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券商一哥」怎麽了?

2024-04-02三農

作為中國最大券商,中信證券過去一周過得不太順利。

先是因保薦專案的「強硬回復」造成輿論風波,引來深交所的現場督導,但被官方「敲打」只是一個開始。

3月27日上證指數跌破3000點,有自媒體給中信證券扣上了「帶頭砸盤」的帽子。輿論漩渦中,3月28日中信證券緊急釋出聲明,稱相關言論與事實相悖,「將一如既往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穩定發展」。

上周,中信證券還披露了2023年財報。數據顯示,過去一年裏,「券商一哥」營收、凈利潤雙雙下降。

業績釋出會上,面對如何落實「嚴監嚴管」相關監管要求時,中信證券董事長張佑君回應稱,將切實落實中介機構的「看門人」職責。

然而事實卻是,去年經中信證券保薦成功上市的30家公司,目前已有21家破發。

圖/視覺中國

為何被現場督導?

中信證券被現場督導的原因,源自一次引發爭議的回復。

事件起源於正尋求創業板上市企業聯綱光電的問詢函回復報告。深交所在第二輪問詢函中,對聯綱光電實控人家族持股比例較高的問題提出了質疑。畢竟,上市前該公司實控人家族合計控制98%的股份,顯然容易造成「一股獨大」的局面。

但在回復函中,聯綱光電在表示自己內控無問題之外,列舉了包括鼎龍科技在內的8家已上市公司,上市前持股比例均高於90%的情形作為相似案例。

重點在於,作為聯綱光電的保薦機構,中信證券的核查意見與其回復內容一致,認為聯綱光電已建立較為完善的治理結構與內部控制體系,各項內部控制制度健全且能發揮必要的作用。

雖然參照先例做對比具有一定合理性,但該回復在股民們看來,是中信證券對深交所的「硬剛」。

3月22日晚間,深交所釋出公告稱,為進一步壓實保薦人「看門人」責任,從源頭上把好上市入口質素關,決定對聯綱光電保薦人中信證券啟動現場督導。

圖/深交所

3月25日,被現場督導後的第一個交易日,中信證券A股股價下跌4.88%,創下自2022年9月16日以來的最大單日跌幅。同日,中信證券港股股價也下跌了3.94%。

保薦機構被深交所現場督導,究竟意味著什麽?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鄭誌剛對中國新聞周刊解讀,現場督導是在註冊制時代圍繞信批環節所采取的一種監管措施。其主要出發點是擔心有保薦機構與上市公司申報的資訊不夠完整準確,所以透過現場檢查來進一步核實,以保證資訊披露安全真實可靠。

3月15日,中國證監會曾連發多份檔,聚焦IPO市場等領域存在的問題。其中就提到,將對中介機構建立常態化捲動式的現場監管機制。此次中信證券被啟動現場督導,也是上述檔釋出之後,首例IPO保薦券商被啟動現場檢查。

基於此,鄭誌剛還指出,中信證券被現場督導距離IPO「315新政」剛好一周,具有一定警示意義。

值得註意的是,現場督導有一定「威力」,已有保薦機構在被深交所現場督導後遭到處罰。

今年1月,深交所對國信證券下發監管函,深交所在現場督導中發現發行人存在推廣活動內部控制缺失、部份推廣商由發行人實際控制、推廣成果檔不規範或大量後補的情形及國信證券存在對發行人經銷收入相關事項核查不到位的問題。基於此,國信證券作為機構與保薦代表人一並被采取書面警示的自律監管措施。

鄭誌剛補充,監管進行現場督查是對保薦機構履職提出的一種另類「警醒」,在一定程度上會對保薦機構的聲譽造成影響。

「這傳遞出了一個訊號,交易所不僅可以在現場督查中尋找問題,更可以憑此給‘看門人’的角色帶來一定挑戰,進而提升資訊披露質素。」

輿論風波背後

有趣的是,這次督導引來股民們一片叫好聲,甚至喊話要求「徹查」。

事實上,股民對中信證券不滿「由來已久」。以爭議較大的投行業務來說,中信證券近一年的表現並不算好。

Wind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20日,中信證券共31家IPO保薦專案,其中主動撤回認養一頭牛、大族封測、漢桐整合、中航石油、愛科百發、博納精密、輝芒微等7家專案,撤否率達到22.58%。

這7家企業中,漢桐整合對監管問詢「已讀不回」;輝芒微科創板轉道創業板二次沖刺再折戟,此前「一查就撤」;認養一頭牛更是收到了證監會連環48問的1.3萬余字問詢函;中航石油面對首輪問詢遲遲未回復後撤銷申請。

