用下,聚整合一個個氣團。氣團的密度越來越大,最終中心溫度突破臨界點,核聚變開始,第一批恒星就這樣誕生了。

光明的源泉有了,然而首批光子走不了多遠。它們很快會被周圍的氣體吸收。不過隨著越來越多的恒星出現,光子的數量越來越多,氫的濃霧被一點點「電離」,逐漸散去,宇宙開始變得透明,繁星開始現身。

但是對於天文學家來說,要想搞清楚究竟是哪些恒星產生的光終結了黑暗宇宙,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近日一些科學家在【自然】雜誌上刊文稱,他們利用星系團產生的重力透鏡效應,對遙遠早期宇宙中的昏暗遺跡進行了探究。他們幾乎可以有十足的把握認定,推動宇宙進入「電離期」的主要力量,來自那些昏暗的小星系(矮星系)。

對於星系是電離宇宙的主力軍,天文學家們幾乎沒有異議。但是對於其中的細節,人們卻不甚了解。電離宇宙的光子主要來自哪些星系,科學家們仍有分歧。

有一派認為,是那些大型星系產生的光子電離了宇宙。早期宇宙中這樣的星系並不太多,但是它們確實能夠產生大量的光子,而且只要有一部份光子能夠逃離星系,就足以電離遊蕩在星系之間的星系際氣體。但另一派認為,應當對那些數量眾多的小星系多加關註。這些星系雖然單個能夠產生的光子不如大星系多,但是它們數量非常多。

早期宇宙中大星系並不多見;小星系雖然多,但它們普遍昏暗,要想看清楚,獲得高質素的數據同樣困難。研究人員使用的方法是,利用前景星系團強大重力場扭曲時空產生的透鏡效應,來觀測後方星系的昏暗影像。

在韋伯望遠鏡的助力下,研究人員利用「潘朵拉」星系團產生的重力透鏡效應,在紅外波段上拍到了其後方星系的影像,並從中選取了一些亮度只有銀河系0.5%的目標進行分析,尋找光譜中氫電離後發出的輝光。

觀測結果顯示,這些小型星系發出的電離光比「正常」值高出4倍,已經達到了理論預測值的上限。這一結果表明,這些星系產生的電離光是如此之多,以至於只需一小部份光子離開星系,就能夠電離整個宇宙。

此前人們認為,假如電離宇宙的光子真的主要來自這些小星系,那麽它們需要貢獻出它們產生的大約20%的光子。而新的觀測數據顯示,它們產生的光子是如此之多,以致於只需提供其中的5%就夠了。

研究人員相信,小星系在早期宇宙電離過程中扮演的角色確實非同小可。鑒於目前的研究樣本只有8個,且位於同一視線上,研究人員下一步計劃對天空中不同的區域進行觀測和研究。

NASA / ESA / CSA

參考
Most of the photons that reionized the Universe came from dwarf galaxies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70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