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均存款曝光,誰在掌握巨額存款?
全國人均存款的公開數據顯示,大部份老百姓並沒有多少存款,但總存款額卻居高不下,究竟這些高額存款是誰的?這一問題引發了廣泛的討論。經濟學家馬光遠曾在影片中提到,雖然中國整體儲蓄率較高,但這並不代表普通百姓手頭寬裕。當前全國儲蓄總額達到了140萬億,平均每個人約11萬元存款。然而,馬光遠指出,多數老百姓並沒有這些錢。相反,越是經濟困難的人,往往越傾向於儲蓄,反映了他們的危機感。
支持這一論斷的數據也令人深思。首先,央行釋出的數據顯示,至少40%的使用者銀行卡上是沒有存款的。其次,截至2020年底,全國城鎮家庭的負債率已經達到59%,意味著全國半數以上的人口處於負債狀態。此外,1月份的數據表明,信用卡債務高達8.13萬億,而2020年末全國人均個人消費貸款余額為3.51萬元,合計約42萬億。可見,許多人不僅沒有存款,反而負債累累,面臨著不小的經濟壓力。
在此背景下,問題逐漸浮現:既然普通大眾存款寥寥,當前累積的高額存款究竟來自哪裏?疫情防控期間,許多人為了維持生計,不得不消耗積蓄。部份人因房貸、車貸等壓力,加上疫情期間收入不穩定,不僅沒有存錢,反而透支了儲蓄。因此,疫情防控結束後,存款大幅增長的現象令人不解。
實際上,這一現象與人們的消費觀念轉變密切相關。過去三年裏,許多老百姓逐漸認識到儲蓄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沒有存款的情況下,面對突如其來的風險更顯無助。為此,許多人開始減少消費,積累儲蓄。而富裕人群也因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擔憂,減少了在樓市、股市和外匯市場的投資,轉而將資金存入銀行,從而推動了存款總額的增長。2023年,全年股市資金流出達2.1萬億,正是這一趨勢的典型體現。
因此,雖然有40%的人處於零存款狀態,但更多的是因為收入水平無法應對日常開支。而相對富裕的高收入群體,則因為擔心房價下跌、財富縮水,開始減少支出,將資金儲蓄於銀行。疫情防控全面解除後,許多高收入家庭也加入了儲蓄行列,進一步推高了銀行存款的總量。
然而,這種省錢方式雖能帶來短期的安全感,卻可能影響生活質素。對於有錢人而言,將資金存入銀行也有其弊端。例如,在存款利率下降的背景下,存款收益持續縮水;同時,面對通脹壓力,財富貶值的風險加大。這意味著,即便有錢人手中握有大額存款,他們也必須面對投資回報下降與貨幣貶值的雙重壓力。
對於普通百姓而言,更應關註如何在手頭資金有限的情況下開源節流。透過尋找額外的收入來源或節省日常開支,逐步積累存款,才能在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時更加從容。面對不斷變化的經濟環境,增加個人儲蓄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