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上半年中國進出口表現超預期 下半年外貿有望穩健發展

2024-07-18財經
本報記者 | 季曉莉
近日,海關總署釋出中國2024年上半年外貿「成績單」,貿易規模再創新高。中國與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經濟體之間貿易持續增長,不僅令全球貿易增長更具韌性,也為全球經濟延續溫和復蘇態勢奠定基礎。
上半年外貿數據持續向好,超出市場預期
據海關統計,上半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1.17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1%,貿易規模再創新高,季度走勢持續向好。其中,出口12.13萬億元,同比增長6.9%;進口9.04萬億元,同比增長5.2%;貿易順差3.09萬億元,擴大12%。
按美元計價,上半年,中國進出口總值2.98萬億美元,增長2.9%。其中,出口1.71萬億美元,增長3.6%;進口1.27萬億美元,增長2%;貿易順差4350億美元,擴大8.6%。
從貿易規模看,上半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首次在歷史同期突破21萬億元大關。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6.1%,其中二季度增長加速至7.4%,比一季度和去年四季度分別高出2.5個和5.7個百分點,進一步穩固了外貿的積極趨勢。
從貿易方式上看,一般貿易上半年進出口額為13.76萬億元,同比增長5.2%,占外貿總值的65%,出口8.01萬億元,增長8.5%,成為拉動外貿增長的主要力量,體現了產業鏈延伸和附加值提升的趨勢,反映出中國外貿轉型升級成效顯著,以一般貿易為代表的高質素貿易模式正在成為主流。同時,加工貿易和保稅物流進出口也分別增長了2.1%和16.6%,加工貿易出口下降1.3%,保稅物流出口增長13.2%。加工貿易實作由負轉正,表明中國制造業在全球供應鏈中依然有較強的韌性和調整能力。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張建平認為,上半年中國面臨的外貿形勢壓力很大,主要原因是今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期不樂觀。3月份,中國進出口總額出現同比下降1.3%的情況。因此,上半年貨物進出口創出同期歷史新高,二季度增長7.4%,超出市場預期。
中國資訊協會常務理事、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表示,上半年進出口增速逐季加快,二季度較一季度和去年四季度均有顯著提升。這一趨勢表明,隨著國內經濟回升向好以及全球經濟復蘇步伐加快,中國外貿活力不斷釋放,增長動能持續增強。特別是二季度,在全球供應鏈及市場需求回暖雙重推動下,中國外貿展現出更強的增長潛力。
與新興市場國家之間貿易增長,降低風險沖擊影響
從貿易夥伴上看,上半年,東盟是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中國與東盟貿易總值為3.36萬億元,增長10.5%,占中國外貿總值的15.9%;歐盟為中國第二大貿易夥伴,中國與歐盟貿易總值為2.72萬億元,下降0.7%,占12.8%;美國為中國第三大貿易夥伴,中國與美國貿易總值為2.29萬億元,增長2.9%,占10.8%;南韓為中國第四大貿易夥伴,中國與南韓貿易總值為1.13萬億元,增長7.6%,占5.3%。同期,中國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合計進出口10.03萬億元,增長7.2%,其中,出口5.62萬億元,增長8.4%。
聯合國貿發會議最新【全球貿易動態】報告顯示,今年一季度大型發展中經濟體的強勁表現成為拉動貿易復蘇主要動力。中國與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經濟體之間貿易持續增長,有助於推動全球貿易流量的增加,增強全球經濟韌性,降低有關風險沖擊帶來的影響,減少供應鏈中斷的風險,為全球經濟復蘇提供穩定的供應保障。
中國已連續多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貿易夥伴國地位。中非貿易的穩定增長有力地促進了非洲經濟的復蘇和發展。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分析報告指出,【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的實施是亞洲經濟相較於其他區域更為穩定的主要因素之一。
中國與相關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合作除了傳統商品外,也涉及新能源、數碼經濟等新興領域。這促進了相關國家和地區的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為中國企業提供新的市場機會和創新靈感,進而推動全球經濟向更加可持續、高質素的方向發展。
機電船舶出口表現突出,外需改善是重要支撐
從商品類別來看,機電產品的出口表現突出。上半年中國出口機電產品7.14萬億元,增長8.2%,占中國出口總值的58.9%。其中,集成電路、汽車及自動數據處理器材及其零部件是主要出口商品,增長率分別為25.6%、22.2%和10.3%。集成電路出口金額突破5000億元,同比大幅增長25.6%,超過汽車出口的增幅。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新聞發言人高士旺近日表示,機電產品出口增長由多重因素促成,外部需求改善和國際補庫存是重要支撐,周期性行業復蘇與上行、新技術新產品匯入等因素刺激了部份行業需求釋放,中國機電行業供應鏈韌性和完整性有助於穩定和提升產品的國際市場份額。
在眾多出口商品中,還有船舶的出口表現也極為搶眼,上半年出口同比激增91.1%,這一增長率在所有重點商品中獨占鰲頭。今年上半年中國船舶出口大增的主要原因,在於全球船隊更新換代需求的增長。根據東吳證券報告,全球船隊平均船齡達到13.7年,預示著船舶更新替換高峰的到來。而中國船舶制造業的完工量、新接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均全球領先。
稀土、肥料等部份商品出口金額出現了下降,但出口數量並無明顯下滑,尤其稀土出口數量較去年同期還增加了10.9%。因為受下遊需求增長不及預期等市場供求關系因素影響,稀土產品價格大幅下降,導致出口金額下降。
下半年外貿面臨形勢仍復雜,但總體可控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何亞東近期表示,中國外貿發展面臨的形勢仍然比較復雜,這主要表現在外需增勢並不穩固,主要市場補庫存力度和持續性有待觀察,加上地緣政治、貿易壁壘、航運價格等幹擾因素增多,企業接單履約仍面臨較多不確定性。
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認為,主導當前貿易的核心因素有兩種,一是決定競爭力的成本效應,二是決定風險的脫鉤效應。過去十年中,雖然脫鉤效應持續加劇,但中國出口的成本效應更巨大,價格變化振幅最大產品種類包括汽車、電腦、機電等,這些產品的價格變化首先來源於技術進步。未來,中國企業要在把控能力、自主性、成本效應等方面下更多的功夫。
商務部對外貿易研究所所長梁明在CMF宏觀經濟論壇熱點問題研討會上表示,美國加征關稅從總體上來講對中國有影響,導致中美貿易額占比持續下降。但就目前調高的關稅來看,縮減的部份豁免導致額外的效應沒有人們想象得那麽大,總體是可控的。透過采取積極的貿易政策,在未來一段時間裏可以抵消一部份美國加征關稅的影響。
張建平認為,中國持續推出出口退稅、跨境電商發展鼓勵、普惠金融支持等措施及自貿試驗區和自貿港建設,在促進外貿便利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國家高度重視外貿大省在積極拓展國際市場中的作用,在政策上給予大力支持。盡管全球經濟發展的活力以及市場的需求存在很大不確定性,例如歐元降息和美元的加息周期的影響,以及美國和歐洲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等部份相關商品加征關稅等貿易政策變動,但中國外貿的增長潛力依然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