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為什麽不建議退休回農村養老?這「5點」很現實,你會如何選擇?

2024-03-14三農

1999年底,中國老年人口規模不斷擴大, 正式邁入老齡化社會,養老成為一個備受關註的民生問題。

隨著農村生活水平的提升,農村成為熱門養老場所。

農村空氣清新和淳樸的風土人情吸引了一批批城市老人定居養老。

但理想與現實總是存在差異的,隨著農村養老人口越來越多, 農村養老的問題也暴露出來,很多人甚至不建議老人去農村養老。

和城市相比,農村養老在很多方面都比較落後,這「五點」原因很現實。

一、醫療設施

隨著城鎮化的推進,農村的整體生活水平大幅提高,醫療和娛樂設施也逐漸完善。

但中國農村發展的水平是參差不齊的,連帶著醫療資源也分布不均。

總體來看,一線城市的醫療設施和醫療資源要遠遠高於二三線城市和農村,東部的相關資源要好於西部。

經濟水平越高的地方醫療水平更好,這樣的差異導致東西部和各省間的醫療出現差距,農村與城市的醫療水平也隨之拉開。

隨著年齡的增長, 老人的各項器官衰竭,身體時不時會出現頭疼發熱的小毛病, 需要經常往醫院跑。

很多老人還有定期體檢的需求,但農村的醫療設施不能完全滿足他們,應對感冒發燒綽綽有余,對一些重大疾病則束手無策。

醫療器材的差異可能無法及時發現身體上的疾病, 導致病情惡化,最終出現無法挽回的局面。

農村因為地處偏遠,醫院的管理沒那麽嚴格。

一旦醫院違規操作,以及遇到黑心診所,老人會得不償失。

醫生的資質和水平也比不上城市。

醫院即便檢查出老人身上的隱患也無力醫治,最後還是要去大城市治療。

老人因為腿腳不便和暈車等問題不方便舟車勞頓,農村的道路大多比較顛簸,老人往返城鄉十分遭罪。

農村修建公路的成本更高,很多地方還是泥濘的道路, 老人在雨雪天氣很容易摔倒並導致骨折。

雖然現在家家戶戶都有私家車, 但老人的兒女因為工作無法時刻陪伴在父母身邊, 父母身體出問題後可能無法及時趕回去。

二、生活設施

農村基本依山傍水而建,農民被大片農田切割後住得比較分散,所以中國農村,特別是南方,在冬天沒有集中供暖和天然氣。

農村四通八達的地勢無法抵擋冷空氣,出現屋裏屋外一樣冷的情況,老人稍有不慎就會著涼感冒。

老人的免疫力和自愈力都比較差,感冒發燒後很難短時間內恢復健康, 病痛折磨著老人的身體,也讓兒女十分憂心。

農村在遭遇雨雪天氣時,電線電纜可能會被積雪壓斷。

地處偏遠使得維修人員無法迅速檢查修補,容易導致斷水斷電斷網,影響老人的日常生活。

中國農村一直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自家種的蔬菜水果和養的雞鴨魚肉可以滿足老人在吃這方面的需求。

除此以外,老人還有其他娛樂和購物需求。

農村的商場距離遠且物品的種類較少, 老人腿腳不便再加上農村交通工具有限, 很難獲得充分的物質體驗。

三、社交氛圍

哈佛大學曾經做過一項研究,結果發現社交能夠增加人的壽命,也就是說交朋友也許比保健品和運動更能延長人的生命。

我們會發現世界上真正長壽的人也許沒有良好的生活習慣, 沒有千億鈔票,甚至喜歡抽煙喝酒,最後卻成為百歲老人。

他們在接受采訪時無一例外都會提到保持身心愉悅就能長壽,社交就是愉悅的來源之一。

前提是這段社交是積極向上的,而非自我內耗和沮喪的, 朋友間的自我內耗反而容易產生郁結情緒。

老人在養老過程勢必會結交新朋友, 同圈層的新朋友不僅可以豐富老人的生活,還能讓老人一掃衰老的陰霾

然而現在的農村很大程度上已經成為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的聚居地,年輕人外出打工帶走了農村的活力。

