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俄羅斯糧食出口大調整,徹底改變全球糧儲格局?影響中國飯碗嗎?

2024-10-04財經

近年來,全球糧食市場波雲詭譎,而 俄羅斯的糧食出口政策調整 ,正成為這場激烈競爭中的重要變量。

關稅大幅變動出口規模驟減,這些動作究竟是為保自家飯碗,還是打亂國際糧食格局的棋招?這些調整會對全球,尤其是 中國糧食安全帶來怎樣的影響?

糧食棋局上的俄羅斯關稅漲跌之間的「大手筆」

俄羅斯,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出口國之一 ,尤其是在小麥和玉米的出口上,長期處於全球領先地位。

近年來,俄羅斯對糧食出口的調整就像是棋局中的關鍵一步,既有戰略眼光,也帶著幾分出其不意的味道。讓我們來看看,俄羅斯到底使出哪些「大手筆」,讓全球糧食市場為之波動。

自2021年開始, 俄羅斯政府開始征收 糧食出口浮動關稅 ,在保障國內糧食供應的同時,控制國際市場上的糧價波動。

到了2022年,俄羅斯進一步將關稅的計算貨幣 從美元改為了盧布 ,讓俄羅斯在面對國際市場不確定性時,擁有了更大的靈活性,同時也減少了受國際匯率波動的影響。

隨著盧布的貶值,此招有效地降低了俄羅斯糧食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為出口競爭力提供了額外的支持。

但這一切只是開端。2024年,俄羅斯政府再度調整了出口關稅政策,尤其是在玉米和小麥的出口上。

2023年, 俄羅斯的玉米主產區遭遇了歷史罕見的幹旱 ,導致玉米產量急劇下降——這一年度的玉米收成同比下降29.5%,總產量約為1200萬噸,創下2018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俄羅斯農業部在幾周內,將 玉米出口關稅 ,從每噸292.7盧布暴漲至2786.2盧布,幾乎 翻了10倍

俄羅斯幹旱的玉米地

與此同時, 小麥出口關稅卻連續下調 。據俄羅斯農產品出口中心數據,小麥產量優異,比去年高出21%。2024年前五個月,俄羅斯向中國的小麥供應量同比增加了8.3倍,達到12.47萬噸。

關稅只是俄羅斯調控出口的一部份,出口配額則是另一把利器。2023年,俄羅斯政府 對玉米、大麥和小麥等主要糧食作物的出口配額,進行了嚴格控制。

這一措施的實施,直接導致了俄羅斯糧食出口公司的數量大幅減少——小麥出口公司從之前的18家銳減到9家,而大麥和玉米出口的企業數量也有類似的下降。

這些配額限制,一方面是為了 緩解國際市場對俄羅斯糧食的需求壓力 ,另一方面則是為了 確保俄羅斯在全球糧食市場上的話語權

此外,俄羅斯在糧食出口上還有一張「外交牌」——透過糧食出口來增強與特定國家的政治與經濟關系。

在過去一年裏,俄羅斯透過 向津巴布韋、索馬里、厄立特里亞等非洲六個國家,免費提供大量糧食 ,贏得了這些國家的政治支持。

特別是在全球糧價波動加劇的背景下,許多非洲國家面臨糧食短缺的困境,俄羅斯抓住這一機會,向這些國家提供援助,從而增強了在非洲大陸的影響力。

那麽,俄羅斯為何在這幾年內對糧食出口,做出如此大規模的調整呢?除了應對國內外環境的復雜變化,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俄烏沖突後的地緣政治博弈。

自烏克蘭危機全面爆發以來, 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實施了多輪經濟制裁 ,試圖透過削弱俄羅斯的經濟基礎來限制其國際影響力。然而,俄羅斯在糧食領域的強大出口能力,使其在面對制裁時有了更多的籌碼。

此外,俄羅斯還決定 在聖彼得堡及其周邊港口了,建設大型糧食出口基地 ,主要目的是應對當前黑海出口的不穩定性。

由於烏克蘭危機持續,黑海航線面臨北約的封鎖威脅,以及俄烏沖突下日益嚴峻的安全形勢,俄羅斯需要尋找更安全、可靠的出口路徑。

波羅的海地區,逐漸成為俄羅斯新的戰略選擇 ,未來波羅的海港口的糧食出口量將占俄羅斯糧食出口總量的25%。

透過這一舉措,俄羅斯 不僅能保障糧食出口渠道暢通,還能打破北約的經濟封鎖 ,並提升聖彼得堡的戰略地位,鞏固其作為主要出口樞紐的角色。到2030年,普京計劃將俄羅斯的糧食出口量增加50%,達到9300萬噸。

引發西方的糧倉風暴

俄羅斯最近對糧食出口的調整,絕不僅僅是閉門塞聽,它對全球,尤其是西方糧食市場的沖擊,正在悄然醞釀出一場「風暴」。

首先, 俄羅斯對糧食出口關稅的調整,直接讓歐洲的農民「叫苦連天」。 過去幾年,俄羅斯的小麥和其他谷物產量暴增,加上俄政府降低關稅政策,讓俄羅斯糧食以更低的價格大量湧入國際市場。尤其是在去年和今年,俄羅斯的豐收季加上出口關稅下調,進一步拉低了全球糧價。

波蘭、法國等國家的農民發現自己生產的小麥、玉米價格根本賣不上價,甚至虧本 。更糟糕的是,由於俄烏沖突導致烏克蘭糧食透過歐陸運輸渠道進入歐洲市場,波蘭農民的谷物庫存更是堆積如山,不得不透過堵路、抗議等極端方式向政府施壓。

