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神奇,2024年初,我們依然可以看到兩部"仙劍"系列改編的電視劇同時播出。鞠婧祎、陳哲遠主演的【仙劍四】和另一部仙劍IP電視劇【祈今朝】都已收尾,但討論還在繼續。
【仙劍四】劇照
仙劍IP穿透20年時光,這本該是值得大加稱贊的事情。
【仙劍奇俠傳】系列作為國產RPG遊戲的旗幟,影響力之深遠超出"經典之作"的範疇,它在很長時間內幾乎成為了東方幻想的一種範式,劍仙、妖魔、少年、精怪,仙界與魔界萬千年的鬥爭、少年與少艾相遇的悸動……實際上它和"軒轅劍"等後來者共同構築了"仙俠宇宙"的骨幹框架。
這種範式不僅影響了後續的遊戲和影視創作,它甚至在產業鏈中"逆流而上",2000年代初網絡文學興起時,一大批以"仙俠""玄幻"為標簽的經典作品在背景設定上與仙劍共鳴,世界觀與仙劍高度相容。
你也可以這麽理解:"仙劍系列"參與了"仙俠"的標準制定,因此可以從日後仙俠、古偶的火爆中獲得收益。
然而,這個紅利還能不能繼續吃下去,看來很成問題。
無論是仙四還是以仙六為底本的【祈今朝】,熱度上都算是差強人意,但考慮到主演內建熟練的數據工坊,雙方還憋著口氣不能輸,兩部劇在實際熱度上都是未到達預期的。
至於口碑……仙四最新豆瓣評分只有4.3。
其實早在劇集上線之初,人民文娛就銳評過【仙劍四】和電影版【花千骨】:"當一部仙俠拋棄了‘俠’,遺失了IP之魂,轉為純純的古偶劇,何以再令觀眾動心和共情"——尖銳地指出了仙俠IP影視化的許多問題,在"流量+IP"的制作模式下,古典仙俠不僅日益成為圈地自萌的獨立類目,還失去了向深拓展的能力。
原本承載了無數可能的仙俠宇宙,塌縮成了某一類主創的自留地、影視中的快銷品,被官媒DISS真的不冤。
仙劍病了,花千骨也同病相憐。連人氣熱度都無法保持的仙俠,以後還會是平台S級的基本盤麽?
至少今天看來,仙俠IP影視化必須做出改變,繼續躺平是沒有出路的。
一、古偶:影視劇中的"首陀羅"?
咱們順著"人民文娛"的話題聊,在相關社媒評論區,人們又見到了熟悉的控評佇列。
粉絲紛紛為愛豆的作品辯白,表示仙四和仙六都屬於質素上佳的作品。
拋開"飯圈"的老問題不談,這個分歧就很有意思,如果一部電視劇固有的目標觀眾群體覺得它"非常好看",但圈外的觀眾惡評如潮,主串流媒體則覺得劇作缺乏深度,創作方向無法作為娛樂導向,究竟該如何評價這樣的作品呢?
以我所見,在這個問題上粉絲是孤獨的,他們幾乎沒有盟友。
"歧視"古偶的又何止是主串流媒體,原本應該作為類目底氣的"資本"也不太待見古偶,馬化騰在騰訊年會演講時稱贊PCG的老牌業務如騰訊影片在過去一年厚積薄發,點名了【漫長的季節】、【三體】、【繁花】,同時也提到:
"支撐長影片的關鍵是幾個大劇,如果不是每個月都有,至少每個季度都要有一個。過去那些小桿子撐不起來,頂多當個電線桿貼廣告用,價值不大。"
雖然Pony沒有點名說哪些作品是"貼廣告的電線桿",但關註長影片的人心裏都和明鏡一樣,除了S級的古偶劇們還能是說誰呢?
而在生產端,從業者實際也是把古偶當作"另一類作品"看待的。業內訪談時,不少主創都透露過同一個意思:沒有創作才華的人才去做古偶。
當所謂古偶花、古偶生,成為了一種對演員的分類,無法駕馭復雜人物,願意留在舒適圈裏的藝人反復演古偶,幾乎成為一種共識。
制片人楊曉培說古偶是她的至暗時刻,劉宇寧說找他拍戲提了"古偶"兩個字都不參與,也都說明了主創們的態度:
古偶能夠積攢一定的人氣,但它肯定是影響口碑的,一些演員避之不及,另一些則會選擇積累一定人氣以後去試水更"高級"的類別劇,譬如刑偵、現實題材。
古偶,硬生生變得像古印度種姓制度中的首陀羅一樣,長期處於影視鄙視鏈的底層。
新上映的仙劍系列數據上可能算不上"撲街",但它直面了真正的風暴:
古偶這個舒適圈,已經不適合再維持下去了,這種高曝光、低口碑的業態,長期無法吸引優秀創作人才、提升內容品質,曝光度的遺失也不過是遲早的事。
二、紅利逐漸消失,源於對"高利潤"的過分追求
國潮之下,本應該是東方玄幻/仙俠的機遇期,但我們卻明顯感受到這一題材的下行。
這裏有一個"反常識"的觀點,仙俠IP正是因為賺錢太容易,才逐漸失去了正常的競爭力。
人們常說一個題材類別的良性發展需要讓投資人和創作者賺到錢,這當然是對的。科幻迷們對【流浪地球】系列的一二三四五刷,一部份就是生怕郭帆賺不到錢,科幻這個題材沒有後繼者。
而仙俠題材的情況是相反的,長久以來講究的就是低成本高回報。
觀眾不太在乎5毛特效,只要它不影響嗑CP,粉絲會自己調制洗腦包,先量身客製6毛特效的概念,然後用免費的數據女工全網宣傳"制作精良";
道具塑膠質感也沒有問題,唐人制作仙劍一的時候拿元祖雪月餅當古代茶點,不妨礙它是經典作品;
至於劇情人設俗套、演員表演僵硬……也並不成為仙俠劇的絕對硬傷,因為只要有糖可以嗑,俊男美女的糾葛情節能夠殺時間,在消費慣性下仙俠劇依然會有市場。
(【祈今朝】劇照)
資本對利潤的追求永無止境,而在影視產業中,仙俠就是那個被"簡配"的產品——既然主體市場對表演、道具、服化、劇情都沒有太高的要求,那為什麽不把"流量+IP"策略極致化,以榨取更高的利潤呢?
