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數碼

中國智能電話市場終復蘇,vivo 三連笑傲國產

2024-02-05數碼

2023 年已經過去,而最近,多家市場調研機構也先後釋出了 2023 年 Q4 以及全年中國智能電話市場的發展情況。

整體來看過去一年的手機市場,不能說「山重水復疑無路」,那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總之就是在經歷市場飽和、疫情摧折等坎坷後,在行業上下的努力下,市場又重新燃起了向好的希望。

比如不久前知名市場調研機構 Canalys 和 IDC 都給出了類似的論斷。

Canalys 釋出報告顯示,2023 年第四季度中國大陸智能電話市場出貨量跌幅已經收窄到 1%,復蘇跡象初步呈現。

而在 IDC 的市場報告中,2023 年第四季度中國智能電話市場出貨量則是同比增長 1.2%,並且是在連續同比下降 10 個季度後首次實作反彈。

兩家機構都能讓我們對未來一年智能電話市場的發展提振信心。

而在這背後,中國智能電話產業鏈、特別是各大智能電話品牌們為行業持續發展在產品和產業層面所做的努力不可忽略。

5G+AI 浪潮碰上高端化趨勢,推動中國智能電話強勢復蘇

懷著對中國智能電話市場邁向復蘇的喜悅,我們進一步窺探過去一年市場中的變化,以及「復蘇」的原因。

還是結合數據。這裏我們先看中國信通院釋出的報告在 1 月 22 日釋出的報告,其中有一個資訊值得關註,就是 2023 年全年,5G 手機出貨量達到 2.40 億部,同比增長了 11.9%,占同期總出貨量的 82.8%。

國內手機市場出貨量及 5G 手機占比

這一方面說明,5G 手機在目前市場中已經占據絕對的份額比例,另一方面,5G 手機的快速普及,帶來的換機潮,成為中國智能電話市場復蘇的潛在動力。

而另一個動力,來自於高端化。

根據調研機構 IDC 的報告,2023 年,中國智能電話市場 600 美元以上高端市場份額達 27.4%,同比增長了 3.7 個百分點,而 200-600 美元產品的市場空間正在收窄。

事實上,沖擊高端,一直是這兩年中國智能電話市場的主旋律。而高端市場的競爭其實就是科技創新力的拼殺。眼下,「5G+AI」技術的融合和套用落地,特別是生成式 AI 的火熱發展,正成為每一個智能電話品牌不可忽視的技術趨勢。

例如 IDC 在此前釋出的 2024 年中國智能電話市場十大洞察中就重點講到「手機端 AI 大模型套用更加廣泛」會成為接下來市場發展的重要技術風向。

來自 Canalys 的分析師也表示,AI 將逐步從最初的產品層面的差異化上升至營運及公司層面的整體戰略,各智能電話廠商均涉及其中。

其實在過去一年,已經有眾多手機廠商開始著手布局以 AI 為核心的技術和功能體系。

比如榮耀在最近釋出的 Magic6 系列手機中就搭載了擁有 70 億參數的魔法大模型,並支持智慧成片、一語查圖、一拖日程等功能。小米在其自研的澎湃 OS 中也植入了 AI 大模型,支持 AI 創作文本、繪畫、搜圖等功能。

還有 vivo,更是釋出了由藍心大模型,藍心小 V、藍晶芯片技術棧、藍海續航系統、藍河自研作業系統等構成的 vivo「藍科技」技術矩陣。這個技術體系面向的,正是 5G 萬物互聯和人工智能大爆發的時代。其中,藍心大模型更是具有行業先發優勢,結合藍心小 V 智慧助理功能,帶來了超能語意搜尋、超能問答、超能寫作、超能創圖和超感智慧互動五大體驗。

由此,我們認為中國智能電話市場走向復蘇,迎來新一輪發展周期的底層動力,就在於「5G+AI」的時代技術浪潮與中國手機廠商們追逐高端化的需求彼此交融,奠定了市場發展的無窮潛力。

市場競爭激烈,vivo 連續三年國產第一

那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同手機品牌高端化的成果如何?這一點,我們也可以從市場上最新的品牌份額變化中窺探一二。

例如這裏我們再次援引研究機構 Canalys 的最新報告,2023 年全年,蘋果首次奪得中國內地市場全年出貨第一位置,份額達到 19%。而在國產手機方面,vivo 則憑借 4450 萬台的出貨量位列第一,同時 16% 的市場份額也是國產第一,OPPO、榮耀、小米緊隨其後。

值得註意的是,在國產手機市場中,vivo 已經連續三年出貨量位列第一。在 2021、2022 兩年,其分別以 21%、18% 的市場份額穩定出貨量冠軍。

除了 Canalys 的統計數據,另一家權威調研機構 Counterpoint 也給出了類似的統計結果:

vivo 在 2023 全年的市場份額為 16.9%,僅次於蘋果,並且同樣也是連續三年位居國產手機市場份額第一。

此外,媒體華爾街見聞援引供應鏈獨家獲悉的權威機構統計數據,也顯示 vivo 憑借 4455.5 萬台的手機啟用量位列國產手機品牌第一名。

總體來看,除了連續三年保持國產出貨量和份額第一的 vivo,過去一年主流國產手機品牌其實也都有不錯的表現,彼此之間還是比較卷的。當然,這也推動了國產手機整體能夠在激烈的競爭中保持前行。比如根據前面中國信通院釋出的報告,2023 年全年,國產品牌手機的出貨量累計達到 2.31 億部,同比增長 1.1%,占同期手機出貨量的 79.9%,是市場的絕對主體。

