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理性把握中國經濟宏觀數據與微觀感受的關系

2024-05-13財經
理性把握宏觀數據與微觀感受的關系,是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的重要保證,也是正確認識國家和個人相互依存關系的關鍵所在。只有理性把握和處理好二者的關系,才能在復雜多變的國內國際形勢中堅定中國經濟高質素發展的信心,進一步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
宏觀經濟延續穩中向好態勢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已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了高質素發展階段,經濟向好和發展向新情況大多透過相關宏觀數據表現出來。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也是世界上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當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宏觀經濟發展狀況主要透過本地生產總值(GDP)、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和固定資產投資等指標來反映,通常也包括消費價格指數(CPI)、生產價格指數(PPI)和城鎮調查失業率等指標。從主要宏觀指標來看,本地生產總值(GDP)的正增長態勢和增速規模均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保持領先,體現了中國宏觀經濟的穩中向好態勢,再次展現了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積極貢獻。按不變價格計算,2024年一季度的GDP同比增長5.3%,凸顯了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
從供給側來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同比增長,以及超過一半的大類行業和產品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長,反映了中國工業經濟的穩定向好趨勢。分產業來看,農業(種植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8%,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1%,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0%。
從需求側來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勢頭強勁,在商品零售額和服務零售額兩方面都表現突出。這說明國內統一大市場的消費能力得以展現,內需推動宏觀經濟增長的效果不斷顯現。一季度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120327億元,同比增長4.7%;固定資產投資表現良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增長4.5%,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增速明顯,同比分別增長10.8%和12.7%,表明現階段中國投資推動力和投資結構不斷最佳化。
從綜合物價水平等指標發現,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緩慢上漲,對比歐美等國的高通脹現狀,表明中國物價平穩。從國際貿易來看,貨物進出口總額同比持平,一般貿易進出口呈現正增長,其中貨物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5.0%。上述結果表明,在「制造業回流」「小院高墻」等措施的沖擊下,中國仍保證了進出口總額的穩定,特別是透過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和第六屆進博會等,充分展示了中國在世界經濟發展中的大國風範。從糧食產量來看,一季度繼續保持增長態勢,表明中國始終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擺在首位,讓人民端牢中國飯碗。
綜合以上方面來看,宏觀經濟呈現穩中有升的態勢。這是宏觀數據給我們的直觀感受,也是現實的寫照。
微觀個體預期穩步改善
從微觀構成上看,中國擁有14億多的人口總規模和4億多的中等收入群體,因區域、城鄉、行業和收入等的系統性差異,不同群體對宏觀整體數據和個體數據的認知會存在不同。從宏觀數據與微觀數據的轉化上看,任何宏觀數據在除以龐大的人口基數後得到的微觀數據,都不如整體表現得那麽有沖擊力,但一定程度直觀反映了人民群眾對宏觀經濟活動的感受。每一個參與經濟活動的個體,對經濟情況的感受天然存在差異,一些個體的差異性尤為明顯,但絕大多數源於微觀層面的認知差異。
需要客觀認識到,當前國際形勢日趨嚴峻,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不斷增加。對於國內而言,有效需求不足和部份產業產能過剩問題仍然存在,導致微觀主體預期偏弱。宏觀數據的增長表現證明了經濟的回升,但微觀個體卻對整體的經濟回升感受不甚明顯。特別是民營經濟面臨發展困境和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壓力的雙重疊加,影響了相關微觀個體對經濟情況的預判。此外,微觀個體的教育背景、收入水平、就業情況以及消費和儲蓄習慣等都會影響其對宏觀數據的感受,存在著個人化和多樣性等特征,導致宏觀數據和微觀感受之間存在差距。
盡管如此,微觀個體的預期正逐步改善。目前,中國人均GDP已超過1.2萬美元,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義增長6.2%,其中薪金性收入、經營凈收入和轉移凈收入的增長振幅均接近或超過5個百分點,進一步堅定了微觀個體的信心和對經濟發展的預期。從城鄉結構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城鎮居民約2.4個百分點,對於有效釋放農村地區消費水平、縮小城鄉差距具有重要作用。新時代以來,人民群眾的消費需求正不斷提升,尤其是對高質素產品和服務的需求與日俱增。2024年清明節假期,全國國內旅遊出遊人均消費支出為453.4元,達到2019年同期的101.1%,旅遊消費有望實作新的發展局面。此外,近年來中國居民人均服務性消費支出同比增長迅速,標誌著居民消費結構的快速升級。數據顯示,作為外貿第一大主體的民營企業進出口保持同比正增長,也說明民營企業正在努力走出發展困境。
在一系列組合拳政策的引導下,經濟活動所面臨的不穩定和不確定因素正在逐步減弱,對於穩定微觀主體預期、增強經濟發展信心具有重要作用。以高質素發展為目標,要更加關註微觀主體的感受,為經濟發展提供穩定可預期的環境。
實作宏觀數據與微觀感受趨同
宏觀數據具有綜合性和整體統籌性,微觀感受具有局部性和結構差異性,由此產生了看待經濟發展的宏微觀雙重視角。2023年7月,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表示,要正確認識宏觀數據和微觀感受之間的「溫差」。辯證地看,宏觀數據與微觀感受之間的「偏差」甚至背離,很大程度上源於宏觀數據的綜合性和微觀感受的局部性。作為宏觀整體,應當制定出符合實際的有效措施,盡量彌合「溫差」,在發展戰略布局中始終充分將微觀個體與國家發展聯系在一起;作為微觀個體,需要理性把握宏觀數據與微觀感受之間的關系,正確認識二者之間的「溫差」。
實踐中,可以考慮以中觀產業銜接起宏觀數據與微觀感受。產業是中觀生產關系的核心,是宏觀和微觀的有效紐帶,透過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銜接起宏觀數據與微觀感受,以三大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予以體現。構建以傳統產業為基礎、支柱產業為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為重點、前沿產業為方向的現代化產業「金字塔」結構,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質生產力,以產業發展往上對接宏觀經濟的穩中有升,往下聚焦微觀主體的情況和感受。微觀主體透過制造業、新能源、生物醫藥、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產業的發展情況對宏觀數據進行再感受,能夠更為理性地去分析宏觀數據,盡量降低個體差異和感性認知帶來的影響。
理性和感性是相輔相成的,對於數據的認知,更需要堅持運用理性思維,以產業作為銜接的橋梁,理性處理好宏觀數據與微觀感受之間的關系。即使宏觀數據是微觀個體的加總,但也無法全部體現微觀個體的特征並照顧其感受,且因統計抽樣方法的選取,有的數據也不能覆蓋全部人群,特別是城鄉差異性。這就需要以包容性去看待宏觀數據與微觀感受之間的「溫差」,處理好個人發展與國家發展的關系。要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堅定不移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在宏觀經濟穩中向好中逐步增強微觀個體的發展信心,激發內生動力並改善經濟預期,以高質素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博士後、研究員)
作者:申珅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24年5月13日第288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