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與美的的規模化之路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1 格力和美的
1.1 格力電器
1.1.1公司簡介
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000651.SZ)成立於1991年,1996年11月在深交所掛牌上市。公司成立初期,主要依靠組裝生產家用空調,現已發展成為多元化、科技型的全球工業制造集團,產業覆蓋家用消費品和工業裝備兩大領域,產品遠銷190多個國家和地區。
公司在國內外建有77個生產基地,同時建有6個再生資源基地,覆蓋從上遊生產到下遊回收全產業鏈,實作了綠色、迴圈、可持續發展。公司現有16個研究院、152個研究所、1411個實驗室、1個院士工作站(電機與控制),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機器人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各1個,同時成為國家通報咨詢中心制冷器材研究評議基地、國家標準驗證點(制冷器材節能)。
1.1.2發展歷程
1985年12月,珠海經濟特區工業發展總公司(格力集團的前身)成立。隨後,「總公司」相繼成立了珠海經濟特區冠雄塑膠有限公司和珠海海利空調器廠。
1991年8月,「總公司」將「冠雄」和「海利」合並成立了「格力空調器廠」。11月18日,投資2億元、占地10萬平方米的格力電器一期工程在前山河畔開工奠基。
1994年12月,格力電器在國內外市場開始統一使用「GREE」商標。
1996年11月,格力電器股票(000651.SZ)在深交所掛牌上市。
1997年12月,格力電器首家區域性銷售公司在湖北成立,開創了二十一世紀經濟領域的全新行銷模式。
2001年6月,投資2000萬美元、年產空調達50萬台的格力電器(巴西)有限公司投產,格力電器國際化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
2001年12月,董明珠升任格力電器總裁,整頓幹部隊伍和工作作風,確立了「打造百年企業」的發展目標,格力電器開始進入高速發展的10年。
2012年5月,董明珠升任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帶領格力電器成為中國首家突破千億的家電上市企業。
2014年12月,格力電器官方電商渠道「格力商城」正式上線。
2015年6月,格力光伏直驅變頻離心機中標伊朗德黑蘭大學空調專案,拿下海外第一單。
2018年8月,格力投資成立珠海零邊界集成電路有限公司,註冊資本達10億元。新公司經營範圍包含芯片業務。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出任該子公司的董事長。
2019年底,珠海國資委旗下格力集團,將持有格力電器18.22%的股份減持到3.22%,15%的股份作價416.62億轉讓給珠海明駿。格力電器第一大股東變為珠海明駿,後者的大股東則是高瓴資本。
1.1.3治理結構
公司實際控制人:無
第一大股東:珠海明駿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16.02%)
董事長、總裁:董明珠(截至2023年末,持股54,488,492股)
董明珠:1954年出生於江蘇南京,畢業於蕪湖資訊科技學院。1975年開始做行政管理的工作。1990年,董明珠來到珠海加入格力。1992年,時任業務員的董明珠在安徽完成了1600萬元的銷售額,占到了全公司的1/8,名聲大噪。之後,被調到還沒開發的南京市場,一年內個人銷售額達到3650萬元。1994年12月,格力銷售人員「集體兵變」,董明珠臨危受命,出任經營部部長。之後,與董事長朱江洪一起帶領格力將銷售額不斷提升,使之逐漸成為空調企業龍頭。2001年,董明珠擔任格力的總經理。2006年,升任格力電器副董事長兼總裁。2012年,朱江洪退休,董明珠升任格力電器董事長。
董明珠因其高調張揚的性格而廣為人知。
格力董明珠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1.2 美的集團
