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蘇州地產「三花」能否開出新芬芳?

2024-06-28三農

「阿要買茉莉花、白蘭花、玳玳花……」蘇州人的夏天,少不了用細鐵絲串起的白蘭花和茉莉花,這一聲聲軟糯的叫賣聲,曾是這個時節裏最溫柔的記憶。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更叠,街頭賣花阿婆的身影越來越少。偶爾見到幾位,售賣的茉莉花和白蘭花也少有地產,多為外地進貨。

茉莉花、白蘭花、玳玳花統稱為「三花」。蘇州的「三花」種植歷史可以追溯到宋朝,曾經盛極一時,如今卻只有零星種植。如何才能讓地產「三花」綻放新的芬芳,讓寶貴的「三花」文化傳承下去,已成為迫在眉睫的課題。為此,記者走訪了仍在堅持種植「三花」的本地花農、非遺傳承人、位於太湖邊的種質資源圃等,希望能從中找到傳承路徑。

本地「三花」難覓蹤跡

街頭熟悉的叫賣聲漸漸遠去

「去年,山塘街上有一位小哥幫人串茉莉花手串登上了熱搜,說明了大家對蘇州‘三花’的喜愛,不過現在卻難尋沿街叫賣的賣花阿婆。」最近,30歲的市民董晶晶在朋友圈裏發出感慨,夏天快到了,她想買一串白蘭花掛在車裏,在市區兜了幾圈都沒找到挎著竹籃賣花的阿婆。

趁著周末,記者來到遊客相對集中的山塘街、東北街、臨頓路和平江路一帶進行實地探訪。這裏曾是賣花阿婆們最常出現的地方,當天卻只有零星幾位阿婆出攤。她們中年紀最小的68歲,有的坐在路邊,有的推著小車,托盤裏擺放著白蘭花、茉莉花的花束和手串,吸引了不少路人駐足。

「我早上六點多從相城坐公交車過來的,就在山塘街附近轉一轉,下午天氣不好就準備回去了。」今年70歲的金月英告訴記者,她原先住在虎丘山附近,父親是花農,教會了她種花的技藝。搬到相城後,家裏還種了十幾盆茉莉花和白蘭花,花開後,她就摘一些出來售賣。「我父親那一輩,種‘三花’是家裏的主要經濟來源,現在白蘭花、茉莉花都賣不出價格,也沒人願意種了。」金月英說,像她這樣,家裏還種一些茉莉花和白蘭花的人不多了,市場上賣的基本上是外地產的「三花」。

53歲的黃玲專門在園區賣茉莉花手串和白蘭花掛飾,她的貨源都來自外地。「老板統一從外面進貨,雇我們賣。我主要在夜市或者馬路口售賣,一天最多賺個五十塊。」黃玲說,現在很少看到本地阿婆賣「三花」了。

「沒人賣原生的‘三花’,主要是因為蘇州沒有大規模種植了。」老花農錢林森說,作為蘇州「三花」曾經的主產地,茶花村1978年的「三花」總產量為8萬多公斤。上世紀80年代後期,情況發生了變化,茶花村「三花」生產日趨衰落。「當時,市場需求發生了變化,種花成本高、效益低、勞動強度大,全年只有一季收成,還要面臨花賣得出、賣不出的問題。」錢林森說,同時,隨著城市化行程的推進,花農們的經濟收入不再單純依賴「三花」,種「三花」的花農越來越少,很多人把花樹賣了去從事其他行業。

留住「三花」的根與魂

太湖邊建起白蘭花種質資源圃

花農們雖然在逐漸「隱退」、種植面積越來越少,但是熱愛「三花」的蘇州人並沒有放下這縷傳承百年的清香。

作為三花栽培技藝的非遺傳承人,黃劍家幾代人都種植三花。種植「三花」的人逐漸變少,他卻仍在虎丘以花為伴。他的院子裏,有30多棵白蘭花樹的樹齡都在20年以上,樹高超過三米。「以前我的苗圃最大的時候有10畝,現在已經很少了,不過我會一直種下去。」黃劍認為,保留這一縷花香很重要,「以後孩子問起來,什麽是茉莉花、白蘭花、玳玳花,得要有真實的花展示給孩子們看。」

