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中國經濟將在世界經濟中繼續扮演重要角色

2024-07-24財經
今年以來,中國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持續鞏固增強,不僅使自身從新冠疫情的影響中快速恢復,也為世界經濟帶去信心與機遇。對於當前中國經濟現狀和未來經濟前景,眾多國際機構做出了高度評價,並持有樂觀預期。例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釋出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World Economic Outlook)預計,2024年全球經濟增長率為3.1%,而中國將在其中繼續扮演重要引擎這一角色。中國經濟在過去是世界經濟的重要組成部份,今後也將如此。亞洲開發銀行釋出的報告也表明,未來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重要性將日益顯著。
經濟目標清晰明確
長期以來,中國註重清晰明確、腳踏實地而非西方式僵化空洞的經濟增長目標。中國政府對於經濟目標持續而強烈的專註度,以及中國領導人在實施經濟目標中體現的政治智慧、務實主義風格、應變能力,是促成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締造輝煌、新時代10余年來經濟穩健增長的關鍵因素。
在過去,「中國制造2025」等經濟政策在確保中國生產商以合理的價格為本國人民與國際消費者提供高價值產品方面起到了支柱性作用。如今,習近平主席提出的「新質生產力」將為加速傳統制造業生產方式的數碼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註入新動能。在不久的將來,預計中國政府將推出更多的制造業發展政策,其所帶來的產業效益和經濟效益也將進一步顯現。
中國政府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化行程遭遇「逆流」的背景下,提出了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也稱「雙迴圈」戰略,該戰略同時確保了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的活力與健康。在「雙迴圈」助力之下,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品市場,中等收入群體不斷壯大。盡管面臨來自西方的打壓,中國國內市場仍然是亞洲市場的重要組成部份,並將繼續占據關鍵地位。
中國政府意識到,當一個國家成功實作經濟增長時必須面對更多的挑戰,進行更多的改革。伴隨快速的經濟增長和財富增加,腐敗變得更為易發,因此執行堅定的反腐敗政策十分必要。同時,一個國家在透過工業化實作經濟擴張之後,還必須面對保障財富分配均衡化的議題。當更多的人享受了經濟改革的紅利,國家會隨之走向更為進步的未來,但貧富差距擴大、經濟不平等、社會不公正等問題也會顯現。
為此,近年來中國各級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稅收措施,努力縮小城市與鄉村、中心城市與偏遠地區不同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以降低收入兩極分化程度。同時,中國在極短的時間內成功地使大量人口走出了極端貧困。中國實作脫貧目標意味著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徹底告別了貧困,是對整個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重大貢獻。這一歷史性成就從未在其他任何國家發生過。不可避免的是,中國農村當前仍然存在一些貧困現象。為進一步確保財富再分配,中國政府提出了值得世界各國借鑒的共同富裕政策,這一政策在中國政府工作報告等重要檔、中央政治局會議等重要會議中多次被強調,成為中國社會民生領域的關鍵詞。
在國際視野中走得更遠
在國與國相互依存度日益加深的今天,透過增強經濟韌性、加強國際貿易聯系來擴大國家經濟實力至關重要,任何一個減少國際聯系的國家,其經濟發展都將變得更加脆弱。中國在這方面無疑表現優異。如今,越來越多的國家流露出與中國開展國際業務、進行經濟交往的意願。固然,在一些情況下出於保護國內生產和消費的某些考量,減少與其他國家的國際貿易聯系似乎顯得很誘人。但歷史證明,這必將是一個錯誤的選擇,因為它將反過來限制一國國民經濟增長的機會。
若要在國際市場中脫穎而出,一個國家的企業需要保持高度競爭力,例如為客戶提供高性價比的商品和服務。中國企業完全有能力做到這一點,而且幾十年來一直在堅持這樣做。盡管勞動力等生產成本持續攀升,但中國企業始終能夠為國際市場提供極具競爭力的產品。2001年中國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使世界進一步認識中國,也使中國進一步融入全球市場。自此,世界對於中國作為生產大國和市場大國的認識日益加深。隨著更多的全球生產商轉移至中國、在中國的市場準入不斷擴大,中國也因此受益並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技術轉讓。當前,中國已成為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夥伴,貨物貿易總額居世界第一。