1.2.1 公司簡介
美的集團(000333.SZ)1968年成立於佛山順德,現總部位於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北滘鎮。
美的是一家覆蓋智能家居、樓宇科技,工業技術、機器人與自動化和數碼化創新業務五大業務板塊為一體的全球化科技集團,過去五年研發資金近500億元,形成美的、小天鵝、華淩、COLMO、庫卡、威靈、合康、高創、萬東和菱王等多個品牌組合,每年為全球超過4億使用者,各領域的重要客戶與戰略合作夥伴提供滿意的產品和服務。迄今,美的在全球擁有約200家子公司、35個研發中心和35個主要生產基地,業務覆蓋200多個國家和地區。
1.2.2 發展歷程
1968年5月2日,何享健等23位北滘居民籌集5000元,組建「北滘(jiào)街辦塑膠生產組」,何享健任組長。彼時的塑膠生產組相當於現在的小型塑膠加工廠,員工20余人,占地20平米,主要生產塑膠瓶蓋、玻璃瓶蓋和皮球。
1980年,「順德縣北滘公社汽車配件廠」更名為「順德縣北滘公社電器廠」,工廠自行研發,於1980年11月生產出第一台40厘米金屬台扇,當時取名「明珠」牌。
1981年3月,在「美的」「明珠」「彩虹」和「雪蓮」等預選商標中,選擇「美的」作為其商標,並沿用至今。
1992年,美的推進企業轉制,逐步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同年8月,廣東美的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立。1993年,美的電器(000527.SZ)股票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成為中國證監會批準的第一家由鄉鎮企業改制而成的上市公司。
從1998年開始,美的透過建立基地、收購企業等將其業務分布至全國各地,並走向海外。在此期間,美的集團規模和多樣性得到極大的提升。
2010年,美的跨越千億元大關,實作了十年增長十倍的輝煌業績。
2012年,方洪波接替何享健擔任美的集團董事長,這標誌著美的完成職業經理人和企業創始人的交接。
2013年9月18日,美的集團(000333.SZ)在深交所上市。同日,美的電器(000527.SZ)退市。
2015年7月4日,美的集團旗下的全球最大的空調壓縮機企業GMCC美芝公司與威靈電機公司整合為美的「部品事業部」。
2016年,美的集團首次進入【財富】世界500強名單,位列第481位。2023年位列278位元。
2019年全年營業收入2782億元,居中國家電行業第一位。累計專利申請量已突破10萬件。旗下的美仁半導體公司具備1.2億顆芯片的規劃年供應能力。
2020年12月11日,收購菱王電梯,正式進軍電梯業務。12月24日,收購泰國日立壓縮機工廠,布局全球產業。
1.2.3 治理結構
公司實際控制人:何享健
第一大股東:美的控股有限公司(31.12%)
董事長、總裁:方洪波(截至2023年年末,持有4,941,346股)
方洪波:1967年出生於安徽省銅陵市,1987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1992年11月,到美的集團工作,就職於總裁辦。1995年,在美的集團市場部就職並擔任美的廣告公司經理。1996年,方洪波被任命為市場部部長,負責全面的廣告、行銷和銷售工作。1997年,就任美的集團空調事業部國內行銷公司總經理。2000年,就任美的集團空調事業部總經理。2001年,就任美的集團副總裁兼空調事業部總經理。2012年,接替何享健擔任美的集團董事長,這標誌著美的完成職業經理人和企業創始人的交接。2013年,就任美的集團董事長兼總裁。
相比董明珠,方洪波低調內斂了許多,因此也不為一般大眾所知。
2 經營業績比較
2.1 營收規模
格力電器2023年實作營業收入2,039.79億元,同比增長7.93%;凈利潤277.19億元,同比增長20.46%。
從2014年到2023年十年間,共實作營業收入合計16,373.95億元,復合年增長率(CAGR)4.00%;凈利潤合計2,119.98億元,復合年增長率(CAGR)6.88%。
營收規模比較
美的集團2023年實作營業收入3,720.37億元,同比增長8.18%;凈利潤337.45億元,同比增長13.20%。