老人在農村無事可做時常常一坐就是一整天,孤獨冷漠的生活往往會縮短壽命。

這也是城裏很多老人不願意去養老院的原因, 老年人要時常和年輕人待在一起才能保持積極向上的活力和心態。

青壯年外出務工的農村在一定程度上類似於大型養老院, 老人長時間被裏面死氣沈沈的氛圍侵染,心態也會發生變化。

對於老人來說,他們多的是時間。

但如何高效且愉悅的利用時間,而不是靜靜等待時間流逝,等著死亡來臨。

年輕的生命力和誌同道合的朋友可以讓老人重燃生活的熱情, 它會徹底改變老人的生活,但這種熱情恰恰是農村所缺少的。

四、文化沖突

城市和農村的一個重要區別還在於開放性, 它決定了農村和城市之間的文化差異。

農村相比於城市會比較封閉保守,因為人員基本是向外流動,農村的老人很難接觸新鮮事物。

新鮮事物要被老人接受也需要一位「引路人」,否則很容易觸發老人對農村傳統的保護機制。

因此農村的老人無論是思想上還是物質上會落後於時代。

城市則開放包容得多,各種思想層出不窮, 網絡技術日新月異。

老人能夠吸收最新最先進的知識,努力跟上年輕人的步伐。

去農村養老的老人一時半會很難接受環境的突然變化,思想觀念的沖突很容易引發矛盾,導致鄰裏關系惡化。

鑒於農村的封閉性比較強,城裏來的老人未必會被農村人真正接受。

村裏的行事作風、各種傳統觀念和生活作息也不一定能被理解。

五、經濟來源

中國老齡化日益加強,未來的退休年齡會延長至六十多歲。

老人的身體條件不允許他們去做劇烈勞動。

很多老人退休後會選擇重新上崗,既能打發時間,又能賺生活費減輕子女負擔。

工作也是老人保持活力的方式之一。

盡管老人能做的工作有限,但工作依然能為老人帶來一種「被需要感」, 這種被需要可以讓老人對生活充滿信心。

老人面對工作時也會更有成就感和滿足感,心理狀態可以影響身體健康,從而讓老人更長壽。

單單就工作機會這一點來說農村就不具優勢。

農村基本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田耕生活為主,產業和工業不發達,能提供給老人的工作崗位少之又少。

農村很多老人的經濟來源也相對單一,透過撿廢品和賣自家種的菜獲得收入。

很多老人基本要早出晚歸才能賺取微薄的生活費,而且這兩種方式相對比較辛苦,報酬也不多。

所以農村很多老人的養老都成問題,更別提讓城裏人進農村養老了。

相比較之下,城市的機會更多更靈活,崗位能更好的滿足老人的身體狀況和需求。

六、如何選擇養老場所?

很多老人去農村養老無非是圖農村環境好,空氣清新。

但這幾年城市逐漸將重工業搬遷到郊區和農村邊緣, 農村的汙染加重了,城市綠化反而做的越來越好了。

老人在選擇養老場所時可以參考借鑒城市的綠化條件, 綜合分析後選擇性價比最高的。

老人養老不僅要看當地的基礎設施,還要看整體環境和小區的氛圍。

基礎設施包括醫療資源、交通狀況、娛樂設施和購物商城等等,它們在就醫、出行方面極大提高了老人的生活質素和效率。

環境和整體氛圍包括汙染情況和鄰裏關系, 省心的朋友以及良好的社交氛圍可以讓老人保持好心態。

同時老人可以選擇年輕人多的小區養老。

年輕人身上洋溢的青春氣息可以感染老人,讓老人試著接受新鮮事物。

老人閑來無事時可以找一份要求不高較為輕松的工作, 或者報名老年大學,保持大腦活躍可以預防腦部疾病。

養老中環境固然重要,但老人自身的生活習慣也和壽命息息相關。

老人可以在日出前和傍晚做半小時到一小時的有氧運動,如慢跑、遊泳和瑜伽等。

運動可以活絡筋骨和,促進營養物質的吸收。

老人可以根據醫生的建議調整飲食習慣, 定時去醫院體檢來監測身體狀況,及時發現身體中的隱患。

結語

農村養老這樣的做法以前在國外更為流行,中國很多老人也學著搬到農村生活,這樣做法並不適合所有人。

國內國外的情況截然不同,中國農村的發展大落後於城市, 在醫療交通等領域都存在短板,恰恰是這些現實因素限制了農村的經濟發展。

農村要成為養老聖地就需要做好基礎設施服務,保障老人的生活質素和安全。

中國的老齡化現象日益嚴重,未來養老領域將會是一塊蛋糕。

農村在環境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可以抓住機遇發展養老產業,增加當地收入的同時還能提供更多就業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