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畝產破588公斤!4500畝「鹽堿地」變高產良田

2024-10-15三農

10月11日,遼闊的松嫩平原上,中鐵十四局乾安土地綜合整治專案的稻田迎來豐收時刻。隨著 中國科學院院士、水稻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本次測產組組長錢前 宣布:「畝產突破588公斤!對照當地同類專案水稻產量增產31.8%」,標誌著該專案迎來了水稻大豐收,經過改良,兩年前這片白茫茫的鹽堿地,如今已成為高產良田。


錢前院士(右二)檢視水稻生長情況

深耕現代農業 發展戰新產業

在一望無際的稻田裏,身著中國鐵建制服的工作人員趁著晴好天氣,搶抓農時,采用機械化作業的方式收割水稻。

「沒想到、真是沒想到,現在靠著高科技,不僅把重度蘇達鹽堿地含鹽量降下去了,還控制住了沒有反彈,真正整治活了,稻穗還比去年的長,谷粒還多,真是難以置信」。水字鎮麗字村村民王成指著面前收獲的稻谷說到,臉上洋溢著微笑。


水稻喜獲豐收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 國家需求,就是鐵建使命,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是中國鐵建刻在骨子裏的基因。中鐵十四局深刻認識大國糧食安全的重大意義,在企業深化改革和轉型升級的道路上,積極開辟新賽道,將現代農業作為戰新產業重點方向,堅持治理和產業並重,打造現代農業品牌,以實際行動築牢糧食安全根基。

昔日不毛地 今朝高產田

中鐵十四局打造的以現代農業產業為牽引的首個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鹽堿地改良)專案一期工程,位於吉林省乾安縣,涉及五個村,總規模約500公頃,土壤屬於重度蘇打鹽堿地。

「過去這裏全是白茫茫的鹽堿,幾乎連草都不長。」當地村民表示。該地塊土壤pH值在9.3-10.3,土壤含鹽量5.3-19.3g/kg,是最難攻克的鹽堿地類別。

而今天,從高空俯瞰,這塊曾經的鹽堿地,現代化高效農業生產區內水田規整化一、成框連片,機耕路和水渠縱橫交錯,農田生態系顯著提升。

專案自2023年4月開始改良鹽堿地,經過系統化改良,土壤含鹽量和pH值顯著下降,有機質含量更是提升一倍;同時,該專案采用了耐鹽堿性水稻東稻122品種,於2023年10月實作首次測產,畝產達565.9公斤,不僅將原來「不毛之地」變為沃野良田,更為地方新增耕地4500畝,專案實作了當年實施、當年改良、當年種植、當年達產的重大突破。


麗字圖地塊水稻豐收俯瞰圖

鹽堿地變良田的「科技密碼」

一直以來,鹽堿地綜合治理是全球性難題。 中鐵十四局牢記國之大者,發揮大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優勢,身兼糧食安全重任,向這片最難治理的中重度鹽堿地發起了挑戰。

為探索更優的鹽堿地土壤改良技術,中鐵十四局聯合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成立科技攻關團隊,結合2023年土壤改良實施情況,總結最佳化了改良種植方案,共同開展了合理灌排、水稻密植、側深施肥、地力培肥等關鍵技術的試驗與研究,畝產突破588公斤,比去年增產23公斤,為更大區域改良技術推廣運用提供了借鑒和指導依據。


測產專家組進行水稻測產

今年以來,專案團隊透過最佳化土壤改良方案,提前進行稻茬清理、土壤改良、田塊旋耕和耙地打漿等工序,預留充足時間進行排鹽洗堿,增加排鹽洗堿次數,平均洗田次數相較於2023年增加1-2次,田塊內pH值和含鹽量較去年同期進一步下降。

專案負責人李家亮說:「由於改良效果提高,稻苗返青時間縮短了7天。同時,我們加大了水稻種植管護,避開惡劣天氣插秧,單株水稻分蘗株數明顯增多,水稻灌漿期及時噴施葉面肥,水稻灌漿情況良好,癟谷率明顯下降。」

測產專家組與專案團隊

當前,專案團隊正總結技術經驗,認真研究鹽堿地改良技術和工藝,形成可復制模式。同時,他們還加快產業布局,將鹽堿地綜合利用從改土、種植延伸到農產品加工、銷售,深入研究產業化發展,不斷挖掘提升鹽堿地價值,助力更多鹽堿地成為大糧倉,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持續貢獻央企力量。

(中鐵十四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