而在太湖邊,一座種質資源圃裏種植了上千棵白蘭花,還有大量的茉莉花和玳玳花。「我們建立種質資源圃,就是懷著對‘三花’的獨特情懷,希望留住蘇州‘三花’的花香。」有著「姑蘇十二娘·花娘」之稱的王巧珍是遠近聞名的種花能手,也是這座種質資源圃的創立人。

1998年,她下崗後嘗試創業種花,成立了蘇州馨海園林花木有限公司,到了2003年,僅非洲菊一個品種,銷量便占據蘇州市場約九成的份額。在創業的過程中,王巧珍註意到了蘇州「三花」的現狀,「我發現蘇州種植‘三花’的人越來越少,市場上銷售的大部份都是外地的花,這樣下去蘇州‘三花’會不會消失?我想盡自己的努力保留住地產‘三花’。」這些年來,王巧珍一直在透過各種渠道收集白蘭花、茉莉花和玳玳花,每次遇到品質好的本地「三花」樹種,就想盡辦法收購。

為了給這些收集來的「三花」安家,她在太湖邊打造了新的園藝基地,設定了專門的種質資源圃。「資源圃有專門的工作人員負責養護,采用科學的管理方法和先進的技術,確保每一棵白蘭花都能得到最好的照料。」王巧珍深知種質資源的重要性,希望建立種質資源圃,讓這些珍貴的花種得以保存和繁衍。

期盼花香飄得更遠

農文旅融合讓「三花」別樣綻放

建設基地,留住了「三花」清香。然而,要讓蘇州「三花」飄香更遠,功夫更多應在「花外」。文化學者梅錦煊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表示,蘇州「三花」不僅僅是花,它更是一種江南文化,承載著江南人細膩精致的文化追求,如今可以用文化的土壤,滋養蘇州‘三花’文化產業。

就在前兩天,虎丘景區舉辦以「憶江南·虎丘三花風雅尋香」為主題的文化活動,以「聞見、聽見、看見」三花為載體,全方位展示「三花」非遺文化,讓更多遊客感受到蘇州「三花」的魅力。而在太湖邊,從前年開始舉辦「蘇州太湖三花展」,已經連續舉辦了兩年,除了「三花」展示,還推出了三花文創手作體驗、百花宴等花樣專案。

「光建種質資源圃是不夠的,以蘇州目前的市場行情來說,僅靠種植無法重新煥發‘三花’的生機,所以我們從文創開發、文旅專案打造等方面入手,希望能讓更多人了解蘇州‘三花’。」「85後」的徐峻育是王巧珍的兒子,也是連續兩年「蘇州太湖三花展」的策展人。

徐峻育告訴記者,從小與花做伴的他,深知母親對蘇州「三花」的情懷,為此放棄自己所學的專業,回鄉接手了母親的花卉種植事業,想要以年輕人的視角和方式,更好地傳承發揚蘇州「三花」文化。

開發「三花」文創產品是徐峻育著手的第一步。他開發了以茉莉花、白蘭花為原料的香氛和花茶,「我們與專業的調香師合作,經過多次的試驗和調配,研制出了既保留了傳統花香精髓,又符合現代審美的香氛,力求吸引年輕消費者的目光。」

目前,徐峻育還在積極打造「姑蘇花娘主題園藝專案」,將白蘭花種質資源圃融入其中,打造成一個集種植、采摘、觀光和主題研學於一體的生態旅遊點。「希望透過文旅融合的方式,讓市民遊客參與‘三花’的保護與傳承中。」 他告訴記者,該專案正在施工中,預計今年9月對外開放。屆時,他計劃邀請園藝專家和文化學者,提供專業的研學講解,「在人們心中種下‘三花’文化的種子,讓‘三花’開出別樣芬芳。」(蘇報融媒記者 朱雪芬 劉達 文/攝)

編輯:錢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