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哈佛大學教授肯尼思·羅戈夫:全球經濟「軟著陸」存在不確定性

2024-02-07財經

參考訊息網2月7日報道 世界報業辛迪加網站2月2日刊登題為【不要指望全球經濟軟著陸】的文章,作者是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肯尼思·羅戈夫。全文摘編如下:

進入2024年的一個月裏,對全球經濟的一致預測仍然謹慎樂觀,大多數央行和分析人士預測,要麽軟著陸,要麽可能根本不著陸。就連我的同事、一向以看跌著稱的努利爾·魯比尼也認為最壞的情況是最不可能出現的。

上個月,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期間與我對話的公司行政總裁和決策者們也持這種觀點。

盡管利率大幅上升,但2023年全球經濟並未陷入衰退,這一事實讓許多專家對2024年的前景感到樂觀。當被要求解釋他們的樂觀態度時,他們要麽提到美國經濟好於預期的表現,要麽預測人工智能將推動人們期待已久的生產率激增。正如一位財政部長所言:「如果不是天生樂觀,就不應該當財政部長。」

世界各國的經濟學家似乎都認同這一前景。世界經濟論壇2024年1月的【首席經濟學家展望】發現,盡管大多數受訪者預見2024年全球經濟將出現溫和下滑,但大多數人並不過度擔心,並認為預期的放緩是對過度需求造成的通脹壓力的有益修正。

就連也門的胡塞組織襲擊紅海商船,以及烏克蘭和加沙目前的戰事,對全球貿易造成的破壞也沒有打消分析人士和商界領袖們歡欣鼓舞的心情。

美國股市目前處於創紀錄水平,通常保守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上調了增長預期,最新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稱,全球增長面臨的風險「大體平衡」。這一說法與它通常所持的謹慎論調大相徑庭——這種謹慎論調是為了阻止各國財長投入不可持續的支出大潮。

在一個關鍵的選舉年份,數十個國家和地區的選民將前往投票站投票,政府開支預計將大幅增加。在宏觀經濟學中,這種現象被稱為「政治預算周期」:現任政客希望刺激經濟以提高連任的機會,因此他們增加公共開支,擴大赤字。

盡管存在相對樂觀的共識,但最近的事態發展表明,全球增長仍然面臨下行風險。中國經濟在應對通貨緊縮、房地產價格下跌和需求疲軟。盡管歐洲2023年躲過了衰退,但人們普遍預計歐洲經濟增長今年仍將乏力。此外,歐洲國家一直不願投資於自己的防務,這表明美國前總統杜林普2025年可能重返白宮會帶來痛苦的調整。令人擔憂的是,歐洲領導人似乎沒有為這種情況做準備,盡管俄烏沖突消耗彈藥的速度超過了補充的速度。

歐洲也在努力應對美國總統拜登透過【通脹削減法案】所帶來的不利經濟影響,該法案利用稅收優惠來吸引歐洲企業。雖然【通脹削減法案】表面上是為了加速美國的綠色能源轉型,實質上卻是一種保護主義的貿易政策。它或許為美國經濟提供了短期的提振,但其長期後果可能與1930年的【斯穆特-荷莉關稅法】大同小異,該關稅法案引發了一場國際貿易戰,加劇了大蕭條。

盡管如此,與杜林普計劃對幾乎所有進口商品征收10%的關稅相比,拜登的貿易保護主義還算溫和,而杜林普的計劃可能對全球貿易體系造成嚴重破壞。歐洲國家支持拜登是可以理解的,與杜林普不同,拜登一再重申他致力於遏制俄羅斯的擴張主義。

令人擔憂的是,美國的民主黨人和共和黨人似乎都對削減政府開支不感興趣,更不用說削減赤字了。不管11月大選後哪個政黨控制國會,由赤字推動的支出狂潮幾乎是確定無疑的。但是,如果實際利率像許多人預料的那樣保持上升,政府可能被迫進行選擇——是進行極不受歡迎的財政緊縮,還是迫使美聯儲允許再來一波通脹。

盡管人們普遍認為全球經濟正走向軟著陸,但最近的趨勢沒有提供多少令人樂觀的理由。在世界面臨又一個動蕩的年份之際,決策者和分析人士需要記住,如果飛機跑道處於地震帶上,軟著陸幾乎沒有意義。(編譯/劉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