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獨家|張穎為什麽不同意朱嘯虎的觀點

2024-05-05財經

五年分紅回本這種模式,如果覆蓋到整個基金,更是幾乎零概率,實操中是無法實作的。

文| 【中國企業家】記者 梁宵

編輯| 米娜

頭圖來源| 受訪者

一向快人快語的經緯創投創始管理合夥人張穎,這次依然有話直說。

4月16日午飯後的那段時間裏,他看到投中網對朱嘯虎(金沙江創投主管合夥人)的采訪報道——【金沙江朱嘯虎:別下牌桌,別下牌桌,別下牌桌】。

采訪中,朱嘯虎透露了一個新操作:要求分紅已經成了絕大多數早期VC(風險投資機構)的共識,在結束不明朗的情況下,他給LP(為投資機構提供資金來源的群體)的預期是五年分紅拿回本金。

張穎在朋友圈轉發了這篇文章,還半犀利半客套地,附了一段話,「朱老板很多觀點我都覺得蠻好,也很認同別下牌桌,消費不能放棄,但這五年分紅要把基金規模收回來,完全不認同,非常不靠譜的觀點,哈哈。」

不到十分鐘,第二條朋友圈緊接著來了。一共479個字,有底層邏輯,也有數據推演——對於理工背景的張穎來說,這不是什麽難事。

但依然言猶未盡,張穎又補發了一條,「真正有段位的美金LP是不會接受或者相信一個基金什麽5年之內透過分紅可以回本這種觀點……」

一小時內,張穎連發三條朋友圈,這只是台前的較量。 幕後的故事是,幾乎在同一時間,他把同樣的內容發給了與朱嘯虎,「我們很熟,有啥說啥不會影響關系」。

朱嘯虎與張穎都是明星投資人,兩位以同樣強悍的個性馳名圈內:一個投資風格如同其名,被同行形容為「就是呼嘯而來的老虎」;另一個,一度把「兇悍」掛在嘴邊,被媒體評價為「生猛如虎」。

但兩只老虎的對陣,並非簡單的意氣之爭和概念之辯。 就像一位創投圈內人士所言,兩人的爭論之所以引發關註,是因為大家都處於同樣的轉型路口。 兩人觀點的交鋒,也正代表了中國風險投資機構當下的共同困惑與集體追問:

分紅已經成為早期風險投資的共識嗎?這會顛覆傳統的風險投資邏輯嗎?如今的風險投資機構該何去何從?

4月18日,【中國企業家】雜誌專訪了張穎,就這些問題進行了交流。

以下為張穎的觀點整理:

分紅更像債權投資,根本不是風險投資

什麽叫風險投資?是看好一個潛在機會,早期冒險投進,最終收獲回報,所謂高風險對應高收益。而分紅,則是在約定的投資時間結束後拿回本金或收益,這更像債權,根本不是VC/風險投資。

舉個例子,像OpenAI、SpaceX這種面向人類未來的公司,怎麽可能透過所謂的「分紅模式」成長起來,以這種模式投資其中的機構,又如何能取得對應風險的超額回報?

在風險投資中,分紅是一個非常邊緣的輔助手段,經緯在某些條款中,也有相應的安排。 對於這種方式,大家討論起來、重視起來,然後積極應對,在實操中去落地,這是一件好事。

來源:視覺中國

頭部機構,不管是美元還是人民幣,沒有一家會把分紅變成一個主流渠道,如果只是把本金拿回來有什麽意義? 我們還是要相信資本市場,相信在大領域裏面還會出現像理想、小鵬這樣的機會,相信還有大結束的可能,然後有足夠的心態去擁抱其他可能性,比如說並購收購。而分紅只是非常邊緣的輔助手段,作為主要手段這一點,是不存在什麽共識的。

從實操角度,「分紅回本」的概率極低

從投資本身的商業邏輯來說,分紅本身也充滿了矛盾,站不住腳。

從企業角度來說,能夠分紅的公司,聚焦在消費或者利潤率很高的某個行業,且有不錯的利潤收入,這種好公司會有很多投資機構搶著進入,你覺得創始人會拿誰的錢?是那些著眼企業長期發展,不在意分紅的投資機構?還是希望以占股方式進行投資,同時還要求分紅的機構?