從2014年到2023年十年間,共實作營業收入合計25,731.10億元,復合年增長率(CAGR)10.14%%;凈利潤合計2,267.48億元,復合年增長率(CAGR)11.23%。
凈利潤比較
2014年,格力電器營業收入為1377.50億元,美的集團為1416.68億元,兩者僅相差39.18億元;2023年,格力電器營收為2,039.79億元,美的集團營收已達3,720.37億元,兩者相差1680億元,後者是前者的1.82倍。從2014年到2023年,美的集團營收的年復合增長率(CAGR)比格力電器高出6.14個百分點。
在凈利潤方面,2014年格力電器凈利潤已達142.53億元,高於美的集團的116.46億元;到2023年,美的集團實作凈利潤337.45億元,比格力電器的277.19億元高出21.74%。
2.2 盈利能力和收益質素
企業的盈利能力和收益質素是評估企業財務健康狀況和未來發展前景的兩個重要維度。簡單來說,盈利能力是企業賺取利潤的基本能力,而收益質素則涉及這些利潤的真實性和可持續性。盈利能力強,意味著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能有效利用資源,控制成本,提高產品或服務的售價,或兩者兼備,從而實作較高的利潤水平。高質素的收益意味著報表上的利潤數碼真實反映了企業的經營狀況,可以為企業帶來穩定的現金流,且未來繼續產生類似收益的可能性較高。
我們用總資產報酬率、營業利潤率、銷售毛利率和人力資本投入回報率四個指標來比較兩家公司盈利能力,用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凈額比率、合約負債(預收款項)和合約資產(應收款項)三個指標來衡量兩家公司的收益質素。
總資產報酬率比較
總資產報酬率(=凈利潤/平均總資產)是指企業一定時期內獲得的利潤總額與平均總資產的比率,反映企業運用全部資產獲取收益的能力。數值越高,表明企業盈利能力越強,資產的利用效率越高,每一單位資產創造的利潤越多。2023年,美的集團總資產報酬率(ROA)為7.43%,同期格力電器的ROA7.67%,前者略低於後者。從圖中可以看出,過去十年,格力電器和美的電器的ROA互有高低。
營業利潤率比較
營業利潤率(=營業利潤/營業收入)是企業營業利潤與營業收入的比例,反映了企業主營業務活動的盈利水平。數值越高,說明企業透過主營業務獲取利潤的能力越強,盈利能力越強。2023年,美的集團營業利潤率為10.79%,同期格力電器的營業利潤率為16.03%,後者比前者高出5.24個百分點。從圖中可以看出,過去十年,格力電器的營業利潤率一直遠高於美的集團。
銷售毛利率比較
銷售毛利率(=銷售毛利/銷售收入)是銷售收入減去銷售成本後的毛利與銷售收入的比率,表示每一元銷售收入中的毛利額,反映了產品銷售的初始盈利空間,是評價企業產品盈利能力的一個基礎指標。2023年,美的集團銷售毛利率為26.49%,同期格力電器的銷售毛利率為30.57%,後者比前者高4.08個百分點。從圖中可以看出,過去十年,格力電器的銷售毛利率多數時間內高於美的集團。說明格力電器比美的集團產品服務的直接盈利能力強,成本控制得好或產品定價高。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以後,雖然格力電器銷售毛利率仍高於美的集團,但是兩者的差距在縮小。
人力資本投入回報率比較
人力資本投入回報率(=凈利潤/薪酬總額)是企業凈利潤與薪酬總額的比率,反映了企業為員工支付的薪酬所獲得的經濟回報。這個指標主要反映企業的人力資源配置效率,高數值說明企業能夠有效利用人力資源創造更多價值,從而提升收益質素。2023年,美的集團人力資本投入回報率為89.15%,同期格力電器人力資本投入回報率高達255.51%,後者是前者2.87倍。從圖中可以看出,過去十年,格力電器的人力資本投入回報率一直遠高於美的集團。這一方面說明美的集團每付出一單位薪酬,所獲得的凈利潤遠不及格力電器,其人力資源利用效率遠低於格力電器。另一方面,格力電器過高的人力資本投入回報率(海爾智家和海信家電的人力資本投入回報率在60~70%之間,低於美的集團)也伴隨一些負面影響,包括員工激勵不足、人才流失風險、創新和競爭能力減弱、企業文化受損,最終導致其長期增長受限!
