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154→76000,從小賬本看臨安山核桃變遷丨75周年看變化

2024-10-09三農

2024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75年的歷程,艱辛與榮耀交織,奮鬥與希望相依。臨安以實幹奮進譜就新篇,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長足進步,綜合實力顯著提升,民生福祉明顯增進,人民群眾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變化。這些變化,是時代的發展和變遷,也是每個人尋常工作和生活的點滴。

山核桃是我區西部山區林農的主要經濟來源之一,隨著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深化,以及近年來臨安山核桃產業逐漸向生態化、數碼化、品牌化發展,小小的一顆山核桃,成了名副其實的「致富果」。我區村民胡漢平的山核桃賬本,就記錄下了這樣的變遷。

胡漢平,是島石鎮島石村的村民,今年70歲,可以說大半輩子都在和山核桃打交道,他說:「40多年來,山核桃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小小的一顆山核桃變得越來越值錢,靠著這顆搖錢樹,日子也過得越來越幸福了。」

40多年來,胡漢平家山核桃的產量、價格、收入,他都詳細地記錄在一本本子上,從1983年山核桃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啟動,分到戶,他就開始記這個賬了。「那時候大家經營山核桃的積極性很高,我個人也是,因為改革開放了,我的心態也放開了。」

賬本上記錄著,1983年,山核桃幹籽只有8毛錢一斤,1985年價格是1塊4毛5,到1990年的時候,山核桃幹籽價格到了3塊1毛一斤,中間價格也有上上下下,到了1996年的時候,價格升得最快,一下漲到了13塊一斤。

上世紀90年代開始,臨安因勢利導,實施」東竹西果戰略」,大力培育山核桃品牌,不斷拓展山核桃銷售市場,一時間臨安成為山核桃集散中心,全國80%山核桃透過臨安加工銷售,山核桃的效益越來越好。與此同時,我區還實施了「山定界,樹定根」的第二輪林權制度改革,從那以後,林權長期不變的政策以法定形式確定下來,讓大家都吃上了定心丸。

第二輪林權制度改革的東風吹到了胡漢平的家中,他們家也開始擴大種植面積,胡漢平表示心裏有底了,積極性水漲船高,在一片荒山新種了100多棵樹。從1998年開始,他家山核桃的產量也增加了,山核桃幹籽由1983年的不到200斤,到2014年增加到了3000斤,幹籽價格也從8毛錢一斤,到2014年漲到了32元一斤。他們家的收入也水漲船高,1983年山核桃收入只有154元,到2014年的時候,山核桃收入漲到了76000元。

靠著山核桃的收入,胡漢平家的生活也是芝麻開花節節高,幾年來,4層樓新房拔地而起,還為兒女們添置了新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到了20世紀初,臨安依托山核桃種植的傳統農業資源優勢,著力發展山核桃產品加工和堅果食品等相關產業,致力於山核桃品牌化發展。2004年,臨安山核桃的知名度越來越大,胡漢平也著手做山核桃生意,「基本上,自己的山核桃全部加工以後銷售,雖然銷量不大,但是銷路很遠,還曾銷往加拿大呢。」胡漢平驕傲地說道,收入也更上一層樓。


近年來,臨安大力發展「退耕還林、退果還林」,推廣山核桃經營流轉,推動山核桃產業生態化、綠色化發展。2016年,島石村開始順應「新打法」,實行山核桃「自然落果」。胡漢平非常支持,「我們年級大了,也吃不消上樹打了,自然落果最大的好處就是安全系數增加了,第二就是省工省力,不需要請人來打,也不需要請人來撿了。第三個好處就是山核桃顆粒飽滿起來了,因為它自然落果,沒有成熟的山核桃它是不會落果的。」

談到未來發展,胡漢平說和山核桃打交道了大半輩子,心底已經有了深厚的感情,他對山核桃產業還抱有希望,還會繼續記賬本,繼續種植山核桃樹。「不論今後山核桃林歸誰,誰來管理,種樹本身就是一件造福後代的事情,可以增加社會財富,能夠綠化山林,又能夠有經濟收入。」胡漢平說。

記者手記

8毛、3塊1、13塊、32塊……這些賬本上看似簡單的數碼,實則是對我區山核桃產業發展的見證。一組組數據,真實反映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臨安山核桃產業的巨變。一顆小小的山核桃果子,在政策的扶持和林農們辛勤勞作下,已成為帶動當地經濟的「共富果」和「黃金果」,帶領產區群眾奔向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