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老板套現345億元後與家人移民美國?停止對產業技術升級和投資?恩捷股份這樣回應……

2024-02-18財經
中國網財經2月18日訊(記者 劉小菲)日前,有投資者在深交所互動易向恩捷股份提問,稱從一個股票大V的微信公眾號文章看到,「恩捷股份老板、雲南首富李曉華在中國賣掉本家公司的股票,套現345億後,他以及其家庭中的5人移民美國並獲美國國籍,停止了對產業技術的升級和投資。以上的說法是否屬實?」
針對上述提問,恩捷股份2月8日在互動易上作了回復,稱「上述資訊均不屬實」。
網傳「套現345億元」不屬實
恩捷股份回應稱,傳言「套現345億元」不屬實。公司實際控制人李曉明家族成員Paul Xiaoming Lee、李曉華的減持資訊如下:
2020年2月12日至2020年8月10日,實際控制人李曉明家族成員Paul Xiaoming Lee、李曉華減持金額分別為5.08億元、0.17億元。
2020年11月19日至2021年5月18日,Paul Xiaoming Lee減持金額為4.39億元。
2021年12月22日至2022年6月20日,李曉華減持金額為6.99億元。
自公司上市至今,Paul Xiaoming Lee、李曉華及其一致行動人累計減持公司股票金額並非網傳的「345億元」,且自2022年6月20日之後未再減持過公司股票,前述網傳不實資訊嚴重損害了Paul Xiaoming Lee、李曉華的名譽,其對不實報道或傳聞保留一切法律追責的權利。
Paul Xiaoming Lee和李曉華對公司未來的持續發展充滿信心,Paul Xiaoming Lee於2023年8月24日出具了【關於未來六個月內不減持雲南恩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股份的承諾函】;Paul Xiaoming Lee和李曉華於2024年2月7日出具了【關於未來六個月內不減持雲南恩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股份的承諾函】。
並非網傳的上市套現後移民美國
恩捷股份還稱,網傳「套現345億後,他以及其家庭中的5人移民美國並獲美國國籍」不屬實。Paul Xiaoming Lee於1992年12月畢業於美國麻省大學(Universityof Massachusetts)高分子材料專業,1992年至1995年任美國Inteplast Corporation技術部經理,創業初期取得美國國籍,經過在國內近三十年的努力,公司上市並逐漸壯大成為全球鋰電池隔膜龍頭企業。並非網傳的上市套現後移民美國,該不實資訊嚴重損害了Paul Xiaoming Lee的名譽,其對不實報道或傳聞保留一切法律追責的權利。
Paul Xiaoming Lee及李曉華基於對公司長期價值的高度認可,已於2023年合計增持公司股份207.83萬股,增持金額1.94億元。
作為公司的董事長、副董事長及總經理,Paul Xiaoming Lee及李曉華還參與了公司部份董監高及核心人員的增持計劃:自2023年10月28日起6個月內以2億元-4億元增持公司股票,其中,Paul Xiaoming Lee擬增持0.3億元-0.6億元;李曉華擬增持0.2億元-0.4億元,該計劃正在實施中。
未停止對產業技術的升級和投資
對於網傳的「停止了對產業技術的升級和投資」,恩捷股份也表示「不屬實」。
恩捷股份稱,持續進行研發投入,強化技術實力,推動鋰電池隔膜生產工藝創新和隔膜技術進步。公司高度重視前沿技術研發,同時也在積極推進固態電池相關研發工作,並持續關註該領域未來的技術和市場發展。
恩捷股份以「致力於成為世界一流的材料研發生產企業」為願景,專註於提升鋰電池隔膜產品品質和前沿技術,目前在技術研發、產品品質等方面均具有全球領先的有利競爭。公司研發中心下設10個研究所,具備強大的自主研發實力,建立了涵蓋產品研發、工程設計、測試驗證、工藝制造等領域完善的研發體系,擁有數百人的研發團隊,同時還有多名來自美、加、日、韓的外籍專家。公司在新能源領域的專利數量約為六百余件,完善的專利優勢強化了市場競爭力。公司研發中心是國家企業技術中心、上海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浦東新區企業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分析測試中心透過了CNAS認證,同時還與中科院聯合成立了「電池前沿材料科技聯合實驗室」。
恩捷股份還表示,不斷加大研發技術投入,最近三年2020-2022年及2023年前三季度的研發投入分別為1.78億元、4.09億元、7.24億元、5.70億元,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4.16%、5.13%、5.75%、6.27%。公司仍在繼續加強研發力度,深化創新驅動發展,在滿足客戶客製化需求的同時不斷進行產品研究和前瞻性技術儲備,同時也在積極推進固態電池相關研發工作,目前公司已與北京衛藍新能源、溧陽天目先導成立合資公司江蘇三合布局半固態電池領域,目前專案正在順利推進中。
恩捷股份強調,公司從未停止對產業技術的升級和研發技術的投入,不實傳言對公司造成了負面影響,並對投資者造成了誤導,針對不實報道和傳聞,公司保留一切法律追責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