產品、技術、產業…… 國產手機邁向新台階的密碼

從上面的數據中可以看到,中國智能電話市場能夠在過去一年中迎來復蘇,身處第一線的各大國產手機可以說提供了最主要的動力。而透過過去一年,不同品牌在產品、技術和產業層面所做的努力,也可以讓我們看到國產手機接下來邁向市場新台階的密碼。

首先是在產品層面,需要始終堅持以使用者需求為中心進行創新。

這一點,vivo 創始人、總裁兼行政總裁沈煒 1 月 30 日在 vivo 2023 年年會講話中也有說到:「使用者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原點」。他表示,使用者是產品的標尺,使用者的痛點需求夯實了產品體驗的基線,使用者的差異性需求塑造了產品體驗的多元性。

vivo 在過去一年也是按照這個標尺打造產品的。比如 X100 系列的長焦讓喜歡演唱會的使用者不用長槍大炮,也能「留住」自己的青春和回憶;X Fold2 更輕更薄的機身和超耐久輕量鉸鏈則讓使用者在使用折疊屏時告別厚重和不耐用的擔憂;還有 X Flip 則是準確把握到消費者對折疊屏「好看、好拍、好玩、安心」體驗需求而精心打造的產品。

在滿足消費者需求這一點上,除了 vivo,榮耀 CEO 趙明也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談到:高端化的過程不僅是一個堆量的過程,它還是消費者對公司的價值觀和產品的一個認可過程。因此,過去一年榮耀也是頻頻拿出「消滅核心痛點」級的產品創新,比如 Magic5 系列中的青海湖電池讓大家不再為手機續航發愁。

其次,在技術方面要能堅持長期主義,深入到底層進行全面的布局。

說到技術,過去我們總能想到華為,它的確是國產手機堅持長期主義、底層技術研發的代表。而在過去一年,華為再次展現出他們的技術能力,Mate 60 Pro 透過自研麒麟芯片以及衛星通話等創新功能,成功拉動華為手機快速復蘇,成為市場上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黑馬」。

除了華為,vivo 也在過去一年展現出他們長期堅持底層技術布局的成果。正如我們前面提到的,vivo「藍科技」技術矩陣充分展現了他們的技術創新力、引領力。比如他們自研的 AI 大模型矩陣藍心大模型(BlueLM)包含十億、百億、千億三個參數量級五款 vivo 自研大模型,模型能力在 C-Eval、CMMLU 等權威榜單中領跑。

而在 X100 系列上正選的藍海電池則帶來了更大的容量、更快的充電速度以及更輕薄的機身,與一系列軟硬件技術結合構成藍海續航系統,根本上解決了手機續航焦慮。

再比如在影像方面,vivo 透過和蔡司聯合研發的全新光學攝影系統,以及自研的 6nm 影像芯片 V3 帶來了光學、算力、演算法層面的大振幅升級,又一次引領了 2023 移動影像技術大叠代。

從 vivo X1 到 X100,每一代 X 系列產品都有突破與創新,就是這樣持續超飽和的投入,讓 vivo 積蓄了雄厚的能量,「藍科技」也由此誕生。

「當年做超薄靠的是套用能力、工程能力,而今天是以底層技術創新為使用者帶來革命性體驗。」沈煒在年會上表示:「有別於單點創新的黑科技,藍科技會催生黑科技,但更追求長坡厚雪的可持續創新。」

這些理念不僅是對 vivo,也足以對中國智能電話在技術研發方面的布局和發展帶來啟發。

最後一點,則是在產業層面需要保持與產業鏈共創共贏的理念,只有智能電話產業鏈整體做大做強,終端廠商才能在更高的舞台上乘風破浪。

當手機市場高端化、全球化的競爭越是進入到白熱化時,廠商們對於產業鏈能力重要性的認知就越是深刻。就在過去的 2023 年,我們也確實越來越多地看到終端品牌與產業鏈深度繫結,開放共享的案例,這個趨勢,在接下來只會更顯著。

「手機行業的繁榮不僅是一家廠商、一個行業,而是背後千萬家供應鏈的集體繁榮。手機行業做到什麽位置,背後的產業鏈就是什麽位置。」在某次大會的圓桌論壇上,vivo 執行副總裁、營運總監胡柏山所說的話很好地解釋了手機廠商們的這種行為。

在去年的首款小折疊 X Flip 手機上,vivo 就和京東方在高端柔性 OLED 顯示技術解決方案上共研共創,實作了折疊屏手機輕薄便攜與可靠性新的突破,而在 vivo X100 上,他們則深度參與了聯發科天璣 9300 的芯片定義,最後用全大核 CPU 的體驗以及出色的端側 AI 表現驚艷了整個手機圈。

這些都足以說明,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力,帶動產業鏈上下遊協同前進演化發展,才是推動中國科技高質素發展的關鍵。

結語

雄關漫道真如鐵 而今邁步從頭越。

站在 2024 的開頭回看過去一年的中國智能電話市場,也許用這句話來形容最合適不過了。

也許市場熱情的復蘇並不會一馬平川,也許高端化的征途也還有更多挑戰,也許新時代的風口還需要耐心等待,但這些都不能消解中國科技產業鏈裏每一位參與者前行的腳步和決心。

因為,前行即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