波蘭農民舉行抗議活動

與此同時,西方國家在國際糧食市場上,也感受到了「價格戰」的壓力。以美國、加拿大為代表的糧食出口大國,一直以來是全球糧食市場的重要供應者。

但隨著 俄羅斯的低價糧食大量湧入市場 ,西方國家的糧食出口競爭力受到明顯削弱。

特別是在全球小麥市場, 俄羅斯的小麥價格已經連續多個月,保持在低於西方國家的水平 。法國、美國等國家生產的小麥在國際市場上逐漸失去了價格優勢。

埃及、伊朗等國家原本是西方國家的小麥主要買家,但隨著俄羅斯提供更為廉價的小麥,這些國家開始減少對美國和加拿大的訂單。

比利時布魯塞爾的農民抗議活動期間,街道被拖拉機堵塞

面對俄羅斯糧食出口的「低價沖擊」,歐洲多國政府不得不采取反制措施。 歐洲委員會 已經討論過重新征收 對俄羅斯糧食的高額關稅 ,試圖削弱其在歐盟市場上的競爭力。

波蘭、拉脫維亞等東歐國家,呼籲對俄羅斯糧食進口實施更嚴苛的限制,甚至主張暫停進口。

然而,這種「反擊」政策是否真的能奏效,仍然是個問號。盡管關稅的增加,可能會讓俄羅斯糧食在歐洲市場上失去價格優勢,但實際上,歐洲對糧食進口的依賴使得這種政策有些尷尬。

西班牙、意大利等國家,雖然支持對俄羅斯糧食的限制,卻依然是俄羅斯小麥的常客 ——畢竟,價格低廉的糧食,能有效降低這些國家的通脹壓力。

可以說,歐洲在面對俄羅斯糧食出口調整時,陷入了兩難的境地:一方面希望透過 提高關稅等方式保護本國農民 ,另一方面卻 無法完全放棄對俄羅斯廉價糧食的需求

自俄烏沖突以來,全球糧食市場的供應鏈問題不斷顯現。伊朗、土耳其等國在俄羅斯限制糧食出口期間,糧食供應變得緊張。

法國農民的抗議

這些國家的糧食儲備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俄羅斯和烏克蘭,而俄烏沖突後的不確定性讓它們在采購時面臨更多風險。

雖然西方國家也在努力透過增加自給自足率,來應對這一問題,但短期內,這種調整難以彌補全球糧食供應鏈上的缺口。

歐洲農民的抗議聲, 西方國家的糧食市場份額縮減, 以及全球糧食供應鏈的隱患,這些都是俄羅斯大調整帶來的後果。而未來,隨著這場「糧食風暴」愈演愈烈,全球糧食市場的格局或將發生更加深遠的變化。

荷蘭和比利時農民在兩國邊境口岸附近的阿倫東克參加了道路封鎖活動

中國的「飯碗」能否穩如泰山?

中國人常說:「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糧食安全在中國向來被視為國家發展的重中之重。而在全球糧食市場不斷變化的背景下,尤其是俄羅斯近年對糧食出口的大調整, 中國是否受波及?

中國雖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麥消費國,但主要依賴國內生產。 中國農業自給能力相對較強,尤其是在小麥、大米等主糧上,具有穩定的生產體系和充足的儲備。也就是說,即便俄羅斯的糧食出口政策大幅調整,對中國的糧食供給不會產生太大波動。

然而,中國與俄羅斯在玉米、大麥等其他農產品的貿易往來中卻有一定依賴。俄羅斯的大麥出口對中國的啤酒產業有一定影響,而玉米則是中國飼料行業的重要原料。

在俄羅斯提高玉米出口關稅、減少出口量的背景下, 中國的飼料成本可能會有所上漲, 進而對養殖行業產生一定的連鎖反應。

好在,我們不必過於擔憂。中國早已預見到全球糧食供應的不確定性,並采取了一系列應對措施。首先, 中國有著龐大的糧食儲備。 據估計,中國的糧食儲備量占全球總儲備的60%左右,這意味著即便國際市場出現供應波動,中國也能透過自身儲備維持糧食供應的穩定。

其次,中國近年來不斷加大農業現代化投入, 提升國內糧食生產能力。 政府還鼓勵農民增加農作物種植面積,提供各種補貼和政策支持,確保糧食生產的穩定性。

與此同時, 中國積極透過多元化進口策略,降低對單一國家或地區糧食供應的依賴 。雖然我們從俄羅斯進口一定數量的糧食,但進口來源也涵蓋了烏克蘭、美國、澳洲等多個國家。一旦某一來源出現供應問題,中國可以迅速調整進口策略,確保糧食供應鏈的安全。

雖然 目前俄羅斯的糧食調整對中國影響有限 ,但從長遠來看,中俄兩國在糧食合作領域潛力巨大。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中俄兩國在農業方面的合作日益密切。俄羅斯遠東地區的廣袤農田以及得天獨厚的農業資源,為中國未來的糧食供應,提供了更多的合作機會。

近年來,中國投資者在俄羅斯遠東地區農業領域的投資不斷增加,雙方在糧食生產、加工、物流等方面的合作也逐漸加深。這不僅增強了兩國的貿易互補性,也為中國糧食供應鏈提供了更多保障。

因此,無論是當前俄羅斯的糧食出口調整,還是未來可能出現的全球糧食市場波動,中國的「飯碗」依然穩固。在國際局勢復雜多變的背景下,中國將繼續透過靈活應對、積極合作,確保14億人口的糧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