收現比比較
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與營業收入的比例,反映企業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的質素。數值高意味著企業透過主營業務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多,現金回收能力強。2023年,美的集團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與營業收入的比例為15.56%,同期格力電器的數值為27.65%。從圖中可以看出,過去十年,多數時間內格力電器的每單位營業收入產生的現金流凈額略高於美的集團;少數年份高的比較多;個別年份(2021年)低的很多。總體而言,格力電器的收益質素略高於美的集團。
格力電器2021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營業收入僅為1.01%(18.94億元),較2020年的11.44%(192.39億元)下降高達90.15%。公司對這一數據下滑的解釋為系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客戶貸款及墊款凈增加額增加所致。2022年,該數據又恢復到15.17%,超過美的10.08%。
合約負債率比較
企業預收賬款(合約負債)與營業收入的比值,反映了企業預先收到的客戶款項占總收入的比例。該指標數值越高意味著企業未來的收入有較好的保障,能夠降低壞賬風險,提高收入的穩定性和可預測性,從而提升收益質素。2023年,美的集團預收賬款(合約負債)與營業收入的比值為11.18%,同期格力電器的數值為6.66%,前者比後者高4.52個百分點。從圖中可以看出,過去十年,美的集團預收賬款(合約負債)與營業收入的比值與格力電器互有高低。
執行新收入準則後,企業因轉讓商品收到的預收款進行會計處理時,使用「合約負債」科目,不再使用「預收賬款」科目及「遞延收益」科目。因此,2020年以前,預收款一般記「預收賬款」科目,2020年以後,一般記「合約負債」科目。兩者性質是一樣的。
合約資產比較
企業應收賬款(合約資產)與營業收入的比例,體現了企業因銷售商品或提供服務而產生的未收款項占總收入的比例。該指標直接影響到企業的資金流動性和財務健康狀況,數值高,意味著企業有大量的應收賬款未收回,可能存在較高的壞賬風險和資金占用問題。
2023年,美的集團應收賬款(合約資產)與營業收入的比值為13.84%,同期格力電器應收賬款(合約資產)與營業收入的比值為12.92%,前者略高於後者。從圖中可以看出,過去十年,除了2015年和2023年,格力電器應收賬款(合約資產)一直遠高於美的集團。
2.3 資金結構和償債能力
資金結構指的是企業長期資金的構成情況,即企業所有資金來源中權益資本(如股東投資)和債務資本(如銀行貸款、債券發行)的比例關系。簡而言之,它展示了企業是如何融資來支持其營運和投資活動的。資金結構的重要性在於,不同的融資方式對企業的財務風險、成本結構、以及股東回報有著直接影響。例如,高比例的債務融資可能會增加企業的財務杠桿效應,從而在收益增加時放大股東回報,但同時也提高了企業的破產風險。相反,權益融資雖能降低財務風險,但可能會稀釋現有股東的控制權和每股收益。
償債能力則是指企業償還其到期債務的能力,包括短期債務(如應付賬款、短期借款)和長期債務(如長期借款、債券)。這一能力是衡量企業財務穩健性的重要指標,因為它直接關系到企業的信譽、持續經營能力和融資成本。
我們用流動比率、流動資產占比和資產負債率三個指標來比較格力電器與美的集團的資金結構和償債能力。
流動比率比較
流動比率(=流動資產/流動負債)是企業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的比率,數值越高,表明企業短期內可轉換為現金的資產相對於短期債務的覆蓋程度越高。
高流動比率意味著企業擁有較強的短期償債能力,即使面對突發性的短期債務支付需求,也有足夠的流動資產來應對,降低了短期內資金鏈斷裂的風險。
2023年,美的集團流動比率為1.12,與同期格力電器的1.14相當。從圖中可以看出,過去十年,美的集團流動比率最高1.5,最低1.12;格力電器最高1.35,最低1.07。兩家公司財務狀況都處於比較安全的區域。
