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東西問|劉元春:中國金融體系何以長期保持穩定?

2024-07-22財經
中新社北京7月21日電 題:中國金融體系何以長期保持穩定?
——專訪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
作者 尹倩蕓
中國人民銀行在2024年金融穩定工作會議中指出,中國金融體系總體穩健,金融風險總體收斂。在部份國家貨幣政策轉向帶來外溢效應,全球經濟金融不確定性有增無減的當下,這並不容易。
過去四十多年間,中國經濟保持穩定增長,是少有的未曾爆發過經濟危機的國家,更是唯一一個沒有出現過系統性金融危機的新興經濟體。中國經濟執行和金融體系何以保持長期穩定?西方國家又為何陷入危機的周期性反復?各方應如何防範「明斯基時刻」?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對此進行解讀。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您在新著【發展與超越: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問題與戰略路徑】一書中提到,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成功保持了相對穩定的經濟秩序。這不僅體現在經濟增長得快和穩,更重要的是在金融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中國沒有出現像世界其他國家那樣周期性的金融危機。中國為何能保持這樣的金融穩定性?
【發展與超越: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問題與戰略路徑】封面。受訪者供圖
劉元春: 中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能夠克服歐美市場經濟體系的所有制缺陷。同時,中國擁有強大的國家協調能力,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決定性作用的同時,可以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達到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效果。中國也堅持加強金融監管,穩步擴大金融開放,經濟沒有陷入西方的「脫實向虛」。
此外,中國金融模式與西方金融模式存在本質區別,其體現在:一是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而西方金融模式更多追求資本利益最大化;二是中國堅持黨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金融工作服從於國家戰略和宏觀調控的需要,而西方模式中金融更多受市場力量驅動;三是中國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而西方模式可能更註重金融市場自身發展與創新。
2024年6月27日,新建漢中至巴中至南充鐵路南充至巴中段(簡稱巴南高鐵)正式開通營運。劉永紅 攝
中新社記者:談及金融穩定性,您在書中重點提到明斯基的「金融不穩定理論」和「明斯基時刻」,其思想為何在金融危機後得到學界乃至業界的廣泛關註?
劉元春: 「明斯基時刻」這一命題的核心在於描述金融市場從穩定轉向不穩定的臨界點,即資產價值崩潰的時刻。美國經濟學家海曼·明斯基的「金融不穩定理論」和「明斯基時刻」概念,詳細闡述了經濟體由穩定向不穩定發展的內生動態機制,並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得到廣泛重視,因為明斯基早在半個世紀前就提出了對金融危機的前瞻性預測與提示。「明斯基時刻」也被視為系統性金融風險的一個重要指標,全球金融監管者在金融危機後越來越重視這一理論,並采取相應的政策應對。
中新社記者:2023年以來,美國乃至全球金融市場「黑天鵝」事件頻發,美國矽谷銀行、瑞士信貸相繼破產點燃銀行業信任危機,全球金融體系不穩定性加劇。在這樣一個時點,「明斯基時刻」有何種啟示意義?
劉元春: 明斯基的理論強調了資本主義經濟內在的不穩定性。2023年以來的歐美銀行業危機及其造成的全球金融市場動蕩,可以視為這種內生不穩定性的體現。今年,美國第一共和銀行倒閉,被業界視為2023年3月以來美國區域銀行危機的余波。2024年以來,紐約社區銀行股價暴跌,引起中小銀行股價劇烈波動,疊加第一共和銀行倒閉,美國中小銀行風險值得警惕。
資料圖:當地時間2023年4月26日,舊金山,一名行人走過第一共和銀行。
「明斯基時刻」提醒政策制定者和市場參與者,需要采取措施預防危機的發生,並準備好應對危機的策略,包括加強金融監管、提高金融透明度、建立有效的風險管理機制等,對於中小金融機構風險尤其要給予關註。
中新社記者:歷史上曾爆發過多次金融危機,特別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似乎難以避免陷入不穩定狀態,導致危機的周期性反復。為什麽會這樣?