那假設投早期。企業當時還沒有收入跟利潤,簽了分紅條款,然後過了兩年,當企業有了收入和利潤,機構也許能回流一部份錢。但如果企業繼續發展,繼續融資,新的投資人肯定對分紅條款有意見,要求拿掉該條款。而早期投資人要麽放棄分紅條款,要麽要在高估值點和新投資人溝通,賣掉老股。這是極其特殊的情況,實際執行復雜度很高,不能作為機構化投資的常態考慮。

而且,一般企業如果真正發展得好,到了可以分紅的階段,同時也意味著已經觸到了增長天花板,企業第一要做的,是要把錢投入到業務再發展上,為什麽要分紅呢?

退一步說,就算企業同意分紅條款,也不可能拿出100%的利潤,頂多30%,還是分給很多投資人,那麽分到一家頭上的只是杯水車薪,憑著這些錢五年回本?怎麽可能?當然,除非基金規模非常之小,但那樣做,機構化投資的意義是什麽呢?

所以, 從嚴謹的角度來說,不是說這種專案一定不存在,但它是低頻存在,不適合機構性的打法。 對於一家投資機構來說,假設3~4年的投資期,你會投到好蘋果,甚至非常好的蘋果,但也面臨的可能性是,其他是一大堆爛蘋果,所以要保證好蘋果倍數足夠高,才能滿足整個基金的收益。

所以五年分紅回本這種模式,對於單筆投資的可能性都很小,如果覆蓋到整個基金,更是幾乎零概率,實操中是無法實作的。

當我們討論分紅時,我們在討論什麽?

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分紅」的說法對很多人來說,算是一種心理安慰, 創業者可能想著拿到投資,能透過分紅還款;投資人想,找到合適的專案,透過分紅收回本金;LP會覺得哪怕基金沒有結束,投資本金也能分回來,對吧?但如果考慮到實操性,這些都不成立。

或許對一些規模比較小、沒有足夠彈藥的投資機構來說,「分紅」是緩解當下焦慮的一個救命稻草,可以讓他們先留在牌桌上。這個沒錯, 每個人都想留在牌桌上,但重點還是要構建足夠的能力。 比如對於機構來說,分紅的說法可能會吸引到一些LP的註意力,但是最終人家看的還是機構業績、資金投向、團隊能力……最終也不會對一個機構的融資有實質性的幫助。

最後能否做出卓越業績,一定跟是否投到好的公司直接掛鉤,而不是分紅。

破局的根本,是要投到好公司

今天的投資,已經從流動互聯網時代、消費時代走到了科技同頻、政策同頻的投資時代。投資策略確實需要改變,機構也要問問自己,要繼續堅持在天使、早期階段,容忍更長時間的等待,還是要在中後期叠代認知、嘗試下手,或者觀望不動,這些都是決策,對應不同的選擇和方法論。

但有一點是不變的,這一點非常重要: 如果要做機構化投資,要透過一個投資組合來達到一定的收益倍數,唯一的可能就是要投對公司,然後讓公司快速成長,獲得對應於風險的價值。

所以破局的根本,就是要投到好公司,這個依舊是所有關鍵中的最關鍵。 另外,一定要從廣撒網的模式,變成精工細造的挑選模式,比如這些年,經緯沿著生態錨點投資的路子,重點布局了新能源、儲能、先進制造、機器人、醫療領域。

此外,發揮品牌基金的優勢,對這些公司進行賦能,不僅對接上下遊資源,關鍵是從公司經營的角度幫他們提升能力,比如很多屬於「新質生產力」範圍的公司都還在早期,如何補齊團隊,提升他們的抗風險能力,是很多重視投後的基金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努力的方向。

還有一點,就像經緯是多幣種基金,不僅有人民幣,也有美元,這也是平台型基金抗周期的一種方式。

總而言之, 只要你的基金經歷過幾個周期,都會明白在這種情況下,更應該有相應的耐心,聚焦在該做的事情上,並把它做好。

新聞熱線&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