流動資產比較
流動資產占比衡量的是流動資產占總資產的比例。該指標反映了企業的資產配置情況,高比率意味著企業資金結構中流動資產占比較高,一般表明企業更加註重資產的流動性,但也可能意味著企業未能充分利用資金進行長期投資以獲取更高回報。反之,低比率可能意味著企業較多投資於長期資產,資金使用較為激進,但也可能增加了資產的利用效率。2023年,美的集團流動資產占比為57.88%,略低於同期格力電器的61.99%。從圖中可以看出,過去十年,美的集團流動資產占比一直低於格力電器流動資產占比,兩者最高相差11.36個百分點(2017年),最低相差2.33個百分點(2015年),說明美的集團更加註重透過長期投資實作可持續增長。
資產負債率比較
資產負債率是企業總負債與總資產的比率,數值越高,表示企業使用的財務杠桿越高,即企業資產中由債權人提供的資金比例較大;反之,數值越低,表明企業更多依賴自有資金。
高資產負債率反映企業資金結構中負債比例高,雖然可能透過借貸放大了資本的使用效率,但也意味著企業承擔著較大的財務風險和償債壓力。低資產負債率則顯示企業資金結構相對保守,自有資金比例高,償債風險較低,但也可能表明企業未能有效利用財務杠桿來擴大經營規模。因此,這個指標既反映了企業的資金結構,也體現了其潛在的償債能力。
2023年,美的集團資產負債率為64.14%,略低於同期格力電器的67.22%。從圖中可以看出,過去十年,美的集團資產負債率與格力電器資產負債率互有高低。
2.4 營運能力
營運能力,也稱為經營能力或營運效率,是指企業有效管理和利用其資產,將資源轉化為商品或服務,並最終實作盈利的能力。衡量營運能力的指標一般是各種資產資源資本的周轉速度(周轉率和周轉天數),比如存貨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流動資產周轉率、營運資本周轉率等等。
考慮到格力電器與美的集團制造業行業內容,我們選用存貨周轉率和總資產周轉率兩個指標來比較它們的營運能力。
存貨周轉率比較
存貨周轉率(=銷售成本/平均存貨余額)是衡量企業資產管理效率的一個重要指標,它表示企業在一定時期內(通常是一年)存貨轉換為銷售成本的次數。存貨周轉率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營運能力,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資金占用效率,高存貨周轉率意味著企業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將存貨轉化為銷售額,減少了資金在存貨上的占用時間,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率。2)信用評價和融資能力,對於外部投資者和貸款機構來說,高存貨周轉率是企業營運能力強、管理效率高的體現,有助於提升企業的信用評級,更容易獲得融資,並可能享受更低的借貸成本。
2023年,美的集團存貨周轉率為5.86,高於格力電器的存貨周轉率4。過去十年,除2014年和2018年外,美的集團的存貨周轉率均高於格力電器,兩者最高相差2.84(2021年),相當於格力電器當年存貨周轉率的70.47%,換句話說,2021年美的集團的存貨周轉率比格力電器高70.47%。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四年,美的集團存貨周轉率一直大幅領先於格力電器。
總資產周轉率比較
總資產周轉率(=營業收入/平均總資產)是一個衡量企業資產利用效率的財務指標,它顯示了企業在一個特定時期內(通常是一年)營業收入與平均總資產之間的關系。當總資產周轉率較高時,表明企業有效地利用其資產產生了較多的銷售收入,資產的使用效率高,資產的周轉速度快。這通常意味著企業的營運能力強,能夠更快地將資產轉化為現金,減少資金占用,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
反之,如果總資產周轉率較低,則表示企業資產的利用效率不高,資產周轉較慢,可能存在過多的閑置資產或資產配置不合理,導致銷售收入相對較少。資金周轉緩慢,意味企業面臨較高的資金成本和機會成本。
