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六大行去年減收卻增利,計提減值少了700億反哺利潤

2024-04-01三農

截至3月30日,42家A股上市銀行中,已有21家披露2023年年報。從總體數據看,一個明顯的趨勢是,雖然盈利還在增長,但行業營收已步入負增長。撥備反哺的作用進一步凸顯。

加上9家披露業績快報的銀行,30家已有數據銀行去年合計實作營業收入5.35萬億元,比2022年減少了大約2134億元;實作歸母凈利潤1.98萬億元,同比增加了約224億元,但增速多數下滑,其中有3家股份行為盈利負增長。

2023年,息差收窄拖累利息凈收入、資本市場波動等影響中收,是行業仍在共同面臨的挑戰,盈利維持正增長的一個重要原因仍是撥備反哺。去年,這21家銀行新增資產減值計提連續第三年下降,減少了1000億元,降幅約為9%,相比2020年則少計提了近3000億元,降幅約為23%。

以作為服務實體經濟的主力軍國有大行為例,根據Wind數據,去年六大行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總額減少了近700億元,降幅超過10%。同期,各行在總營收同比下降的情況下,歸母凈利潤依然實作了2%以上的增長。

息差繼續收窄,中收仍有挑戰

據Wind統計,去年,六大行合計實作營收約為3.53萬億元,相比2022年的3.69萬億元減少1600多億元;實作歸母凈利潤1.38萬億元,同比增長286億元。據中泰證券數據,六大行營收合計同比下降0.6%,降幅較去年前三季度(-0.4%)擴大;凈利潤同比增長2.1%,相比去年前三季度(2.5%)增速收窄。

其中,除中國銀行營收增速同比逆勢提升外,其余五大行營收增速均有不同程度下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營業收入增速繼續為負,分別為-3.73%、-1.79%。

這一趨勢與行業整體一致。營收下降背後的主要因素一方面是貸款利率持續下行、存款定期化,導致行業凈息差降至20年來最低水平,另一方面是中收因為資本市場波動沒能維持補充作用。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此前公布的數據顯示,去年銀行業凈息差為1.69%,首次低於1.70%,較前三季度下降了0.04個百分點。其中國有大行凈息差降至1.62%,資產利潤率降至0.79%。

具體來看,各行去年四季度末凈息差均進一步收窄,除郵儲銀行凈息差繼續保持在2%以上外,其余五大行凈息差均已降至1.7%及以下,其中交通銀行降至1.3%以下,為1.28%。相比2022年末,工行、建行、農行凈息差降幅超過30BP,中行、郵儲、交行降幅分別為17BP、19BP、20BP。

對於凈息差下滑,各行普遍提到了資產、負債端的雙重影響。以交通銀行為例,該行提到,一是資產利率因素。一方面,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 持續下調以及存量房貸利率調整推進,存量資產收益率整體下行;另一方面,有效需求不足疊加持續減費讓利影響,新發放貸款利率繼續下降。二是資產結構因素。居民消費意願疲軟及房地產市場低迷,收益率相對較高的信用卡貸款及住房貸款占比下降。三是負債因素。資本市場持續波動影響,居民儲蓄偏好較強,對基金、保險、理財投資產生擠出效應,銀行存款延續定期化、長期化趨勢,存款定價的下降並未導致整體負債成本等量下行。

反映到收入結構上,規模高增「以量補價」抵消了部份息差拖累,但除郵儲銀行、中國銀行利息凈收入保持正增長,其余四大行利息凈收入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總體下降了2.63%。其中,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交通銀行利息凈收入分別下降5.3%、4.11%、3.1%、3.39%。

作為非息收入的重要組成,財富中收曾是息差壓力下的重要收入支撐,但隨著股債市場波動、投資者風險偏好下降,中收表現也持續向下。

去年,六大行中,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僅中國銀行保持正增長,增幅超過5%,其他五家大行不同程度減少,整體降幅約為1.41%。其中,工商銀行下降7.7%,建設銀行下降0.29%,農業銀行下降1.5%,郵儲銀行下降0.64%,交通銀行下降4.13%。