東南亞國家同中國有著長達2000多年的悠久貿易往來歷史。中國決策層深知,對於今天的中國而言,透過海南等省份和地區,優先發展面向東盟的外交政策尤為重要。事實上,中國歷來重視與東盟的關系。2009年中國成為東盟最大貿易夥伴,2020年東盟成為中國最大貿易夥伴,是雙方貿易往來史上的重要裏程碑。2002年,中國—東盟自貿協定(CAFTA)簽署,它是中國第一個多邊自貿協定。2020年,中國加入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
與此同時,部份中國企業正在將工廠轉移至海外市場,例如將生產商轉移至越南、印度等東南亞與南亞國家,匈牙利、意大利、保加利亞等歐洲國家,墨西哥等美洲國家,以充分利用這些國家的生產優勢,尋求成本更低的生產基地。這種情況與日本在20世紀70年代將生產轉移至海外市場的情況類似,從側面對映出一個在國際視野中走得更遠的中國、一個擁有更大規模全球業務網絡的中國。
「下一個中國,還是中國」
縱然中國經濟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但在今天的西方依舊存在許多不合常理的觀點,認為中國經濟的最佳發展時期已經結束、中國經濟即將處於崩潰邊緣。這種觀點既不真實也不能準確地描繪現實,因為他們對中國實際國情了解欠佳,或蓄意降低全球對中國經濟的信心。
事實上,盡管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有所放緩,但遠遠未到出現危機的時刻。融合了務實性和靈活性的中國經濟增長模式已經被證明是富有成效且充滿希望的。作為一個已經取得巨大歷史成就並準備取得更多成就的國家,中國經濟不可避免地面臨著一些挑戰,但中國政府始終能夠以富有成效的治理方式應對這些挑戰。歷史已經證明,中國幾十年來所采取的經濟政策成績卓著,在未來,中國也將繼續以明智的方式來持續執行這些政策。
許多國際性指標可以顯示出中國經濟的穩固發展:2005年,中國取代美國成為全球第一消費大國;2009年,中國取代德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商品出口國;2010年,中國取代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如同許多其他國家一樣,中國也需要繼續深化經濟改革以確保可持續增長。盡管面臨挑戰,但強勁的經濟發展勢頭在今天的中國仍在繼續。「下一個中國,還是中國」,因為沒有哪個國家能夠如同中國那樣,將勤奮的職業道德、廣闊的市場空間、聰慧的商業頭腦、雄厚的政府財力支持、紮實的基礎設施、成熟的生產系統、高效的供應鏈和巨大的生產規模這些要素完美結合在一起,從而產生中國獨有的規模經濟效應。所有這些要素共同賦予了中國經濟在全球領先的地位。
保障經濟獨立自主性
中國意識到,要保障經濟領域的獨立自主性,首先需要在政治領域成為一個不受任何國外勢力控制或影響的主權國家。當前,許多發展中國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然而,遺憾的是,這些國家未能擁有像中國那樣強大的抵禦外來威脅的能力,這導致它們難以找到適合其經濟發展的實際途徑。
在這方面,中國是幸運的。中國政府明白,將國際不利環境帶來的外部風險降至最低,避免對國家經濟造成威脅,不僅重要,而且必要。透過調整或糾正的方式,努力避免外部危險,將是最佳化國家發展的先決條件。中國政府也知曉,充分研判形勢,迅速采取行動,以應對任何可能的突發情況至關重要。任何國家若不能適當、迅速、充分地應對外部挑戰,都將很快陷入嚴重困境。
事實證明,中國政府無疑具備積極應對外部挑戰的強大實力,從而保護國內經濟免受不必要的損害。這些損害有時是伴隨世界經濟周期自然產生的,有時是由於其他國家的蓄意行動,如外交壓迫、軍事聯盟、技術制裁、貿易壁壘等。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由此中斷,市場供需關系被嚴重擾亂。
基於「讓就業機會回到美國」等呼聲的民粹主義主張,2018年,美國開始啟動對華貿易戰,並尋求美國制造業「回流」,以保護其國內本土工業體系。然而,到目前為止,由於美國本土工業體系缺乏中國工業體系所擁有的技能型勞動力隊伍、產品成本競爭力和其他生產優勢,這一目標幾乎未能如願實作,難以從根本上解決美國制造業復興的問題。以美國半導體行業為例,將「晶圓廠」等生產線「回流」至美國本土能否達到預期效果,以及最終生產的產品能否以具有競爭力的價格在國際市場出售,都仍是未知數。
與此形成對照的是,縱然遭受來自美國的種種管制措施,中國知名民營企業華為在經過多年的技術積累和市場深耕後,近期憑借Mate 60 Pro新型智能電話再度成功崛起。根據國際數據公司(IDC)釋出的相關報告顯示,華為平板電腦在全球平板電腦市場整體黯淡的情況下實作了逆勢增長,2023年第四季度,其在中國的市場份額首次超越蘋果(Apple),成為出貨量新冠軍。此外,在全球電動汽車銷量普遍下滑之際,中國汽車制造商比亞迪的實際銷量開始超過曾經的國際市場領導者特斯拉(Tesla)。
在世界經濟緊密相連的背景下,美國對華發起所謂的「脫鉤」政策很難實作。包括歐盟國家在內的已開發國家、廣大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的未來都依賴於中美積極、良性的經濟關系。鑒於今天的中國是一個比美國更大的貿易國,擁有更多的貿易夥伴、更大的貿易額和更高的商業價值,「脫鉤」只會為美國經濟帶來更大的損失,且加大全球經濟下行的壓力。若商業被政治化,商業本身必然會受到影響,不必要的競爭或歧視性制裁對任何國家都無益,只會損害各方利益。考慮不周的商業計劃或經濟戰略只會導致秩序混亂、生產效率低下和商業風險,最終帶來負面結果。
(作者系馬來西亞霹靂州研究院榮譽研究員)
作者:[馬來西亞]班恩·納嘎拉(Bunn Nagara)/文 白樂/譯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24年7月24日第294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