2023年,美的集團的總資產周轉率為0.82,高於同期格力電器0.56。從圖中可以看出,過去十年,美的集團每年的總資產周轉率一直高於格力電器,最高相差0.5次/年(2015年)。
2.5 成長能力
企業的成長能力指的是企業隨著時間推移,其資產規模、盈利能力、市場份額等方面持續增長的能力。它體現了企業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發展的潛力和趨勢,是評估企業長期投資價值的關鍵因素之一。良好的成長能力意味著企業能夠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不斷壯大,適應變化,創造更多價值。
我們用營業收入同比增長率、毛利潤同比增長率、凈利潤同比增長率和研發費用率同比增長率四個指標來比較格力電器和美的集團的成長能力。
營收增長率比較
營業收入同比增長率是企業本年度營業收入與上一年度營業收入之差,再除以上一年度營業收入的百分比。數值越高,表明企業當前年度相比上一年度的銷售收入增長速度越快,市場擴張和銷售能力越強。
2023年,格力電器營業收入相較2022年同比增長7.93%,美的集團的營業收入同比增加8.18%。從圖中可以看出,過去十年,兩家公司營收同比增加率數值波動性都比較大,就平均增速而言,美的集團營收同比增加率的平均值為12.73%,高於格力電器的7.35%。(同期,美的集團CAGR為10.14%,遠高於格力電器的4%,參見本文「2.1 營收規模」)
營業收入是企業最直接的盈利來源,其增長速度可以直觀地反映出企業的市場擴張能力、產品或服務的需求狀況以及企業的行銷策略有效性。美的集團比較高的平均增長率意味著它比格力電器有更好的市場競爭力和成長潛力。
毛利增長率比較
毛利潤同比增長率是企業本年度毛利潤與上一年度毛利潤之差,再除以上一年度毛利潤的百分比。數值高,表示企業成本控制或產品定價策略得當,使得毛利潤的增速高於收入增速,盈利能力增強。高增長率表明企業不僅在擴大銷售,還能有效控制成本或提升產品附加值,這是企業可持續成長的重要因素。
2023年,美的集團毛利潤同比增加18.2%,低於格力電器的26.72%。過去十年,兩家公司毛利潤同比增加率波動性都比較大。美的集團毛利潤同比增加率的平均值為14.3%,高於格力電器的7.6%,說明總體而言,美的集團有更強的產品競爭力(定價權)和更好的風險管控能力(毛利潤持續增長意味著公司在面對原材料價格波動、市場需求變化等外部風險時,有較好的風險管理策略,能夠減輕不利影響)。
凈利潤增長率比較
凈利潤同比增長率是指企業本年度凈利潤與上一年度凈利潤之差,再除以上一年度凈利潤的百分比。凈利潤是企業最終的盈利結果,凈利潤同比增長率的提升,直接反映企業盈利能力的成長性和管理效率的提升。持續的凈利潤增長是企業長期發展的關鍵,意味著企業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競爭力,實作價值創造和股東回報的增加。
2023年,美的集團凈利潤同比增加13.2%,低於格力電器20.46%。過去十年,兩家公司凈利潤同比增長率波動性都比較大。就平均增速而言,美的集團十年平均增速為15.44%,略高於格力電器的11.16%,說明美的集團在價值創造和股東回報方面的成長性略高於格力電器。
研發費用率比較
研發費用率(=研發費用/營業收入),即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例,是衡量企業研發活動投入強度的一個關鍵指標。研發費用率增長,通常意味著企業增加了在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研發上的投資。這直接關聯到企業的創新能力,因為更多的研發投入往往能夠加速技術進步,推出更具競爭力的產品或服務,從而促進企業成長。持續的技術創新是推動企業市場份額擴張、進入新市場和創造新增長點的重要動力。
2023年,美的集團研發費用率為3.9%,高於格力電器3.3%。過去十年,兩家公司研發費用率波動性都比較小,最低是2.41(格力電器,2017年),最高是3.9(美的集團,2023年)。從2017年到2023年,美的集團研發費用率平均3.46%,略高於格力電器的3.19%。
財政部規定,2018年開始,研發費用在利潤表中單獨列報。
3 資本市場表現比較
3.1 上市時間
