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龍到底長什麽樣?我們為什麽會崇拜它?和蛇是同宗嗎?一文讀懂龍

2024-02-10科學

1987年,河南濮陽的仰韶文化遺址出土了一條龍,全身用蚌殼拼成,龍體長1.78米,昂首曲頸弓身,據專家推算,這條龍距今約6000年,也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一條龍,因此,這條龍也被譽為中華第一龍。

但是中華民族對龍的崇拜遠遠超過六千年,那麽,我們為什麽會崇拜龍呢?

01 從毒蛇到神龍的變化

我們知道,在原始社會就有圖騰崇拜,說是崇拜,其實背後隱藏的是恐懼,那時的人類日常要和各種動物相處,他們可以馴服一些動物,比如家禽類,也可以透過集體力量制服一些兇猛的獸類,但對於一些動物即便可以戰勝它,也始終心懷恐懼,蛇類就是其中一種。

上古時代的黃河流域草莽叢林,沼澤遍布,蛇類最喜歡出沒在這樣的環境中。由於蛇潛藏在暗處,人類一不小心被蛇攻擊,往往難逃一死。

因此,人們對蛇首先是恐懼的,並且無法戰勝它,之後由恐懼轉變為崇拜,向毒蛇乞求庇護,於是,毒蛇也就成為了一些氏族的圖騰。

但對毒蛇的崇拜常常讓人們陷入一種兩難境地,崇拜它就得敬重它,遷就它,愛護它,不能冒犯它。

可是即便這樣做了,人們也還是得不到什麽好處,但不崇拜它,又認為蛇的身上的確有一種「神力」。

為了解決這個令人困擾的問題,人們的想象力又發揮了一下。他們發現,蛇的生活規律與季節變幻相關,雷的春震冬藏與蛇的春出冬蟄相一致,而雷又是先民心中另一種可敬畏的神力。

每到春天,風雨交加,電閃雷鳴,那一道道閃電就像金蛇狂舞,偶爾還能看到拔地而起的「龍卷風」。

這些壯觀的景象總讓他們想到蛇圖騰,久而久之,先民們將蛇的威力和對人類的庇護演化出另一種新的動物,就是龍。

龍可以上天,也可以入地,春天變為雷神、風神,到了秋冬,又會回到地上潛藏蟠蟄。

於是,先民們就由對蛇圖騰的崇拜轉化為對龍圖騰的崇拜,由此,我們的民族信仰發生質的飛躍。

人們把崇拜、敬畏移植到一個新的虛幻偶像--龍身上,從而對現實中的蛇,也就敢於大膽處置了。

但蛇作為龍的原形,近親,人們還是會尊稱它為「小龍」。古人常常龍蛇並論,如【論衡】中就這樣說,龍或時似蛇,蛇或時似龍,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

02 龍的傳人

據【左傳·昭公十七年】記載:太皞氏以龍紀,在中華民族中最早以龍為崇拜的物件是太皞(hào)部落。

太皞氏的發源地在今河南、山東一帶,距今至少六七千年。太皞氏族姓風,有學者研究認為,風字的上古讀音,聲母是復輔音(bl),後來演變為復輔音逐漸演變成單音節(l),即龍,還有一種說法,說演變為雙音節詞「豐隆」。

豐隆是漢族神話中的雷神,與打雷時的象聲詞相近。傳說中的雷神形象,也通常被畫作龍身人首。

風與龍,兩者的上古讀音也十分相似,讀作「蚌」,由此,研究者們認為,風就是太皞氏族對神化了的蛇,也就是龍的原始稱呼。

所以,開篇提到仰韶文化中以蚌殼做成的龍,身體彎曲,且長又似蛇,這都是可以追溯的。

河南濮陽的仰韶文化遺址的龍

上古時代的太皞氏後裔,後來不斷遷徙,其中一支去往西南,這些人被稱為「巴人」,還有氐人國和羌族。向東有姜姓的炎帝及夏商時的東方九夷中的風夷,春秋風姓四國,即任、宿、句、顓頊。

也就是說,太皞氏的後裔經過不斷的遷徙,帶著他們的圖騰崇拜文化走遍神州大地,由此稱他們為龍的傳人。

同時,他們也與不同的圖騰氏族後裔相交融,龍的傳人群體在擴大,但龍的外形,為了迎合不同部落的圖騰,也在不斷變化,先後產生過各種各樣與龍相關的動物。

03 龍究竟長什麽樣兒?

從上述可知,龍的原形,實際就是神化了蛇。漢代的劉歆和班固把太皞和伏羲看作是同一個人,稱之為太皞伏羲氏,所以,我們看到的伏羲古代畫像大多是蛇身人首,他的妹妹女媧也是如此。

魚龍

除了蛇身人首,還有魚龍。 1958年,在陜西寶雞北首嶺出土了一件繪有彩陶圖的瓶子,圖中描繪的動物與漢代玉器上的螭龍相似。

因此,有學者認為,這件文物記錄了以龍為圖騰的太皞族在向西遷徙的過程中,與以魚為圖騰的氏族相融合,由此形成了魚龍崇拜文化。

木雕鳥龍

還有鳥龍, 則是太皞族向東南遷徙中,與崇拜鳥的部落融合,由此產生了鳥龍。

鳥龍的形態有鳥首龍身和龍首鳥身兩種,在【山海經】中都有記載。龍的爪子有點像鷹爪,或許就反應了這一文化。

再者還有豬龍, 其形態為豬首蛇身,不過豬龍在歷史上並不活躍,唐宋時期記載較多。

再如還有牛龍, 是崇牛族與崇龍族的融合,蚩尤部族有崇拜牛的習俗,而蚩尤在傳說中往往被描述為「人身牛蹄」。

他作為九黎之族的首領,曾與黃帝族發生沖突,被黃帝召來的應龍打敗,於是九黎族中的一部份被迫南遷,是為三苗族。

三苗族在與華夏族融合的過程中,慢慢接受了對龍的崇拜觀念,而他們本身有著對牛的崇拜,於是形成了牛龍。

1993年,在黃梅縣焦墩村就發掘出了牛龍圖案,龍頭形狀如牛,有一角,龍口大張,吐出一條長舌,上卷到額部,整體看上去氣宇軒昂。

此外,還有馬龍 ,形態為馬首蛇身,這種形態來源於人們的想象。當馬能夠用來乘騎時,自然會受到崇拜,特別是受到了崇龍族的崇拜。

因為龍不可得,而馬則是看得見摸得到的,於是,人們便想象一種像龍一樣的馬,這樣就有了【周禮】中所載:「馬八尺以上為龍」的說法,這種八尺駿馬就是馬龍的原型。

馬龍在漢代大行其道,因為有個馬龍迷,就是漢武帝。漢代的方士、道士為了迎合漢武帝的心思,編了很多龍馬故事,但不可否認,漢武帝時代是一個龍馬精神的時代。

除了上述幾種龍的形態,還有狗龍、鹿龍、羊龍等,所以,如果你問龍究竟長什麽樣兒,至少在唐五代之前沒有固定答案,龍的最後定型與高度集權的專制政治有著重大關系。

龍生九子,就是為了迎合封建統治者的等級觀念,後世創造性的編繪了一個龍的家族,家長為真龍,其他的九種龍,即龍的變體,是它的兒子。

所以,龍的尊顏最後被確定為「九似」,即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

綜上所述,關於龍的文化,你讀懂了嗎?不過這也僅是一種說法,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