從具體手續費變化來看,代銷、資產管理等業務是主要影響因素。比如,工商銀行個人理財及私行業務收入下降14%,對公理財收入下降了16.9%;建設銀行代理業務手續費減少了1.75%,資產管理業務收入下降了34.01%;農業銀行主要是代理理財業務收入減少,代理業務手續費減少了14.7%;交通銀行理財業務收入下降了23.10%,同期代理類業務增長了5.9%。

而對於中收逆勢增長,中行在財報中提到,主要是該行加大了業務拓展力度,顧問和咨詢、受托及銀行卡等業務收入增長。同期,該行代理業務手續費同樣下滑了5.31%。郵儲銀行則表示,剔除上年理財凈值型產品轉型一次性因素後,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同比增長12.05%,去年該行代理業務手續費增長了24.16%,理財業務則大幅下降近63%。

工商銀行表示,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下降,主要受資本市場波動、投資者風險偏好變化、公募基金費率改革等因素影響,個人理財及私人銀行、對公理財、資產托管等業務收入有所減少;擔保及承諾業務費率下降,收入有所減少。除資本市場波動影響外,建設銀行、交通銀行等也提到了產品費率下調、減費讓利等因素影響。

減值計提連續三年下降

增利不增收背後,撥備反哺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關註。

數據顯示,去年六大行合計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約6147億元,相比2022年減少了約697億元,降幅為10.19%。這也是自2021年以來連續三年計提力度下降。

具體看各大行情況,去年僅營收表現強勁的中國銀行(1065.62億元)增加了資產減值計提,較上年多計提26.03億元,同比增幅為2.5%。其中,貸款減值損失1061.14億元,同比增加133.21億元,增長14.36%。

工商銀行去年資產減值損失減少17.4%;建設銀行減值損失減少11.47%,其中主要為以金融投資減值損失下降,對此該行解釋為受宏觀經濟狀況較去年改善影響。農業銀行、郵儲銀行資產減值損失下降主要因為信用減值損失減少,降幅分別為6.6%、25.93%;交通銀行信用減值損失、其他資產減值損失分別減少了5.8%、44.02%,整體降幅6.96%。

作為不良損失的預估入賬,撥備計提反映銀行的不良生成壓力,但在過去也被視為重要的利潤「調節器」,多位分析師告訴記者,國內銀行業在撥備計提上有「以豐補歉」的傳統,即盈利較好時多計提撥備,反之少提,從而起到平滑盈利增速的作用。

盡管撥備計提逐年減少,但因為近年來不良改善等因素影響,各行撥備覆蓋率仍處於較高水平,去年末農業銀行、郵儲銀行不良撥備率仍維持在300%以上,後者長期位於大行之首。去年,僅郵儲銀行、建設銀行撥備覆蓋率較上年末下滑,其余四大行撥備率均有提升。

除了不良壓力外,監管已有意引導過高的撥備覆蓋率回落,從而為讓利實體騰挪更大空間。2022年,國常會曾提出,要適當降低撥備覆蓋率較高的大型銀行撥備覆蓋率。

國信證券銀行分析師王劍此前分析稱,經歷過2012~2016年的不良資產大周期後,中國銀行業資產質素整體趨穩,但仍有在資產質素穩定的年份大幅計提撥備的傳統,在會計上形成「信用成本」。如果這一「信用成本」最後「化險為夷」,將作為收益反哺凈利潤。不過隨著疫情反復,讓利實體的緊迫性進一步增強,業內普遍認為,降低撥備覆蓋率可透過釋放利潤和加快不良處置,提升銀行信貸投放能力。尤其是資產質素較好、經營穩健的大型銀行,已經具備適當調整撥備覆蓋率的條件。

去年,央行在【2023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首次設定專欄討論【合理看待中國商業銀行利潤水平】,其中提到,當前中國經濟執行面臨諸多困難挑戰,在此過程中需進一步發揮銀行服務實體經濟重要作用,暢通經濟金融良性迴圈。考慮金融周期和經濟周期往往不完全同步,銀行信貸風險暴露需要一段時間,應有一定的財力準備和風險緩沖。允許銀行透過合理方式維持自身穩健經營,可以提升其持續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能力。當然,商業銀行盈利狀況也會隨著經濟周期波動,對此應理性看待,不必過度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