格力電器:1996年深交所上市,股票程式碼000651。
美的集團:1993年,美的電器股票在深交所掛牌上市,程式碼000527。2013年,美的集團在深交所整體上市,股票程式碼000333。上市同日,美的集團以換股方式吸收合並美的電器,美的電器退市。
3.2 股本和市值
截至本文成稿之日(2024年6月21日),格力電器總股本56.31億,6月21日收盤價39.71元,總市值 2,236.23億元,流通市值2,217.07億;美的集團總股本 69.80億,6月21日收盤價63.95元,總市值4,463.78億元,流通市值4,378.98億元。
3.3 市盈率
截至本文成稿之日(2024年6月21日),格力電器靜態市盈率(PE LYR)為7.71,捲動市盈率(PE TTM)為7.56;美的集團靜態市盈率(PE LYR)為13.24,捲動市盈率為12.87。
美的集團市盈率大約是格力電器市盈率的1.72倍。
4 較分析
4.1 綜合比較
綜合格力電器和美的集團從2014年到2023年的經營數據,可以發現,總體而言:
-
格力電器的盈利能力高於美的集團,突出表現在其營業利潤率和人力資本投入回報率兩個指標上。格力電器的人力資本投入回報率數據在家電四巨頭(格力、美的、海爾、海信)中遙遙領先,過高的人力資本投入回報率很可能會損害其長期增長能力。
-
格力電器的營運能力弱於美的集團,其存貨周轉率和總資產周轉率兩項指標表現均不及美的集團。
-
格力電器的成長能力遠遠不如美的集團,在規模化發展的道路上,兩家公司已經漸行漸遠。2014年,格力電器和美的集團的營收規模相差無幾,在凈利潤方面,格力電器甚至還比美的集團高出兩成(20%);十年後的2023年,格力電器營收規模僅為美的集團的一半多點,凈利潤也只有美的集團的八成。
造成這一後果的原因是什麽?其中,直接原因是什麽?根本原因是什麽?
4.2 原因分析
既然是營業收入上的差距,我們便從營收結構入手。
2023年,格力電器營業收入構成
格力2023營收構成
2023年,美的集團營業收入構成
美的2023營收構成
(一)按產品
2023年,格力電器營業收入合計2039.79億元,其中,空調銷售1512.17億元,占比74.14%;工業制品銷售100.03億元,占比4.9%;其它產品銷售占比均為達到4%。
2023年,美的集團營業收入合計3720.37億元,其中,暖通空調銷售1611.11億元,占比43.31%;消費電器銷售1346.91億元,占比36.20%;機器人、自動化系統等制造業合計占比10.01%。
兩者空調收入接近,差距主要在其它產品上。顯然,格力電器缺乏空調以外的營收貢獻產品。
(二)按地區
2023年,格力電器內銷收入1496.62億元,占比73.37%;外銷收入249.04億元,占比12.21%。
2023年,美的集團國內收入2213.16億元,占比59.44%;國外銷售1509.06億元,占比40.56%。
美的集團海外市場銷售規模和占比都遠大於格力電器。
(三)按銷售模式
2023年,美的集團線上銷售773.31億元,占比20.79%;線下銷售2947.06億元,占比79.21%。
格力電器沒有披露線上線下銷售數據。
綜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結論:
1.格力電器在業務多元化發展方面不如美的集團
2.格力電器在業務國際化發展方面不如美的集團
3.推測,格力電器在業務線上化發展方面不如美的集團
格力電器在業務多元化、國際化和線上化三個方面落後於美的集團,導致其與美的集團在規模發展上的差距越來越大。
4.3 底層原因
多元化、國際化和線上化發展不順,是拉開差距的表面原因,如果我們進一步分析,就會發現在表面原因之下的深層原因在於格力電器和美的集團的三個不同。
(一)業務基礎不同
2023年,格力電器和美的集團在業務多元化和國際化上業績差距很大。實際上,十年前的2014年,兩者就已經存在比較大的差距。
2014年,格力電器空調銷售占營業收入比重高達86%,內銷比例也高達89%,外銷比例僅為11%。
格力2014年主營構成
2014年,美的集團空調及零部件占營業收入比重為51%,比格力電器空調銷售占比低35個百分點;外銷占比已經達到38%,比格力電器外銷占比高27個百分點。
美的2014年主營構成
因此,兩家公司的多元化和國際化水平在2014年就大不相同,格力電器遠遠落後於美的集團。
