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尋常夏日的午後,農村的一對老夫妻正在田地裏勞作。
老漢穿著打滿修補程式的衣服,頭發也是雜亂無章,但他臉上的笑容卻如陽光般燦爛。老伴兒在幫他擦汗的時候,兩個人還時不時地開幾句玩笑,笑得仿佛年輕了許多。
然而,在如今這個看起來樸實無華的農民老漢的背後,曾經是一個擁有知識分子身份的城市人。
大約五十年前,他曾是那家鄉城重慶的天之驕子,是一個年輕人中的佼佼者。然而現在,他卻在四川南江縣的一個偏遠鄉村裏默默地過著樸素而勤奮的農夫生活。
每天早晨太陽升起,他就開始勞作,直到太陽落山這樣的田園生活,他已經過了大半生。
你會不會覺得很意外?我一個城裏來的知青,竟然在農村紮根這麽久。
讓人更意外的是,他在20歲的時候主動選擇"下嫁"給一個比自己大11歲的農村寡婦,這在當時可能會被傳為佳話,而放在現代社會,可能會引發熱議和爭議。
這位老人名叫張誌遠,已經70歲的高齡了。我看到他時常駐足遠望,不禁猜測他或許在回想過去的歲月。
這是一個關於諾言的愛情故事。
故事從1972年說起,那時他18歲,是一個熱血沸騰、想要到農村大有作為的知青。然而,這一去卻成為他一生難忘的緣分,也讓他在這片土地上,寫下了他一生中最動人的篇章。
讓我來告訴你們,為什麽這個城裏的高中生會選擇在農村度過一生,他到底圖個什麽?
1972年,18歲的張誌遠響應"上山下鄉"的號召,從重慶市來到了千裏之外的四川南江縣。
說實話,張誌遠初到農村,和現在的城市孩子下鄉一樣,啥也不會。鋤頭怎麽拿,鐮刀怎麽用,看起來都費勁。
你們可別嘲笑他,在那個年代,大多數知青都是這樣的。
張誌遠遇到了他命中的貴人,冥冥之中早有安排。
政府將他分配到了佘林海家附近,並特別囑咐佘林海要多照顧這個從城裏來的孩子。佘大哥比張誌遠大了整整12歲,是個地道的農民,但他特別熱心腸。
很多農村人不願意和知青打交道,但佘林海卻是個例外。他看到張誌遠就像看到自家弟弟一樣,親自教他幹農活。
農具怎麽用?地怎麽種?在佘林海的耐心教導下,張誌遠熟練掌握了這門技能。閑暇之余,他還給張誌遠講述村子裏的趣事,逗得這個從城裏來的小夥子經常笑得前仰後合。
佘林海的妻子胡庭秀也是個熱心腸,看到丈夫與張誌遠關系親近,就邀請他過來家裏吃飯。盡管當時經濟條件並不寬裕,但是他們家的飯桌上總是充滿歡聲笑語。
就這樣,張誌遠在這個他曾經陌生的村子裏,感受到了家的溫暖。
然而世事難料,這段勉為其難的美好時光沒過多久就被打破了。
為了養活四個娃,佘林海每天起早貪黑地幹活。沒想到,他突然咳出血來。去醫院一查,結果讓所有人都嚇壞了——他得了肺癌。
在那個年代,得了癌癥就等於被宣判了死刑,所以這個噩耗對於佘家來說簡直是晴天霹靂。
年僅30歲的胡庭秀,肩負著養活一家六口的重擔。佘林海躺在病床上,他最擔心的是他的老婆孩子。
看到這個待自己如同親人一樣的佘大哥生命垂危,張誌遠的心如同破碎一般。他深深地知道,現在正是他報答佘大哥恩情的時候了。
18歲的張誌遠,緊握著佘林海的手,鄭重地對他承諾:"佘大哥,你放心,我一定會照顧好嫂子和侄兒。"
雖然這個承諾看似簡單,但是卻改變了張誌遠的一生。沒有人會想到,這個年輕人真的用自己的一生去兌現了這個諾言。
張誌遠接手了佘林海的家庭重任,沒有任何猶豫和退縮。
說實話,對於一個18歲的城裏孩子來說,這壓力可不小。但是張誌遠一聲不吭地堅持了下來。不管是地裏的活,還是家裏的事,都是他守護的領域。
然而好景不長,村裏的流言蜚語開始多了起來。
在農村,大家都很怕流言蜚語。
比如那些長舌婦,總是在背後議論別人:"那個寡婦家怎麽總有個後生去?看著就不象話。""那後生到底圖什麽呢?"
