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手機

新聞有觀點·行業洞察|二手手機一路「狂飆」,舊機裏的新江湖有多大?

2024-03-19手機

央廣網北京3月18日訊息(總台中國之聲記者楊昶)據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之聲【新聞有觀點】報道,進入智能電話時代,一機用到壞已經成為過去式,大量手機智能套用的普及,連帶著手機升級換代的步伐也在加速,閑置手機的數量持續攀升。很多對新舊、對效能不敏感,又或者選擇備機的使用者開始關註價格更有優勢的二手手機。這些都為二手手機交易市場創造了巨大的供給和發展空間。國內某二手平台數據顯示,2023年「雙11」期間,二手手機業務實作飛速增長,訂單同比增長46%。然而,讓舊手機「再上崗」的同時,行業內也湧現出不少亂象,估價套路深、檢測報告不實、惡意壓價等問題持續被消費者聲討。

二手手機交易真的「水很深」嗎?使用者該如何保障自身的合法權益?行業未來能否根治痼疾?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之聲【新聞有觀點】特別策劃「行業洞察」,對話某數碼二手平台主理人李傑靈、3C數碼媒體人兼評論員黃浩,帶你了解二手手機交易的門道,展望這片市場「藍海」。

李傑靈(受訪者供圖)

黃浩(受訪者供圖)

合理報價還是惡意壓價?

二手手機回收定價為何難以標準化?

前不久,某二手平台被曝光出具手機質檢陰陽報告,某品牌手機官方回收商被指將4900元的手機壓價至0元回收。二手手機市場回收質檢不透明、惡意壓價等問題再次受到熱議。

「可能存在誇張的成分。」李傑靈說,將一部效能良好的手機鑒定為無法使用的手機在行業內並不常見,「4900元的手機被壓價至0元」的情況大概是使用者和回收商之間存在誤解,因為某品牌官方回收平台確實會以處理二手手機和有毒電池等環保問題為由,提供「0元回收服務」。若消費者遇到極端的「0元回收」情況,可能是遇到了非正規平台或平台涉及詐騙行為,極端的「0元回收」並非正常的回收市場操作。

不過,二手手機交易市場也的確存在「到手刀」現象,即買家在收到了賣家的貨之後無理砍價。黃浩談到,「到手刀」常見於個人間的交易和小平台回收的情況中。在個人賣家對個人買家的交易中,由於買賣雙方對商品成色和外觀瑕疵的容忍度不一,賣家期望高價而買家傾向壓價。另外,某些小型回收平台缺乏嚴格的品質檢測和認證流程,回收策略可能直接瞄準「低價回收」,有時甚至采用不正當手段如故意損壞商品,以降低回收價。

李傑靈也表示,故意砍價的做法在小型回收商中較為常見,大型平台相對註重口碑和服務質素,並且,「若客戶對回收價格不認可,平台需承擔寄回手機的運費,每次退貨可能給平台帶來數十元的損失。」因此,大型平台傾向於設定合理的價格,盡量避免引起糾紛和增加營運成本。

在目前的二手手機市場中,由於不同情境下對手機品質和瑕疵的評估標準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建立一個統一的定價體系相當困難。

李傑靈指出了檢測中「難以規避的主觀性」,目前二手手機回收行業尚未完全自動化,盡管手機內部硬件效能部份可透過連線電腦運行程式檢查,但大部份主觀評估檢測,尤其是外觀、按鍵手感、螢幕狀況等,仍依賴人工觀察和判斷。因此,不同質檢員可能給出不同評估,導致報價差異。黃浩補充道,即使未來技術上取得進步,也難以完全統一回收價格,因為非技術因素如手機廠商的定價策略、品牌的市場地位、消費者的品牌忠誠度等都會影響二手手機的定價。譬如,當廠商開展手機促銷活動,回收商可能會相應降低回收價格,「即便二手手機保持良好的品質狀態。」

出售二手手機有門道

使用者如何避免交易「踩坑」?

