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全國GDP第四城再度易主,出現重大逆轉

2024-10-18財經

城市競爭永無止境,不前進則後退。

最近,廣州和重慶公布了2023年的經濟數據。廣州的GDP總量達到30335.73億元,超過了重慶的30145.8億元,重新踏上了全國GDP排行第四的位置。

在過去幾年中,由於疫情等不可預測的因素的影響,以及傳統產業升級轉型的關鍵時期,廣州的經濟曾一度出現波動,並被重慶超越,有聲音提出將「北上廣深」改為「北上深渝」或「北上深杭」。

現在,廣州再次回到GDP第四名的位置,這傳遞出什麽訊號呢?

1.
廣州經濟如何實作強勁反彈?

2023年,廣州經濟呈現出穩步攀升、逐步復蘇的態勢,全年GDP增速從年初的1.8%增長到年末的4.8%,展現出持續向好的趨勢。

從「三駕馬車」角度分析,廣州的消費和進出口總額連續三年突破1萬億元大關,固定資產投資則達到了8600億元,為GDP突破3萬億提供了堅實支撐。

前兩年,廣州經歷了罕見的人口流失問題,但隨著疫情影響的消退,大量人口開始回流,地鐵和高鐵及航空旅客量均創歷史新高,消費和服務業全面恢復。

廣交會也在停擺一兩年後恢復線下舉辦,無論是展覽面積還是參展商數量都創下新高,這突顯了廣州作為國際經貿視窗的重要角色,為穩定經濟作出了重要貢獻。

我們之前在【第四個3萬億城市誕生】一文中提到,廣州創造了三個「第一」:

一是機場和高鐵客流量全國之首;
二是廣州獨角獸企業增量全國第一;
三是與深圳共同成為全國首個5萬億級都市圈。

這些「第一」不僅展示了廣州經濟的實力,也是其作為一線城市的核心支撐。

在這些「第一」之外,廣州去年的經濟反彈也備受關註。

去年年初,廣州的工業和外貿一度出現負增長,但到年末則全面恢復並且新興產業實作爆發式增長。

眾所周知,廣州以汽車、電子、石化為傳統支柱產業,在新能源汽車競爭和行業周期的影響下,這些產業經濟一度放緩,影響了整體經濟。

但隨著「制造業立市」、「產業第一」等戰略的推進,廣州在智能及新能源汽車、新一代資訊科技、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迅速崛起,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2023年,廣州在新能源汽車、太陽能電池和風力發動機組產量同比分別增長1.1倍、80.0%和38.2%,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顯視器和集成電路等新一代資訊科技產品產量也有顯著增長。

汽車產業作為中國最大的汽車制造城市,變化直接影響到整個城市的經濟。

去年初,受到新能源汽車沖擊及行業周期的影響,多地燃油車價格大幅降低,引發了激烈的價格戰,給以傳統汽車制造為支柱的城市帶來沖擊,廣州也受到了影響。

盡管如此,新能源汽車的快速增長帶動了廣州汽車制造業從年初的負增長到年末的正增長,展現了經濟的彈性和一線城市不斷攀升的勢頭。

2.
如何「再造一個新廣州」?

去年年初,廣東省召開高質素發展大會,提出「用5年時間,深耕接下來的10年、30年,一定能再造一個新廣東,再創一個讓世界矚目的新奇跡」。

接著,廣州提出利用改革開放初期的闖勁和拼搏精神,再次振興改革的火焰,激發二次創業的熱情……再造一個新廣州。

從「二次創業」到「再造一個新廣州」,這顯示了這座一線城市追求創新和變革的決心和信心。

改革開放之初,廣州曾經是全國的先鋒,創造了多個「第一」,這些「第一」奠定了其在全國城市中的地位。

憑借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產業集群,廣州被賦予了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國際航空航運樞紐、國際貿易中心、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等重任,顯示了其高水平的城市能階。

當然,與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相比,廣州近年來獲得的國家戰略支持不多,甚至不及西部的成都、重慶,加上還需要支援全國及粵東西北地區的發展,其可支配的財政資源相對有限,自身發展一度受到限制。

而在產業方面,正如有關方面所言,廣州面臨的問題包括工業發展動力不足、科技創新投入偏低、企業創新主體作用未充分發揮等。

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在於強化制造業、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建設。

