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給農作物開「處方」,「耕種管收」全鏈條智能服務

2024-01-03三農

來源:【紫金山新聞】

「像醫院給病人開處方一樣,我們根據反射光譜的監測結果,對農作物開出‘處方’,然後透過無人機精準地將‘種、肥、水、藥’送到每一株農作物上。」南京農業大學副校長朱艷說。12月20日上午,朱艷結束了學校的會議後,匆匆趕到了實驗室。此前,朱艷剛剛獲評第十五屆南京市「十大科技之星」,她帶領團隊圍繞農情遙感監測、農作系統模擬、農田精確管理等開展了系統深入的技術創新與工程實踐,並攻克技術難題,部份成果曾在2008年、2015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她本人還曾獲得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一等獎、神農中華農業科技獎創新團隊獎、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等。

朱艷講課。受訪者供圖。

「哪些農作物缺少肥料,哪些農作物需要噴藥,無人機或智能裝備都會帶著我們配置的‘藥’去田間精準作業。」朱艷說。這樣的「巧思」背後,是朱艷帶領團隊實作的三大關鍵技術的突破。第一個關鍵技術就是農情資訊的立體化感知,透過便攜式的監測儀、無人機、傳感器、高空遙感影像等技術快速精準地監測農作物的長勢,系統分析出農作物生長狀況。在農作物監測的基礎上,定量設計出種肥水藥的「處方」,對癥下藥。而當有了「處方」之後,如何精準「下藥」是團隊攻克的第三個技術難題,朱艷將「處方」與智能裝備相結合,讓無人機或智能裝備到田間精準作業。

天空地立體化作物生長監測預測技術平台示意圖。采訪者供圖。

「這樣一來,從即時感知到定量決策,再到最後的田間作業,我們就實作了農作物耕、種、管、收全鏈條的智慧化服務。」朱艷說。智慧農業是保障糧食安全、建設農業強國的有力支撐,這種「耕種管收」全鏈條智能服務大大提升了農田的管理效能,最佳化種肥水藥的資源配置,提升農作物產量和品質,同時能夠降低種植成本,提升經濟效益和產品競爭力。

為了做相關研究,頂著高溫、迎著寒風到田間地頭做實驗對朱艷來說是家常便飯。自2003年在南京農業大學博士畢業並留校任教開始,朱艷與農業打了20年的交道。「吃苦耐勞」是她對自己和學生最重要的一條要求,在她看來,做農業研究,必須要真正做到腳踏實地,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比如說水稻季,溫度可能都到40攝氏度左右,我們仍然要去田裏做實驗,不去田裏看,實驗數據怎麽來?光靠自己在實驗室裏模擬是不行的。」在育才過程中,朱艷聚焦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對現代農業人才的需求,突出「新農科」專業建設理念,首創了全國「智慧農業」本-碩-博貫通式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引領了全國智慧農業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成為智慧農業創新成果產出和新型人才輸出的重要基地,共培養了博士研究生18名、碩士研究生42名,其中還有一名學生成長為國家級青年人才。此外,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朱艷越來越意識到學科交叉融合發展的重要性,她由農業向外延伸,跨學科學習豐富知識,將人工智能與農業領域深度融合,發揮農業資訊學交叉學科的優勢,依托國家資訊農業工程技術中心、智慧農業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組建了一支高水平智慧農業科教團隊,「技術不斷在發展,農業也要積極擁抱新技術,助推智慧農業和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

朱艷與學生交流。受訪者供圖。

「當前在智慧農業領域仍然有不少‘卡脖子’的問題需要解決,例如在加強模型演算法,以及機器人、傳感器等智能裝備上,我們還需要繼續攻克難題。」朱艷說,她將帶領團隊繼續在智慧農業領域探索,「希望透過我們構建的模型演算法、關鍵技術和套用產品,整合打造更多的智慧農場,進而為加快實作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強國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張安琪 祝東秀

本文來自【紫金山新聞】,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台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