二手交易平台鋪天蓋地的宣傳,手機廠商推出的舊手機折抵活動,都讓消費者意識到舊手機的價值。購入新機後賣掉舊機「回血」,已成為不少使用者的選擇。

怎麽才能將「回血」最大化,將二手手機賣個最高價?李傑靈認為,「最大的竅門就是花時間,」透過二手平台花時間溝通個人買家使用者,然後賣出,「價格絕對是最高的,因為避開了中間商。」若不願與個人使用者頻繁交涉,選擇出售給回收商,就要比較不同平台的實際回收報價。遇到壓價,可要求回收方寄還手機並轉而嘗試其他平台。由於回收平台通常會承擔郵費,此過程一般不會產生額外成本,只需花費時間和精力。經過多次比較,通常能夠獲得最優報價。

黃浩也提供了兩種思路,一是可以留意社區是否會舉辦跳蚤市場等活動,這種面對面交易的方式,方便買賣雙方直接檢視手機狀況和議價。二是考慮手機廠商提供的「以舊換新」服務,因為有額外補貼,所以回收價格相對較高。同樣,某些大型電商平台也有類似的回收服務,會提供平台購物卡等形式的補貼。這對於計劃選擇特定品牌或平台購買新品的使用者來說,是一個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徑。

在售賣二手手機時,除了追求合理的售價,保護個人權益也至關重要。根據法律條文,二手交易被歸為民事行為,買賣雙方建立的是民事合約關系。這意味著,作為賣方的普通使用者並不直接受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保護。因此,使用者更需要留心避免踩坑,維護自身權益不受侵犯。

對此,黃浩提出了幾點建議。首先,使用者在寄出手機前應做好證據留存,拍攝手機多角度照片,記錄外觀和寄出狀態,特別是刮痕部份。其次,使用者應仔細審查和比較不同平台的合約條款,避免不合理條款,選擇不壓價的平台。最後,如遇陰陽合約或惡意壓價,使用者可借助輿論監督或維權渠道進行幹預。重視品牌聲譽和業務長遠發展的平台,一般會采取相應的整改措施。

潛力無限,行業將如何提質升級?

某產業研究院釋出的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二手手機回收約2.8億部,其中2.5億部以上用於直接或翻新銷售。預計「十四五」期間,手機閑置總量累計將達到60億部,二手手機潛藏價值超過6000億元,龐大的基數展現了手機回收市場的廣闊前景。

李傑靈也對回收市場未來的發展做出了樂觀的展望,他認為,在二手手機交易平台問世之前,個人間的交易面臨著效率低下、匹配難度大、透明度不足、買家數量有限等問題。C2C平台的崛起雖然提升了交易效率,但也伴隨帶來諸如「到手刀」、欺詐和商品調包等風險。

隨著二手市場的發展,人們越來越傾向於直接出售給回收平台,盡管無法完全避免價格糾紛,但平台交易的便捷性和安全性更勝一籌。未來,隨著平台服務的不斷最佳化和成熟,預計平台將開展更多的回收業務,占據更大的市場份額。

黃浩分別從企業社會責任和消費者觀念的角度,分析了二手回收領域的潛力。一方面,隨著環保意識的提升,眾多廠商已將二手手機回收納入其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體系,推出保值換新服務的同時與二手回收平台合作,推動電子消費品的流轉,促進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和迴圈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盡管二手交易市場剛剛起步時,消費者接受度較低,但隨著消費電子市場不斷叠代升級和消費者觀念的進步,購買高品質、高性價比的二手手機成為很多特定消費群體的選擇。根據某二手平台的財報,去年某平台舉辦的「618活動」期間,3C數碼一站式以舊換新成交額同比增長103%。

面向這片「藍海」,李傑靈預測,隨著市場的不斷成熟和技術進步,未來會開發出更先進的檢測軟件,制定更加合理且相對統一的評估規則,讓回收定價更為合理。此外,李傑靈還提到,使用者往往認為在回收交易中,平台處於優勢地位,但實際上,回收平台也面臨著個別使用者利用系統漏洞送出問題商品的風險。因此,平台其實更希望和使用者之間建立更加公平糊透明的合作關系。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套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透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台」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email protected],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