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回到鄉村當醫生,奔走15年騎壞4輛摩托車 | 紮根家鄉的年輕人

2024-03-08三農

他鄉間行醫15年,踏遍7個山村,跑壞4輛摩托車,救治群眾5000余人次。房永臣,1985年出生於濟南市平陰縣東直峪村,23年後,他接過父親的接力棒,成為一名鄉村醫生。

風雪夜步行20多分鐘為村民看病

「我老伴感冒發燒了,你能來看看嗎?」2010年春節前夕,剛剛在衛生室忙完一天工作的房永臣接到一通電話。彼時,已是晚上10點多,漆黑的夜空中飄著漫天大雪,家中的妻子早已催促多遍,希望他能盡快回家一起吃餃子。

一邊是等待已久的家人,一邊是急需救治的村民。房永臣想也沒想,挎上藥箱就走出了衛生室。其實,對於來電村民的家庭情況,他早已了如指掌。「他老伴常年臥床,家中又暖和,不可能是感冒引起的發燒,肯定有其他問題。」他向新黃河記者講述了當時的一幕。

房永臣所在的衛生室,與村民家的直線距離並不遠,但如果走大路的話,則要繞行兩三裏地。天黑路滑,北風呼嘯,為了節省時間,他只能選擇抄小路步行前往。沿著崎嶇的土路,跨過一個小溝後,他趕到了村民家中。20多分鐘馬不停蹄地趕路,讓他在零下10攝氏度的嚴寒中滿身大汗。

老人呈半昏迷狀態,枕邊殘留著嘔吐物,體溫40攝氏度,血壓180/100,雙側瞳孔不等大……「這是腦出血造成的中樞性高熱,隨時都有生命危險。」房永臣當即判斷,他們身處山村,路又不好走,如果叫救護車,還不一定什麽時候能到。事不宜遲,他立馬跑到親戚家借了一輛汽車,拉著大爺大媽去了醫院。直到第二天大媽脫離了生命危險 ,他才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中。

子承父業回村當起鄉村醫生

對於當鄉村醫生這件事,房永臣也曾無比糾結。

2007年,學習臨床醫學的房永臣在淄博衛校畢業,隨後進入平陰縣人民醫院實習。由於表現優異,1年實習期滿後,他又留院兩年,並完成了濱州醫學院的深造。在回村之前,已經挑起了醫院外科的大梁,收入高,發展空間廣闊,還結識了同樣在醫院內工作的女朋友。

「回村來當醫生吧,我現在年紀大了,幹不動了。」已經幹了30多年鄉村醫生的房永臣父親,希望兒子能回來接班,繼續為周圍的村民服務。

是繼續留在大醫院爭取更好的發展,還是聽從父親的叮囑回到鄉村?在糾結了一周後,房永臣決定回到鄉村。對於回村當醫生這件事,他的女朋友堅決反對,兩人也因此到了分手的邊緣。「從小時候起,父親的話就一言九鼎,而且那時候母親還患有腦血栓,弟弟妹妹都不在身邊,回去陪伴老人,也是孝道所至。」即便離開朝夕相處的女朋友,他也絲毫沒有改變回村的決定。

看到房永臣回到鄉村後,他的女朋友也離開了平陰,來到濟南市裏發展,此後兩人便斷了聯系。不過,有情人終成眷屬,雙方都沒有放下彼此。一年後,他突然接到了女朋友的電話,希望能去濟南看看她。就這樣,兩人又走到了一起,並結為夫妻。

曾因年輕得不到村民認可

雖然已經有了在醫院工作的經歷,但回到村裏後,房永臣卻遇到了不小的困難。「如果說在醫院我是專科醫生,那回來後就變成了全科醫生,什麽樣的病都得會看,這樣的轉變其實很難。」他說道,剛回村的時候,大家對他不認可,認為一個年輕人,肯定比不上父親的醫術。

在醫院內能獨挑大梁的專科醫生,轉眼間成為父親的實習生。房永臣每天帶著被稱為鄉村醫生三大件的血壓計、體溫計、聽診器,跟隨父親為村民治病。在經過1年多的實習期後,他逐漸取得了群眾的認可,成為一名合格的鄉村醫生。

「其實幹我們這一行,也有淡季和旺季。」多年的行醫經歷,讓房永臣摸清了大家的看病規律,一般來說,農忙季節需要看病的村民少些,一到冬季,村民們都閑下來了,便會紮堆來看病。從早上6點到晚上10點,他一天最多給100多人看過病。沒事的時候,還要到鄉鎮衛生院去采購藥品。

從學醫到行醫,房永臣一直受到父親的影響。在他的印象中,父親總是很忙,忙到全家一起吃年夜飯的次數都屈指可數,因為父親將時間都給了生病的村民。父親喜歡喝酒,但又極少喝酒,因為喝酒會耽誤給村民看病。

幹的就是良心活兒

從醫,原本不是房永臣的第一選擇,相比較而言,他更加喜歡曲藝。雖然未嘗所願,但這個愛好給他現在的工作提供了不少幫助。「鄉村醫生的職責不僅僅是給村民治病,還要宣傳普及健康知識。」他告訴新黃河記者,因為大部份村民的文化水平有限,如果僅靠發宣傳資料或是開展講座,是達不到預期效果的。所以他就把健康知識編成順口溜和快板,透過這種大家喜聞樂見的形式,把知識普及下去。

每天和村民打交道,讓房永臣練就了一副好口才。用他的話說,不僅要會看病,還要學會溝通的技巧,說不明白病情不行,人家不願意,要是說得太清楚,有人就會過分擔心,甚至背上了心理包袱,「我就是為群眾服務的,只有群眾滿意了,我才心安理得。」

行走鄉間15年,房永臣先是騎壞了父親的單車,又跑壞了4輛摩托車,最後換成了小汽車。服務範圍也從一開始的近200人,到後來的2000余人。「我的車每年都要跑1萬多公裏,基本都用在了給群眾看病上。」他告訴新黃河記者,就像當初的父親一樣,陪伴家人的時間越來越少,與村民之間的感情卻日益增加。

「作為醫生,醫德高於醫術,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幹的是良心活兒,就要問心無愧。」房永臣指了指胸膛。

記者:王錚 攝影:王錚 攝像:王春鵬 剪輯:王春鵬 編輯:韓璐瑩 校對:楊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