而這自然是要犧牲觀眾體驗的。
實際上在"仙俠"上遊的文學創作中,網文作者們做出了許多新的嘗試,不提中式克蘇魯的【道詭異仙】,也不提修仙群像的【玄鑒仙族】,哪怕是已經過氣的"無限流"在仙俠影視劇的制作中也不多見。
恰恰相反,仙俠影視是個圈,針紮不進,簡配的仙俠坐實了"仙俠=古偶"的認知。
作為投資方的平台、作為主創者的演員和導演,都將"古偶""仙俠"認定為束縛自己的圍墻,不情不願地在這個下沈市場裏淘金——試問,這個題材又怎麽可能有內容活力呢?
【仙劍四】號稱有3億投資,但觀眾普遍不明白錢花在哪兒了,這是很說明問題的。如果這影樓風的布景、20年前的劇情就是主創對"仙俠"的理解,那證明內容創作和觀眾都前進了,而仙俠題材的影視化還留在20年前。
許多人批評鞠婧祎萬年不變的妝造和表演,本質並不是攻擊演員,正相反,鞠婧祎肯定是合格的古偶創作者,甚至可以說是按照過去十幾年古偶產業標準客製的表演者。非粉絲的觀眾之所以不買賬,只是因為她的作品遠離了時代。
仙劍系列曾經從"仙俠"標簽中吃到的紅利,現在因為固化的模式,都要一點點吐出來。當年楊冪、胡歌、劉亦菲等人乘風而起,85花一代至今頂流,當代的仙俠主演很顯然借不到這樣的風了。
三、回歸內容驅動,談何容易
所以,古典仙俠應該怎麽辦?
其實藥方人人都會開:放棄"流量+IP"的依賴、回歸內容驅動,重新整合敘事方式,挖掘神話/仙俠宇宙的深層價值……但產業端並不會因為媒體的幾次批評或者豆瓣低分就關停古偶流水線。
魯爾工業區的褐煤生產線會一直產煤,直到煤礦利潤降低到礦主賺不到錢為止。別看馬化騰輕蔑地將古偶稱為"電線桿子",但這個電線桿子可是長影片為數不多的現金奶牛。
【繁花】廣告量爆炸的盛況短期內難以復刻,誰都知道精品路線好,但生產精品從來都是投入高、周期長、預期風險高的事情。
再加上優秀的內容創作者往往"有脾氣",不像已經習慣在藝術上"低聲下氣"的古偶那樣可以在商業上錘扁搓圓,平台的S評級中,依然還會有這些貼貼廣告的電線桿的位置。
說到底,只要還有一部份觀眾"喜聞樂見",無論是管理部門的權威還是平台大佬的好惡,其實都不會立刻打斷一種產品的生產。
現在的情況是,外部的批評已經很成氣候了,但市場沒有給出明確的訊號。
官媒批評得對,仙俠沒有"俠"的內核,輸出價值很單薄,甚至不成立;編劇鄭曉龍說得也對,"一部份作品的細節、常識、邏輯可能還需要再加強",但市場的反饋是:這樣的產品依然有人買單,這是為什麽呢?
在高強度的現代工作生活節奏中,人們對娛樂消費的需求,很多時候是立足於"看著不累"。
仙俠/古偶是一種低成本高利潤的"成熟制程"產品,雖然它在藝術性、精美程度、邏輯性、文化價值上都有欠缺,但勝在觀眾對它的模式足夠熟悉,而且確實看著不累,還能附帶提供一些以CP為基礎的"嗑糖"快樂,這成為古偶真正的基本盤。
【繁花】現在吃不掉【仙四】的市場,因為古偶有自己的護城河。當下的精品劇創作成本和觀看的精力成本都太高了,掀不掉古偶的桌子。
但肆意躺平的古偶劇如果繼續減配,觀眾總會有掀桌的一天,困在圍城裏的古偶花和古偶生們也總需要一條出路。
古偶不能永遠在鄙視鏈底層,仙俠也不可能永遠是仙劍,古典仙俠的IP營運,需要一群破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