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2024新恐龍】甘肅發現背上長骨板的新劍龍類!

2024-07-16科學

【2024新恐龍】甘肅發現背上長骨板的新劍龍類!

2024年初,中國古生物學家命名了一種發現於山西的劍龍類恐龍,它就是最後 雁北龍( Yanbeilong ultimus ),雁北龍發現的意義在於它是已知生存年代最晚的劍龍類恐龍,晚至早白堊世的晚期,距今約1.13億年前。

圖註:雁北龍復原圖,圖片來自網絡

2016年,古生物學家李大慶及其團隊在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的王家山組(Wangjiashan Formation)地層中發現了一具恐龍化石,化石後來被震旦恐龍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收藏,化石點也由甘肅農業大學進行了重新定位。該化石(編號IVPG-D021)包括有頭骨、下頜骨碎片及幾塊椎骨(頸椎、背椎、尾椎)。盡管化石較少,但是保存了重要的辨識特征。

圖註:化石發現地點,圖片來自論文

圖註:在甘肅發現的化石,圖片來自論文

2024年7月初,古生物學家透過研究確認化石屬於劍龍類,於是發表論文【一新劍龍(恐龍:鳥臀目)來自中侏羅世的中國甘肅省】(A new stegosaur (Dinosauria: Ornithischia) from the Middle Jurassic of Gansu Province, China),將其命名為白銀龍( Baiyinosaurus )。

白銀龍的屬名「 Baiyinosaurus 」來自化石發現地——白銀市,以及希臘語中的「σαῦρος」(意為「蜥蜴」)。白銀龍的模式種名為寶積 白銀龍( Baiyinosaurus baojiensis ),種名來自寶積山盆底,白銀龍也成為了甘肅省發現的首個劍龍類恐龍。

根據已經發現的化石判斷,白銀龍的體長約5米,臀高約1.7米,體重約1噸。作為一種劍龍類恐龍,白銀龍的腦袋較小,嘴中長有樹葉形的小牙齒,這也是典型植食性恐龍的特征。白銀龍的脖子相對較長,身體強壯,尾巴細長,以四肢站立和行走。盡管沒有發現骨板的化石,但是白銀龍的背上應該長著兩排較小的骨板,尾巴末端有四根尖長的骨刺用於防禦,而在它的肩膀上還有一對肩棘結構。

圖註:白銀龍與人類的體型對比,圖片來自網絡

圖註:白銀龍的頭骨、下頜骨及輪廓復原,圖片來自論文

根據化石判斷,標本屬於一個成年個體,它的身上既有原始劍龍類的特征,又有中國本土劍龍類的特征,因此屬於基幹劍龍類,位於劍龍家族演化的基底位置。在劍龍家族中,白銀龍與伊莎貝爾龍( Isaberrysaura )和巨棘龍( Gigantspinosaurus )的關系較近,並組成了一個單系群。

圖註:白銀龍復原,圖片來自網絡

圖註:巨棘龍復原,圖片來自網絡

圖註:白銀龍的系統發育學位置,圖片來自論文

白銀龍生存於距今1.67億年前的中侏羅世時期,發現其化石的王家山組屬於黃色砂巖類別,就在距離化石發現地不遠處,古生物學家發現了許多的恐龍足跡,根據足跡的外形及尺寸可以判斷,留下足跡的恐龍包括有類似馬門溪龍的大型蜥腳類及大型獸腳類恐龍,所以王家山組地層在未來或許將向我們展現一個未知的侏羅紀世界!

圖註:白銀龍化石附近的恐龍足跡,圖片來自論文

參考資料:

1.Ning, Li; Maidment, Susannah C. R.; Daqing, Li; Hailu, You; Guangzhao, Peng (2024-07-02). "A new stegosaur (Dinosauria: Ornithischia) from the Middle Jurassic of Gansu Province, China". Scientific Reports. 14 (1): 15241. doi:10.1038/s41598-024-66280-x. ISSN 2045-2322. PMC 11219857.

2.Li, Ning; Li, Daqing; Peng, Guangzhao; You, Hailu (2024). "The first stegosaurian dinosaur from Gansu Province, China". Cretaceous Research. 158 (in press). 105852. Bibcode:2024CrRes.15805852L. doi:10.1016/j.cretres.2024.105852. S2CID 267286799.

3.Hayashi, Shoji; Carpenter, Kenneth; Watabe, Mahito; McWhinney, Lorrie A. (2011-12-12). "Ontogenetic histology of Stegosaurus plates and spikes". Palaeontology. 55 (1): 145–161. doi:10.1111/j.1475-4983.2011.01122.x. ISSN 0031-0239.

文字編輯:江氏小盜龍

圖片來自網絡及論文,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