劉元春: 歷史上的確爆發過多次金融危機。以1929年的大蕭條為例,所有的大學者、大經濟學家都沒有預測到它,包括宏觀經濟學的創始人肯恩斯。2008年的金融危機同樣在西方主流經濟學的預測之外,這使得作為非主流經濟學理論的「明斯基時刻」得到廣泛關註。
「明斯基時刻」的多次出現,揭示了幾個關鍵的規律性因素:資本主義國家的金融危機往往具有內生性,是經濟體系內部不穩定性的體現;金融監管往往滯後於金融創新,過度金融創新和不足的監管可能導致風險積累和傳播;政府失靈是西方難以擺脫危機的根源所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政府自甘淪為金融部門的宏觀調節機構,和市場利益融為一體,導致金融業危機多發卻又「大而不倒」。
2023年8月15日,紐約曼哈頓,美國「國債鐘」顯示器。王帆 攝
中新社記者:當前中國經濟處於全面深化改革和經濟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不可避免面臨外部沖擊和內部風險。在此背景下,中國經濟金融能否繼續保持穩定?應如何防範出現「明斯基時刻」?
劉元春: 當前,世界經濟在滯脹中面臨增速持續下降的壓力,原因在於地緣政治、逆全球化、技術的孕育期、老齡化、高債務和高利率疊加帶來的高風險等。這一系列風險因素的疊加都極易觸發「明斯基時刻」,從而引發新一輪全球經濟金融危機。但就中國來說,隨著中國不斷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宏觀經濟政策有效發力,市場對於中國經濟的信心還在持續增強,因此應當對中國經濟保持樂觀,今年一季度的經濟表現也證明了中國經濟具有活力和韌性。
不過,目前仍有一些風險值得關註。一是房地產問題及其可能引發的金融風險。必須高度重視房地產市場,采取針對性措施來穩定市場。
2023年9月,山西太原一樓盤開盤,銷售人員為客戶推薦戶型。韋亮 攝
二是消費方面,必須認識到消費增長是一個長期而緩慢的過程,是長期性、周期性、結構性和體制性問題的綜合,解決這些問題並非一蹴而就,需要數年的持續努力。目前,我們在這些核心問題上已經找到解決辦法,並且微觀主體的預期正處於持續改善之中,說明問題解決的行程已經啟動。
三是仍需高度重視當前經濟中的不平衡問題和結構性問題。今年一季度數據顯示供給端增速超過需求端,這說明需求端應繼續作為政策制定重點。當前經濟狀況下,需求發力依然是先導性、基礎性、戰略性的。我們也註意到非房地產行業復蘇符合預期,表明復蘇基本趨勢是穩固的。復蘇過程中的結構性變化如何實作更加平衡,將是一個關鍵挑戰。
中新社記者:近些年來,中國金融業開放穩步推進。在不確定性上升的情況下,應如何把握金融進一步對外開放的速度和力度?
劉元春: 現代金融必須是在全方位格局下的重構,推動金融開放勢在必行,有利於更好地利用國際和國內兩個資本市場,服務中國經濟高質素發展。
第一,進一步擴大金融開放,要持續深化國際金融治理合作,擴大金融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強國際金融治理合作主要聚焦於以下維度:一是加強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之間宏觀調控的協調性,二是提升應對危機的國際責任擔當。
第二,穩步推進資本市場制度型開放,深化與境外市場互聯互通。一方面,大規模地培育安全性資產,提升國債規模,培育優質的公司股票市場,進行穩定風控體系的改革;另一方面,必須對安全性資產和風險性資產的國際流動進行分類管理。
第三,以高質素金融體系推動對外開放。金融開放模式和金融國際競爭力的培養,必須以超大金融體系以及綜合國力對全球金融資源的配置能力和定價能力為基礎。在實作國內金融高質素發展的內在基礎上,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完)
受訪者簡介:
劉元春。受訪者供圖
劉元春,經濟學博士,上海財經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院長,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院院長。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成員、中國經濟50人論壇成員,教育部高等學校公共管理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十四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務院特聘專家,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國家新世紀人才,「孫冶方經濟科學獎」獲得者。主要研究領域為開放宏觀經濟學和世界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