從工業基礎來看,廣州的底子並不薄弱。

廣州是華南地區工業種類最齊全的城市之一,擁有3個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6個千億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汽車產量連續5年全國第一,大尺寸OLED電視面板產量占全球近一半。

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年來,與其他城市一樣,廣州的整體產業結構呈現出由二次產業向三次產業轉移的趨勢,工業比重從2010年的35%降到了24%左右。

面對這種情況,廣州市「十四五」規劃指出,將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強市,並在連續3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把「產業第一、制造業立市」作為重點。

因此,廣州已經開啟了向產業強市邁進的二次創業之路。

3.
幾年過去,廣州的產業轉型已經取得了顯著進展。

一方面,廣東「十四五」規劃中布局的十大戰略性支柱產業和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廣州均有涉及。

根據相關檔,廣州在18個產業中取得了代表核心城市的三星評級,而深圳則是15個,佛山和東莞分別是8個和4個。

盡管這些產業的實力未必都是一流的,但全面的產業布局足以顯示廣州制造業的深厚底蘊和巨大發展潛力。

另一方面,廣州的獨角獸企業開始大量湧現,成為全球獨角獸增長最快的城市之一。

根據胡潤研究院釋出的【2023年全球獨角獸榜】,廣州共有22家企業上榜,全球排名第8,全國第4。

與前一年相比,廣州新增了12家獨角獸企業,增量全國第一,在全球排名僅次於舊金山和紐約。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獨角獸企業大多來自人工智能、新能源、數碼經濟等領域,而這些也正是廣州重點發展的方向。

隨著傳統產業的穩定回升和新興產業的不斷成長,廣州的二次創業之路預計將更加順暢。

4.
廣州與重慶,誰能走得更遠?

一個是省會副省級城市,一個是相當於一個省的直轄市,兩者的比較似乎不在一個水平線上,可能不太公平。

但是,任何城市的後來居上和持續超越都值得關註,這是城市之間良性競爭的體現,也是各自不斷提升的動力。

如果不考慮短期的第四城爭奪和轉移支付的爭論,從長遠來看,廣州和重慶,哪個有更大的發展潛力?

廣州的優勢在於它位於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南方的重要門戶,擁有完備的機場、港口、高鐵樞紐,再加上廣州都市圈的加持,其經濟、交通、教育、文化和醫療方面的綜合實力都非常突出。

在產業方面,廣州以電子、汽車、石化為傳統支柱產業,近年來,互聯網、金融業、新一代資訊科技、人工智能、軌域交通、智能裝備、生物醫藥等產業快速發展,為廣州經濟帶來了新的增長動力。

不過,廣州承擔的責任更重。作為少數幾個實行三級財政的省會城市,廣州創造的稅收不僅需要用於支持不發達地區的轉移支付,還需要支持粵東西北地區的發展。

此外,廣州還是貴州、新疆以及重慶多個區縣的對口幫扶城市,這雖然是一線城市的責任,但對廣州自身的發展也有一定的限制。

重慶的優勢在於其超高的省部級行政地位,加上西部地區15%的優惠稅率和來自國家的大規模財政轉移支付。

在國家戰略上,重慶還享有長江經濟帶、西部大開發、成渝雙城經濟圈、西部陸海新通道等多重戰略優勢,這在【第四個3萬億城市,誕生了】一文中有詳細論述。

在產業方面,重慶以電子資訊、汽車為主要支柱產業,這兩大產業一度占據當地工業的半壁江山,其中電子資訊工業是重慶外貿增長的主力。

與廣州等地相比,盡管重慶的GDP迅速接近一線城市,但其人均GDP不僅與一線城市有較大差距,甚至不及同等級別的二線城市,且有數百萬人口在外流動,吸重力不及廣深杭等城市。

此外,重慶仍然高度依賴固定資產投資。

投資驅動經濟在經濟追趕階段雖然效果顯著,但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投資的邊際效應逐漸減弱,債務壓力日益突出,可能成為發展的新限制。

這也是當前中西部省市經濟高增速背後的共同隱憂。

無論如何,無論是上海與香港,還是廣州與深圳、重慶,成都與武漢、杭州等城市的競爭,都是城市良性競爭的一部份。

不論是誰能最終晉級為第四城甚至第三城,共同發展才是最重要的,畢竟,只有大家好,才是真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