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的錢袋子:一場經濟轉型的荒誕劇
老話說得好,"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不,台州這鍋經濟大鍋飯,眼瞅著柴火漸小,廚子們卻還在爭論該燉雞還是煮魚。
2024年上半年,台州的財政收入勉強飄紅,增長率僅有0.8%。這增長率,嘖嘖,跟烏龜賽跑似的,慢得讓人直撓頭。
溫嶺倒是穩坐財政頭把交椅,可增長率只有可憐巴巴的0.1%。這增長率,跟老太太的發際線一樣,再退就要禿了。
臨海更慘,財政收入直接跌了4.5%。這下跌速度,比股市崩盤還快,簡直是從懸崖上自由落體。
玉環倒是個異類,財政收入增長5.7%。這增速,在一群蝸牛中算是只小兔子了。
仙居更是一匹黑馬,財政收入暴增28.2%。這增速,簡直像是吃了興奮劑,讓其他地方都汗顏。
看著這些數碼,我不禁想起了那句老話:"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 可台州這些地方,現在連錦衣都快穿不起了,何談夜行?
說到底,台州的經濟轉型之路,走得跟二百斤的胖子減肥一樣艱難。傳統制造業日漸式微,新興產業又遲遲未能接棒。這不,溫嶺的機械產業、臨海的塑膠產業,都在苦苦掙紮。
有人說,發展服務業是出路。可問題是,服務業發展得像是個營養不良的孩子,瘦弱得很。黃巖、路橋這些地方,服務業占比還不到GDP的一半。這服務業,跟沿海發達地區比起來,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再說說新興產業吧。數碼經濟、生物醫藥,聽著挺唬人,可真到了台州,就像是小學生穿大人衣服,顯得格外滑稽。這些產業的貢獻,恐怕還不如一家傳統的螺絲釘廠來得實在。
土地財政更是個老大難問題。各地都想著賣地賺錢,可現在這房地產市場,跟冰窖似的,誰還敢大手大腳往裏跳?溫嶺、臨海的土地出讓金,都快趕不上去年的一半了。
人口流動也是個頭疼事。年輕人往外跑,留下一堆老年人買保健品。這消費稅、個人所得稅,自然也就跟著萎縮了。仙居、天台這些山區縣,人口流失更是嚴重,跟大城市搶人才,簡直是以卵擊石。
基建投資倒是一直在搞,可這就跟借錢買醉似的,一時爽快,日後愁腸。債務壓力越來越大,以後怎麽還,恐怕連老天爺都不知道。
說到區域協同發展,台州倒是有個"灣區經濟"的概念。可這概念,就像是想象中的女朋友,雖然美好,但總覺得摸不著。臨海、溫嶺雖然地理位置不錯,可經濟聯動效果,卻差強人意。
山海協作戰略聽著挺美,可實際上就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山區縣想發展,沿海地區自顧不暇,誰還有心思幫襯你?
產業集群效應倒是有點看頭。台州的五金、塑膠、鞋服產業,還是有些名氣的。可問題是,這些產業都是低端制造,利潤薄得跟紙片似的。想靠這個提升稅收,難度不亞於大象跳芭蕾。
台州的財政收入狀況,就像是一鍋夾生飯。有的地方煮過頭了,有的地方還是生的。要想把這鍋飯煮好,恐怕還得費不少功夫。
對此,我倒是有幾點建議:
第一,"不要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裏"。傳統產業要升級,新興產業要培育,兩條腿走路才穩當。
第二,服務業發展要下大力氣。現在的服務業,就像是營養不良的孩子,得好好餵養。
第三,人才政策要給力。留得住人,才能留得住錢。不然,人才流失就跟水龍頭漏水一樣,怎麽補都補不上。
第四,區域協作要實打實。光喊口號不行,得有實在的政策支持。不然,就跟演戲似的,台上熱鬧,台下冷清。
借用一句老話來結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台州的經濟轉型之路註定艱難,但只要方向對了,總會柳暗花明。期待台州能在這場經濟轉型的荒誕劇中,演出一個漂亮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