張誌遠並未受這些閑言碎語影響,他認為自己並無過錯。然而,胡庭秀卻無法忍受農村裏女性的名聲比什麽都重要的觀念。
胡庭秀在無奈之下,開始拒絕張誌遠的幫助。張誌遠能看著這個家就這麽散了嗎?畢竟他曾經對佘大哥承諾過。
張誌遠苦思冥想,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
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20歲的張誌遠站在胡庭秀家門口,說出了一番讓人震驚的話:"嫂子,我們結婚吧。"
此話一出,胡庭秀都懵了。她已31歲,帶著四個孩子,哪敢再嫁?更別提對方還是個比自己小11歲的城裏知青。
"你傻啊?" 胡庭秀紅著眼圈說,"你還年輕,將來肯定能找到更好的姑娘,何必搭上自己的一輩子呢?"
但是,張誌遠態度堅決:「嫂子,我已經答應過佘大哥要照顧你們一家人了。做人要講誠信,這個承諾我會認真遵守的。」
最終,在張誌遠的堅持下,他們決定結婚了。
婚後的日子雖然清貧,但他們卻感受到了家庭的溫馨。張誌遠像對待親生孩子一樣照顧著佘家的四個娃,教導他們讀書寫字,並送他們去讀書。
因為胡庭秀的學歷不高,所以教育孩子們的重任就落在了張誌遠的身上。
他特地為幾個男娃建了新房子,為的是以後娶媳婦更方便。
雖然張誌遠與這些孩子沒有任何血緣關系,但他一直視他們為親生骨肉,唯一的要求就是,不能讓孩子們改姓。他說:"你們的親爹永遠是佘林海,你們就永遠姓佘"。
聽完這話,胡庭秀在旁邊默默地流淚。
不久後,他們迎來了自己的孩子,六口之家用行動拓展成了八口之家,雖然每日都忙碌,但他們總是笑容滿面。
外人可能會覺得這是一個很傻的選擇,但是對張誌遠來說,這是對佘大哥以及他自己的最好的報答和兌現承諾的方式。
在1980年,對於所有的知青來說,都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轉折點。
國家已經開始取消上山下鄉政策,這意味著所有的知青都可以申請回城。
你們想一想,這是多少知青盼星星盼月亮才盼來的機會。回城意味著什麽呢?意味著他們可以過上更好的生活,擁有體面的工作,跟家人團聚。
張誌遠的家人不忍心看著張誌遠還在東北,決定一再寫信,勸他即刻返回重慶。
說實話,對於年輕的張誌遠來說,這是一個極其艱難的選擇。他那會兒才剛過20歲大關,是風華正茂的年紀。家人的意見很有道理,如果他選擇返城,他的文化水平足以讓他找到一份非常不錯的工作。
連胡庭秀都勸他:"你這幾年的恩情,我們一輩子都會記住。但你也該為自己考慮一下,不要把黃金時光都荒廢在這個偏遠的地方。
他就是個一根筋的倔脾氣。
當知青辦的工作人員最後一次來詢問他知青身份的去留時,他就總是搖頭。
他表示:「我已經在這裏生了根,有了自己的家。再說,當年在佘大哥病床前許下的諾言,我必須要說話算話。」
其他知青收拾行李回城後,只有張誌遠留了下來。
從此之後,這個來自重慶的城裏青年就真正地在這片大山之中落戶了。
隨著日子的流逝,佘家的幾個孩子都已經長大成人。在張誌遠和胡庭秀的精心培養下,他們都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雖然他們的姓氏都是佘,但他們對張誌遠的深厚感情完全不輸於他們的親爹。
這些年來,張誌遠堅守初心,不負佘大哥的囑托。他用行動證明,有些承諾,值得用一生去堅守。
當然,他因此錯過了許多機會。但每當他看到胡庭秀和孩子們幸福的笑臉時,他就認為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時光如梭,如今的他已經從當年那個青年模樣變成了滿臉皺紋的老者。
現在的張誌遠仍然和胡庭秀一起在田間忙碌,雖然兩人穿著樸素,但那份久經歲月打磨的默契和溫情卻更加深沈。
有時候,他會停下手中的活計,凝望著遠方的大山出神。也許他在思考,如果當年選擇回城,現在的自己會是怎樣的生活?
然而,他只是想想而已。在他心中,守護這個家就是他這輩子最重要的事。
你認為他傻嗎?因為一個承諾,放棄了許多機會。但你又覺得他聰明嗎?實際上,他用他的一生詮釋了「一諾千金」的含義。
現在這個社會一下,我們得時常感嘆「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可是像張誌遠這樣的人,明明可以選擇更好的生活,卻為了一個承諾堅守了五十多年。
在眼下這個利益熏心的社會,這份情懷顯得非常珍貴。
有人說他是傻子,但我認為他是最懂愛的智者。他明白,有些承諾比前程更重要,有些責任比自由更可貴。
這就是張誌遠的故事。他沒有特別輝煌的成就,但他在平凡的生活中,展示了一個關於承諾和無私大愛的傳奇。
難道這不是我們所期待的,人性中最美的形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