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手機

聊什麽就推什麽!手機App越來越「懂你」 精準推播背後藏著哪些秘密?

2024-01-22手機

央廣網北京1月22日訊息(總台中國之聲記者任夢巖 周洪)據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您是不是有這樣的經歷:和親戚朋友透過聊天軟件聊過什麽內容,很快就會看到相關產品的推薦?說想吃火鍋,開啟購物軟件推薦的是火鍋底料,開啟美食軟件推薦的是附近的火鍋店,看起來各類App越來越「懂你」。

之所以能精準推薦,其實和輸入法軟件有關。查詢各大主流輸入法軟件,安裝時均提示或預設可以收集使用者打字的內容。這些內容再與其他軟件相結合,「使用者畫像」躍然紙上。這是怎樣的過程?

影片載入中...

互聯網科技博主「EPC」的職業是某央企程式設計師,他在和一位網友研究輸入法傳輸資訊時,透過抓取檔發現,某手機內建輸入法明文傳輸使用者輸入的資訊,為此他還專門錄了一段影片。作為一個根本不養寵物的人,透過輸入法在聊天軟件對話方塊打出多個有關「貓」的關鍵詞,但並不點選發送。不一會兒,在某二手平台上,相關推播出現了。

影片中,這位博主說:「我們做一個實驗,使用某品牌手機的內建輸入法輸入‘貓咪很可愛,我想買一只貓,溫順的貓咪’然後再次切換到該購物App,我們重新整理一下,稍微往下拉,看到了嗎?貓咪出來了!而且此時預設搜尋詞已經赫然出現「寵物」二字。可以看到,輸入法已經默默地把他的興趣愛好,共享給其他App了。」

隨後,他們逆向分析了手機裏的程式碼,透過抓包程式抓取了該輸入法的傳輸數據,發現使用者透過輸入法打的字,被明文傳輸到了輸入法公司的伺服器。

仔細看使用條款,寫著「文本資訊」為使用者主動提供,為的是在使用者使用搜尋功能、快捷轉譯功能、雲輸入及聯想功能、智能回復功能、搜尋候選功能時,提供更方便、快捷的輸入服務。

這就意味著,無論是加密還是明文傳輸,使用者在輸入法中所打的字,都會被分享給該輸入法的30多個合作夥伴,而這還是使用者自己同意的。科技博主「EPC」告訴記者,他進行過一次調研,絕大多數使用者都不會仔細去看那份冗長的【使用條款】,基本都會直接點選同意。

他說:「我這次做影片的這款手機的私密條款有上萬字,非常長,一般使用者根本不會點進去看,點了同意就算了,等於說你接受了它把你的個人私密上傳到他們伺服器的行為。」

查詢幾款輸入法的【使用條款】,不少軟件會預設使用者同意將自己的數據共享給多個SDK,也就是各個軟件企業的軟體開發套件,這些企業之間會形成廣告聯盟,共享同一ID的數據,這就是為什麽你明明在A軟件裏輸入了文字,開啟B軟件也有相關推薦,因為只要是用同一手機號註冊的賬戶,就能辨識成同一個人的操作。

這位博主介紹說:「現在有個廣告聯盟的概念,它會共享你的手機ID,你手機裏的輸入法正好也繫結了這個ID。比如你輸入文字‘我喜歡貓咪’,‘貓咪’就是個特征,會傳到雲端,雲端會匹配到這個ID。當你開啟一個購物軟件,購物軟件也匹配到這個ID,它就可以透過這個ID去釘選你這個人,就可以知道你喜歡什麽內容,這是一種推薦演算法。哪怕你換了一台手機,只要ID能匹配到,它認為你還是同一個人。」

博主EPC建議,消費者可以選擇把輸入法App的聯網功能關閉,一些App也提供了關閉數據上傳的功能。但只要在網上瀏覽資訊,相關搜尋記錄、商品購買記錄甚至是點選記錄,都會成為使用者畫像的一部份。

他說:「這個是真沒辦法,你只要去搜尋,它就會把搜尋結果記錄到它的伺服器上,這個是被動的。比如訂外賣,你也沒辦法不輸入,你只要有輸入行為,它都會記錄下來,除非你不用。」

輸入法開發者歲寒告訴記者,從技術上將使用者打字的內容上傳後分析,沒有任何障礙,這些軟件免費開發給使用者使用,還能越做越大,靠的就是分析使用者數據來賺錢,將海量數據匯集在一起後,就形成了當下這種「軟件比你還懂你」的情況。

歲寒說:「如果很多人這段時間都在輸入某一個詞,它(演算法)就知道大家對什麽東西比較關心,在檢索什麽東西,或者在討論什麽東西,這本身就很有價值了。你都不知道你想要什麽,它(演算法)就知道你想要什麽。比如說,你們兩個人有好幾個關鍵詞重合了,然後這個人今天買了某個東西,我就把他買的東西嘗試推薦給你,看你感不感興趣,這都是可以關聯的。實際上,每一個人不是獨一無二的,其實是一個群體,如果都對A感興趣,你大概率對B也感興趣,從這個‘口味群體’裏可以分析出很多你可能感興趣的東西,這種技術是很成熟的,只能寄希望法律阻止他們去做更過分的東西。」

2021年,個人資訊保護法和數據安全法施行。個人數據安全、私密保護等群眾關心的問題已經有了法律保障,監管部門也經常對各類軟件進行檢查,2021年還公布過33款主流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資訊的情況。

中國科學院大學密碼學院院長荊繼武告訴記者,由於市場過於龐大,A軟件合法收集的資訊,可能會被B軟件違法使用。使用者面對復雜的軟件,只能「懷疑」自己的私密被竊取,經常苦於沒有技術手段證實,也給執法帶來了難題。

荊繼武表示:「因為涉及的問題太多了,它確實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有很多軟件偷偷地做這件事情。我認為目前最大的問題是使用者要有這樣的意識,得有人去發現,還要有人來分析,實際上投入的成本也很大,你懷疑他,人家不承認,這時候你根本查不出來。這就可能會導致很多無謂的實驗、舉報,給執法部門的工作帶來很多困境。我們的管理部門也到處去查,但是現在的資訊科技發展確實太快,政府的管理部門也在逐步改進做法,也在加大對於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套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透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台」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email protected],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