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財經聚焦丨國產大型郵輪「乘風出海」,加速構建全產業鏈

2024-06-08財經
6月7日上午,載有近4000名遊客的「愛達·魔都號」靠泊在上海吳淞口國際郵輪港。自2024年1月1日首航至今,國產首艘大型郵輪旅客運輸量突破15萬人次,完成了37個航次。
據郵輪遊艇行業協會預測,今明兩年中國郵輪旅遊市場將全面恢復,進入產業發展新階段。在國產大型郵輪的帶動下,郵輪全產業鏈生態體系正在加速構建。
乘風破浪 國產大型郵輪帶動構建全產業鏈生態體系
「自首航以來,每個航次都有約4700名遊客,單船遊客最高峰出現在5月份,最多超過5000名遊客,火爆程度超出預期。」「愛達·魔都號」船長潘尼克說。
如今,每當汽笛鳴響,白色塗裝、流線型船體、身系「敦煌飛天彩帶」的「愛達·魔都號」駛離母港上海吳淞口國際郵輪港,已成為長江口一道美麗的風景。
5月26日拍攝的「愛達·魔都號」。新華社記者王翔 攝
「郵輪上全新的硬件設施、船員們熱情的服務都給我帶來美好的體驗。我也會把‘愛達·魔都號’推薦給身邊的人。」7日乘坐「愛達·魔都號」抵達上海的馬來西亞遊客洪子強說。
據介紹,目前國產首艘大型郵輪以日韓遊為主,未來愛達郵輪船隊不僅將繼續豐富航線網絡,推出中國至東南亞國家、海上絲綢之路郵輪航線等,提供長、中、短相結合的多樣選擇,還將繼續豐富產品譜系,打造符合市場需求的大中小型郵輪船隊。
國產首艘大型郵輪投入忙碌的航線營運,國產第二艘大型郵輪建造也進入加速期,預計2026年底前命名交付。目前設計、建造、采購、物流等工作正有條不紊推進中。
中國船舶集團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剛說,第二艘國產大型郵輪進入下塢總裝階段,標誌著中國大型郵輪已形成自主建造能力。
國產首艘大型郵輪的零部件數量高達2500萬個,吸納了大量企業分工與合作,相關市場空間廣闊。中船郵輪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國兵說,依托國產大型郵輪的自主設計、自主建造和自主營運,中國郵輪產業正從以往的郵輪「過路經濟」,轉變為涵蓋郵輪營運、設計建造、配套供應鏈等領域的郵輪全產業鏈生態體系。
政策頻出 利好郵輪旅遊市場
「國產大型郵輪‘出海’的同時,外資郵輪公司密集回歸,讓市場感受到暖意。」上海市寶山區濱江委主任江瑞勤說。
據上海邊檢總站浦江邊檢站執勤二隊隊長史灝介紹,今年以來,包括「愛達·魔都號」在內,已經有5艘大型郵輪在上海母港營運,出入境旅客超過51.6萬人次,接近2019年同期水平。
權威部門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已有超20艘國際郵輪在中國境內港口開展營運。
「我們預計中國郵輪市場將迎來新一輪上漲周期,將MSC‘榮耀號’部署到上海吳淞口國際郵輪港,就是看好上海及周邊地區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旅遊資源。」MSC地中海郵輪中國區總裁黃瑞玲說。
近期公布的入境免簽政策進一步釋放了消費潛力。國家移民管理局5月15日釋出公告,決定在中國沿海省份全面實施外國旅遊團乘坐郵輪入境免簽政策。自公告之日起,乘坐郵輪並經由境內旅行社組織接待的外國旅遊團(2人及以上),可從13個城市的郵輪口岸免辦簽證整團入境。
「入境免簽政策有利於吸引更多國際郵輪在中國靠泊。」從事國際郵輪地接服務的華程天下(大連)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淑秋說,國際郵輪公司對此反應積極,政策公布至今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她所在的旅行社已經爭取到2艘國際郵輪從大連入境的計劃,預計將帶來上千名外國遊客。
此外,【國際郵輪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口靠港補給的規定】自今年6月1日起施行,在暢通物資供應補給、通關便利化措施等方面作出規定,著力打通靠港補給環節堵點。
5月26日拍攝的第二艘國產大型郵輪建造現場。新華社記者龔兵 攝
多方發力 助推郵輪產業升級
郵輪建造取得的重大突破和郵輪旅遊消費帶來的巨大前景,推動中國成為郵輪產業發展的「潛力市場」,但從中長期發展看,仍需多方發力、多點突破。
在設計建造端,業內專家認為,郵輪產業是強國建設的重要載體之一,有助於帶動中國高端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但目前,國內郵輪產業供應商仍面臨系統整合能力不強、材料效能不達標、品牌度不夠等共性問題。
「加快供應鏈本土化是第一要務。」陳剛建議,要推動更多「中國制造」在郵輪上套用,並帶動相關系統整合技術的充分消化和高端材料的研發。
在營運端,一些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國內郵輪公司船隊規模仍較有限,旅遊資源開發能力也亟待創新突破,營運資源的整合需要加速。有關企業應強強聯合,共同打造專業化、市場化、國際化營運服務團隊,全面拓展郵輪旅遊、郵輪船供、郵輪免稅等業務。
「在諸多政策利好的加持下,中國郵輪產業正蓄勢發力。」東北財經大學旅遊與酒店管理學院副教授李飛說,中國郵輪產業要繼續深化開放發展環境,加強與國際郵輪制造商、營運商、港口、文化旅遊等企業的交流合作;培育具有競爭力的郵輪產業集群,提高產業協作效率;精心搭建特色購物集市,營造潮流購物新體驗,帶動市場擴容;推動多元深層的文化交流,釋放郵輪經濟「乘數效應」。
記者:賈遠琨、狄春、張博群
策劃丨編輯:杜宇、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