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國際局勢變遷與能源地緣格局變化

2024-06-06財經

■李敦球 朱冉【 中國能源報 】( 2024年05月27日 第 06 版)

俄烏沖突、巴以沖突等給全球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帶來巨大沖擊。動蕩不安的局勢還嚴重沖擊了世界能源地緣格局,許多國家的能源供給深受影響。

俄烏沖突持續,歐盟能源經濟受到極大影響。俄烏沖突爆發前,歐洲的能源主要來自俄羅斯,根據歐盟統計局的數據,2021年歐盟43.5%的天然氣進口量、46%的煤炭進口量以及27%的石油進口量都來自俄羅斯。尤其是北溪1號管道自2011年開始透過波羅的海底直通德國向歐盟多國輸送天然氣以來,每年天然氣輸送量約為550億立方米,占俄羅斯出口歐洲天然氣總量的1/3以上。

但在俄烏沖突爆發後,歐盟開始禁運俄羅斯能源,轉而從美國進口液化天然氣,使得美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液化天然氣出口國。除美國之外,挪威也是歐盟天然氣的新晉進口國。但挪威對歐盟的天然氣出口量僅是俄羅斯對歐洲原出口量的1/4,難以解決歐盟能源危機。歐盟也曾向天然氣儲量排名世界第三的卡塔爾尋求能源合作,但卡塔爾75%的天然氣產量出口至亞洲,並且已與亞洲多國分別簽訂長達10—27年的合約。卡塔爾最多每年再擠出10%—15%的產能供給歐盟,但這對於歐盟而言根本不夠。而且卡塔爾遠離歐洲,只能透過LNG船輸送,這大大增加了輸送成本。

除了天然氣,歐盟的石油進口也出現了供應鏈轉移,目前主要從沙特阿拉伯、印度、英國等國進口石油。2022年1月—2023年1月,印度對西北歐地區的柴油出口量平均為5.5萬桶/天,在2023年2月—2023年11月,這一數據增加到了11萬桶/天,印度由此成為歐洲柴油進口流向變化的最大受益者。事實上,印度作為一個自身石油儲量不高、在俄烏沖突前還需進口石油的國家,在俄烏沖突後突然躍升為對歐洲精煉石油出口量僅次於沙特阿拉伯的國家,原因就是其大量購進俄羅斯原油,經過加工精煉後貼上「Made in India」的商標,轉手再賣向歐洲,並從中賺得盆滿缽滿。經過印度的「轉手」,歐盟進口石油的價格比之前高出好幾倍。除印度之外,沙特阿拉伯也大規模進口俄羅斯低價石油供國內使用,同時將本國生產的石油賣給歐洲。

俄烏沖突一定程度上撼動了國際油氣貿易格局,並形成了新的平衡點。俄烏沖突爆發前,距離歐洲較近的俄羅斯西部港口主要向歐洲出口烏拉爾原油,但在俄烏沖突爆發後,該港口的烏拉爾原油主要銷往印度。俄烏沖突爆發前,距離亞洲較近的俄羅斯東部港口生產的ESPO混合油、索科爾原油、薩哈林混合油部份出口至南韓和日本,但在俄烏沖突後也流向了印度。

不過,俄羅斯原油價格從2023年7月開始就超過了60美元/桶,並將對印度的能源折扣從2022年的17%—20%降到了2024年的7%,印度、俄羅斯兩國在石油結算方式上也未達成一致,加之在俄烏沖突爆發兩周年之際,歐盟達成對俄羅斯實施第13輪制裁措施的共識,美國加強了對俄羅斯的制裁力度,印度基於多方面考量,從今年1月開始逐步減少了從俄羅斯的石油進口量。只要俄羅斯優惠力度到位,印度仍然會繼續從俄羅斯購買石油。

2010年,俄羅斯總統普京首次提出「戰略東移」的外交政策,強調加強同亞太地區的經濟、政治和安全聯系。2014年,作為對美歐制裁的回應,俄羅斯出台了【2035年前俄羅斯能源戰略 (草案)】,加快能源戰略東移步伐。俄烏沖突更是加快了俄羅斯的能源東移戰略。

國際能源署指出,2023年,俄羅斯原油和石油產品出口收入保持在月均147.1億美元水平,高於俄烏沖突爆發前的2021年的146億美元水平。除此之外,俄羅斯還積極拓展與非西方國家多領域能源合作:與伊朗實行「油氣互換」,伊朗北部接收來自俄羅斯的石油、天然氣,並透過伊朗南部港口輸出等值的伊朗油氣產品;與哈薩克、烏茲別克建立「天然氣聯盟」;在歐美提出原油「限價令」時,與沙特阿拉伯聯手加強在「歐佩克+」機制下的合作,透過石油減產增加石油議價權。綜上可見,歐洲的能源禁運給俄羅斯經濟造成較大沖擊,但目前還沒有到拖垮俄羅斯經濟的程度。

雖然目前由於技術限制,世界能源依舊是以化石燃料為主,但化石能源消費在未來十年內達到峰值後可能將逐步被新能源替代。全球核能發展步伐曾一度因日本福島核泄漏事故而停滯,但在俄烏沖突後,核能在很多國家又被重新提上日程。歐盟正式將核電納入綠色能源範疇,英國、美國也提出將大規模重振核電,核電發展規模和節奏進入新階段。隨著化石能源成本的不斷提高,太陽能和風電成為各國能源安全戰略中的重點投資研發物件。在市場競爭的推動下,太陽能和風電技術日益成熟,價格穩步降低,更多的國家和地區可以承擔使用這種技術的成本。預計未來,太陽能和風電的成本將進一步降低、規模仍將保持高速增長,加之儲能技術的突破,太陽能和風電將迎來超高速增長。作為一種新能源,氫能目前仍存在一些技術和成本挑戰,短期內不太可能成為新能源主流,但隨著科技進步和生產成本降低,未來氫能源仍有巨大潛力。世界各國都在穩定化石能源安全的前提下積極發展新能源。

(李敦球系曲阜師範大學區域國別研究院副院長、外國語學院特聘教授;朱冉系曲阜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

中國能源報聯系電話:010-65369450,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台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