2014年,格力電器和美的集團都沒有單獨披露線上線下銷售數據。
(二)戰略能力不同
當然,起點不同並不必然導致差距越拉越大,商業競爭不乏後來居上的先例。格力電器增長乏力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們的戰略能力不足。
戰略是對全域的籌劃和指導。戰略能力包括規劃能力和實施能力,前者決定要做什麽達到什麽目標,後者決定能不能做出來做到什麽程度。
應該說,格力電器很早就意識到業務多元化和國際化的必要性,也為此做了很多努力和嘗試。(家電四巨頭都有這個眼光,也都做了相應的布局推進,只是結果不同)
從2012年開始,從智能裝備、小家電,到手機、汽車、芯片、新能源,格力在許多行業領域都有試探、布局,但大多數都難言成功。(董明珠本人並不承認這個結論,但是財報數據說明了一切)
在國際化方面,2001年格力電器就開始在巴西投資建廠,國際化布局不可謂不早,但是直到2023年,其海外銷售收入占比還不到13%。
線上上化方面,格力電器官方電商渠道「格力商城」2014年就正式上線,2016年「董明珠自媒體」也宣布上線,2020年4月24日,董明珠開始第一場直播帶貨。然而蹊蹺的是,格力電器雖然有時會釋出線上銷售的某個單場戰績,但是從未公布其線上全年銷售總額及占比。
十年來,可以說,格力電器和董明珠沒有錯過任何一個行業風口,但是很可惜,他們也沒有抓住其中任何一個,到目前為止,幾乎所有努力都半途而廢。
2012年,美的集團提出「產品領先、效率驅動、全球營運」三大戰略主軸。十二年過去了,從其歷年財報可以看出,美的集團比較好地貫徹了當初提出的戰略方針,實作了戰略意圖。
(三)管理機制不同
如果繼續追問,是什麽原因導致格力電器和美的集團戰略(實施)能力的不同?答案恐怕在兩家公司經營管理的體制機制上。
格力電器原來是珠海國資委下屬的國有企業,2019年底混改後成為混合所有制企業(國資僅占極少股份),此次混改導致上市公司無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董明珠以其個人所持股份加上能夠代表/影響的股份,成為格力電器「事實上」的第一大股東;美的電器原來是順德鄉鎮企業,1993年完成改制並上市,2001年實施MBO,順德政府出讓所有股份,以何享健為核心的管理層成為公司第一大股東,2012年方洪波接替何享健擔任美的集團董事長。
董明珠2019年透過混改成為格力電器「事實上」的最大股東,但是其對格力電器的掌控事實上從2012年升任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時既已形成,這個時點與方洪波接任美的集團董事長基本同步。但是格力電器和美的集團在管理機制上根本區別在於,前者是「明星制」,後者是「團隊制」。
「今天有合適的人接班,明天就退」,2021年在一檔電視節目中,當被問道「何時退休」時,董明珠如是回答。但是三年後的2024年,70歲的董明珠依然活躍在電視、網絡、論壇和會議上,董明珠和格力電器之間等號依然成立。
格力=董明珠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強勢企業領導人並不罕見,前有喬布斯,後有馬斯克。長時間執掌一家企業的領導者更是如過江之鯽,數不勝數。但是企業做到一定規模,一定是團隊的、組織的勝利。企業領導者如果不能把個人能力轉化為組織能力,則企業發展必定受制於個人的能力精力。
董明珠無疑是懂空調的,但是遺憾的是,她在空調之外的其它領域還沒有證明過自己。當年雷軍在創辦小米時,也面臨同樣的質疑,不同的是,雷軍用五年時間把小米做到世界五百強,用業績回擊了所有質疑,而董明珠十幾年的奮鬥,格力電器在多元化國際化和線上化「三化」道路上仍然沒有形成突破。
與格力電器不同,美的集團沒有把發展寄托在某一個人身上,而是不斷強化組織建設,透過機制與制度建設形成了內在的有利競爭。其創始人何享健曾經說過,「美的成功的根本原因是機制建設」。美的高管團隊,走的是職業化道路。這麽多年下來,團隊歷經多次變革更替,始終能打敢拼,又出業績。
4.4 結論
格力電器在空調市場依然有競爭力,但是其長期增長潛力有限。
參考資料
1.格力電器、美的集團公司年報
2.格力電器、美的集團公司網站
3.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