時間再拉長,中信證券2023年保薦專案撤否率也大幅攀升。據Wind數據,中信證券2022年保薦專案撤否率7.62%,主動撤回家數20家。而2023年撤否率16.67%,主動撤回家數達到41家。

即便經中信證券保薦成功上市的公司,市場表現也不盡如人意。2023年,中信證券保薦了30家公司,截至目前其中已經有21家跌破了發行價,破發率為70%。與此形成對比的是,2023年,中信證券承銷保薦純利潤28.1億元。

對此中信證券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其保薦IPO專案破發率處於市場平均水平,破發情況主要受到二級市場整體下行的影響,與保薦人企業自身情況無直接關聯。

不過上述說法難以服眾。

比如曾被市場冠以「史上最貴ST股」之稱的*ST左江,以及發行價史上最高、並憑借上市迅速「造富」的禾邁股份,股價都經歷了過山車式震蕩。

而今,妖股*ST左江已經被證監會通報,涉嫌重大財務造假;禾邁股份超募後在上市當天即宣布拿出近45億理財。

這也令部份股民懷疑中信證券的執業質素究竟如何,賺取保薦利潤的同時,是不是切實踐行了「看門人」應盡到的責任?

而具體到已經落定的監管處罰,2023年中信證券及其員工多次因業務違規遭監管警示。

2023年1月,上交所對中信證券保代肖少春、路明予以監管警示,直指該二人在華大智造的IPO專案中存在履行保薦職責不到位的情形。

2023年4月,中信證券保代徐欣、宋永新被西藏證監局取出具警示函,次月又被上交所予以監管警示。原因在於作為保薦機構,中信證券在2017年至2018年6月持續督導工作中存在對關聯方及關聯交易現場檢查不到位、對銷售收入及主要客戶異常變化核查不充分等問題。

2023年9月,證監會通報關於對中信證券采取監管談話措施的決定,並對中信證券時任並購重組財務顧問業務部門負責人張劍出具警示函,中信證券經辦員工袁雄、焦延延也被采取監管談話的行政措施。原因是監管發現中信證券在擔任航天通訊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收購智慧海派科技有限公司重大資產重組財務顧問過程中,存在多項違規情形。

就在2024年1月12日,中信證券因投行業務違規收到證監會下發的警示函。其保薦的恒逸石化股份有限公司的可轉債專案,在發行上市當年即虧損,同時營業利潤比上年下滑50%以上。同日,中信證券兩名保代毛宗玄、朱瑋被證監會采取監管談話的行政監管措施。

營收利潤兩連降

問題雖然不少,但也沒耽誤中信證券賺錢。

3月26日,正處在風口浪尖上的中信證券,釋出了2023年年度報告。

報告期內,中信證券實作營業收入600.68億元,同比減少7.74%;實作歸屬於母公司股東凈利潤197.21億元,同比減少7.49%。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7.81%,同比減少0.86個百分點。

值得註意的是,這已經是中信證券營收凈利連續兩年下降,2022年該公司營業收入、歸母凈利潤降幅分別為14.92%和7.72%。

分業務板塊來看,2023年中信證券經紀、資產管理和證券承銷業務分別創收152.01億元、108.46億元和62.46億元,分別同比下滑了7.81%、10.99%、26.61%。

引發輿論風波的投行業務,下滑也較為明顯。從年報來看,2023年,其投行業務實作凈收入62.93億元,同比下滑27.28%。

其中,公司完成IPO專案34單,主承銷規模500.33億元,同比下降66.61%,市場份額由2022年的25.53%下降至14.03%。

不過中信證券的龍頭地位仍在。以發行日為口徑統計,2023年中信證券的A股IPO份額位列行業第一名。

對於中信證券在業績端承受的壓力,在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看來原因是多方面的。「當下市場環境復雜多變,國內券商同質化競爭嚴重,投資者對財富管理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和個人化,券商行業競爭激烈。更重要的是,監管部門對券商的合規經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監管政策收緊,中信證券需要加強內部管理和風險控制。」

而對於正在發生的輿論風波,田利輝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在聯綱光電保薦專案中的表現只是導火索,中信證券應該借助這場輿論風波審視自我、提升競爭力,加強自身的建設和管理。

如何盡快走出輿論風波、真正做好「看門人」角色?中國新聞周刊就相關問題聯系中信證券,截至發稿尚未得到回復。

作者:於盛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