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參照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在大家都在爭土地的時候,埃及和蘇丹交界處有一塊地,卻 誰也不肯要, 關鍵是,這塊土地並不貧瘠, 有豐富的礦產和石油儲量 。
這塊土地名為 比爾泰維勒 。邊境之地,更何況資源豐富,一般來說不得搶破腦袋,但比爾泰維勒,為什麽兩國都嫌棄呢?
位於兩國之間成「孤兒」
在這個紛爭不斷的世界上, 土地資源總是各國爭奪的焦點 。然而——比爾泰維勒,這片位於非洲大陸上的獨特區域, 大家卻退避三舍 。
比爾泰維勒位於埃及和蘇丹的邊境地帶 ,面積大約為2060平方公裏。這個區域的地理背景十分特別:在埃及與蘇丹交界處,有 兩個截然不同的地區 ——比爾哈拉伊蔔三角區和泰維勒三角區。
哈拉伊蔔三角區 面積超過20,000平方公裏,擁有綠洲,且臨近紅海,具有重要的戰略和經濟價值。
與之相比,比爾泰維勒面積約為2,060平方公裏,到處是幹燥的荒漠,遠離任何海岸線。令人驚訝的是,這片土地既不屬於埃及,也不屬於蘇丹。兩個國家不僅不爭奪這塊土地,甚至都不願意接納它。
比爾泰維勒的名字在阿拉伯語中,是「深水井」的意思。為什麽一個遍地荒漠的地方會有這樣一個名字呢?據說多年前,這裏曾成功打出一口水井,為這片幹旱的土地帶來了短暫的希望。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口水井卻神秘地消失了,再也沒有人找到它。或許這口井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無從考證。
這片土地的地貌以沙漠和山地為主,氣候極其幹燥,常年缺水,成為鳥不拉屎的荒涼之地。盡管如此,比爾泰維勒卻絕對天然,因為這裏沒有常住人口,幾乎沒有人類活動的痕跡。對於生態學家來說,這片土地是研究原始生態環境的天然實驗室。
無主之地背後的原因
盡管它的面積不大,但它的存在卻是世界上少數幾塊沒有任何國家政權的地區之一。這塊土地為何會成為「無人之地」呢?
在19世紀末期, 英國在非洲大陸上建立了縱貫非洲的殖民地網絡 ,從開羅一直延伸到開普敦,其中包括了埃及和蘇丹。然而,面對如此龐大的土地,英國無法集中管理,於是他們決定透過劃界來分割這些殖民地。
在劃界時,英國人為了方便,采用了經緯度線來劃分領土。這種方式在非洲北部尤為常見,因為大部份地區都是沙漠,很難用其他方法劃定界線。
類似的劃界方式,也被法國在其法屬非洲殖民地中廣泛采用,這也是為什麽今天我們在非洲地圖上看到 許多筆直的國界線 的原因。
埃及和蘇丹的國界線初次劃定是在1899年,當時是以北緯22度為分界線。根據這條分界線,比爾泰維勒歸屬於蘇丹,因為它位於北緯22度以南。
起初,這樣的安排似乎沒有問題,但在實際治理過程中,英國人發現了一些麻煩。在埃及南部的阿吧嗒地區,有一個遊牧部落在這放牧,同時,在北緯22度以北的哈拉比地區,也有一個蘇丹部落在放牧。
為此,英國1902年再次為蘇丹和埃及調整了邊界,把比爾泰維勒劃給了埃及,而把哈拉比劃給了蘇丹。
讓人想不到的是,這一調整不僅沒有讓埃及和蘇丹兩國和諧,還帶來了更大的問題。哈拉比的面積是比爾泰維勒的十倍左右,擁有豐富的資源,包括綠洲、港口,還有大約一萬居民。相比之下,比爾泰維勒則是一個不毛之地。
蘇丹對這樣的調整表示滿意,而 埃及 則覺得自己吃了大虧,認為自己 失去了肥沃的土地,換回的只是荒地。
在英國統治時期,這一問題尚未爆發,但當英國在50年代結束非洲後,這兩個新獨立的國家便開始為這兩條前後相距不到三年的邊界線爭執不休。這種情況下,埃及堅持以1899年的分界線為標準,而蘇丹肯定是主張1902年的分界線。
1958年,埃及出兵哈拉比,驅逐了蘇丹人。盡管後來兩國暫時達成共管的協定,但1995年,紛爭再起,埃及再次出兵,將蘇丹的警察和官員趕出哈拉比。到了2000年,蘇丹撤出了所有力量,埃及因此完全控制了哈拉比,但蘇丹依然堅持對哈拉比的主權。
如今的問題就在於,埃及依據1899年的分界線,認為哈拉比歸自己,而比爾泰維勒歸蘇丹。蘇丹則依據1902年的分界線,認為哈拉比應歸蘇丹,而比爾泰維勒歸埃及。兩國都在爭奪更為重要的哈拉比,而比爾泰維勒卻無人問津,成了一個被忽視的荒地。
石油與礦產的誘惑,比爾泰維勒仍無人問津?
從歷史角度來看,追溯到19世紀末。英國在1899年和1902年分別劃定了埃及和蘇丹的邊界,這一舉動導致了哈拉伊蔔三角區和比爾泰維勒地區的歸屬變得撲朔迷離。
哈拉伊蔔三角區由於其戰略位置靠近紅海,成為兩國爭奪的焦點,而比爾泰維勒則因為其較小的相對價值被忽視。
哈拉伊蔔三角區靠近紅海,擁有重要的地緣戰略意義,控制這一地區意味著對紅海航運路線的潛在影響力。而比爾泰維勒位於內陸,不具備這樣的戰略價值。
盡管比爾泰維勒蘊藏石油和礦產資源,但這些資源的開發並非易事。開發這些資源需要巨大的投資和成本,還有可能造成環境破壞的潛在風險。以目前的情況來看,蘇丹和埃及無論哪國,都沒有這樣的技術資本。
相比之下,在爭議不斷的地區進行大規模開發顯得不切實際,這也是兩國選擇忽視比爾泰維勒的一個重要原因。
另外埃及和蘇丹在其他更重要地區存在爭議, 雙方都不願因為比爾泰維勒的主權問題而影響到這些更為關鍵的地區關系 。聲索比爾泰維勒可能會引發更多的外交糾紛,不利於兩國在其他重要問題上的合作與談判。
他們可能也不希望因為爭奪一個相對較小的領土而損害與其他國家的關系,該地區可能涉及到國際利益,任何一方的單方面行動都可能引發國際社會的關註和反應,這也是兩國選擇不聲索比爾泰維勒的一個原因。
當然 比爾泰維勒地處內陸,管理起來相對困難 。對於兩國政府來說,承擔這樣的管理責任並不劃算。再加上兩國可能希望透過和平談判或其他外交方式解決領土爭議,而不是透過聲索一個雙方都不太感興趣的地區來加劇緊張關系。
正是這背後隱藏著一系列復雜的原因,比爾泰維勒的存在卻是兩國在邊界爭端中的一種微妙平衡,它也成為了 兩國之間邊界調整和權力角逐 的犧牲品。
參考文獻:
百度百科.
【為圓女兒公主夢 國外男子沙漠插旗建國】中國新聞網.2014.07.14
【印男子欲在無人占領區建立國家 自己當「國王」】環球網2017.11.17
【埃及與蘇丹,為何有塊地誰都不想要,另一塊地卻搶著要?】澎湃新聞.2020.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