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冷不冷,就看寒露」,今日寒露,今年冬天會冷到哭?看農諺咋說

2024-10-09三農

「冷不冷,就看寒露」,這是一句流傳已久的話,時至今日依舊有人拿它來判斷未來天氣的變化,並將它當做一個不錯的參照。

在二十四節氣中,寒露這個節氣在古代就有著非常高的地位,許多農民都會根據寒露過後的天氣變化來決定農業生產上的一些事情。

寒露來看秋,秋深冬將至。

寒露的來臨意味著氣溫開始逐漸下降,也是自然規律與農耕生活的一種結合體現。

古人對天氣變化有著很深的感悟和觀察,流傳下來的這行農諺也蘊含著古人對天氣準確定義。

「冷不冷,就看寒露」

關於寒露這句流傳下來的話是怎麽來的,是因為寒露正好處於立冬和秋分之間,也是最深秋季節。

所以在這段時間裏,只要一到寒露節氣了,就往往會帶來十足的降溫。

如果這時候南方地區還沒有較大的降溫,那麽到了冬天就會早早的迎接北方的寒流。

但是如果這時候北方進入了降溫狀態,那麽等到了冬天再繼續降溫的可能性就會比較小。

所以這句話表述的意思還是有一定準確性的。

還有許多流傳較多的農諺,比如「立春晴、谷雨霜。」

其意思是指在立春的時候太陽仍然很亮,說明冬天還會繼續,有可能在谷雨時節就會出現霜凍天氣。

因為春天是萬物復蘇的季節,如果立春的時候還能感覺到很冷,說明冬天沒有走,也就可能導致慢慢進入夏天的時候,天氣依然很冷,這樣的話就有可能出現霜凍天氣。

還有「寒露白,立冬雪」,這句話評論的是中國漠河地區的農諺,意為在寒露節氣的時候天氣晴朗,到了立冬的時候天氣會有降雪。

因為大多數情況下,寒露到來的時候白天陽光並不會很強烈,所以才會說「寒露白」,才可以推斷出立冬時節可能會有降雪。

但是有時候我們不太關註節氣這邊所表明的季節更替,也許某日只是不經意間看了一眼行事曆,發現今天就是立冬了。

所以我們觀察周圍環境變化的同時,也可以具體到某一件工作,比如插秧,插秧適合在春天進行。

要提前考慮冬天儲備水的問題,如果錯過了插秧季,那不得夏天再進行插秧?

所以其他農民借助自然規律,根據古人的經驗方法總結出來這些規律性的數據說法,不僅可以指導農業生產,還有助於觀察自然規律。

農諺解析。

農諺造就了中國這一方沃土香稻,帶來了一年四季最豐收的食物,有人們賴以生存的根本,沒有人怎麽搞清楚它們背後存在的道理。

但是它們卻真實存在,並被我們一直熟悉並使用著。

這些農諺能否100%準確性沒有人能夠說清楚,也沒有人能夠做到將來十幾年後不改變發展規律。

但我們仍然可以從中分析一些結果,比如「寒露晴,冬至陰。」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在寒露節氣過後天氣晴朗,那麽到了冬至節氣的時候大概率有陰雨天氣。

並不是絕對的,但根據自身經驗應該還是能夠提出一定準確性的。

因為晴朗天氣一般預示著穩定的氣候,這樣的話就可能預示著高壓系統持續存在,而冬至的時候高壓系統仍然存在的話,就會出現陰冷的天氣。

然而實際上這種情況並不會常出現,更大數值的數據說明冬至即使是晴朗天氣也會出現低溫,起碼不會變暖,因此準確率不容樂觀。

還有一句諺語備受關註度,「寒露風,冬至凍。」

這句話看來完全符合實際,因為在地球上冷空氣是活動遍布全球的。

當冷空氣影響到中國的時候,自然會影響到中國各個地方,所以無論什麽地方,只要在寒冷的時候感受到空氣逐漸增大,那這個地方在寒露過後即使沒有降溫那麽立冬過後必定還是會降溫。

況且只是相對而言,大部份地區都會受此影響,並且不是百分之百準確性,但也是非常大的,並且能夠指導農業生產。

現代氣候變遷。

這些話雖然簡短,但是認真分析起來有許多值得我們研究學習的東西,並且將其結果運用到實踐中去,將利益最大化。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科學技術也逐步提升,現在我們去看天氣預報的時候,可以清晰準確地看到未來幾十天內每天具體到每一小時的天氣情況,不僅有著測量準確度更高,更加現代化的方法實作,也能透過這些器材看出即使可能發生的概率以及強度等等因素。

因為畢竟傳統的方法已經難以跟上現代社會發展的腳步了。

因為我們的母星地球正在逐步升溫,這個速度並不是勻速前進,一方面是因為植物需要時間成長穩固根基,另外一方面就是人類發展造成的全球暖化速度。

所以在一年四季更替上,寒露和前面的節氣相比,會發生比較大的變化,在氣象台釋出的數據中與古人的這些記錄難以相符合,所以兩者之間就有了爭論。

如今已經開始出現以前沒有的大雪,在一些本來很少下雪的地方也時不時會看到幾片雪花,在一些本來很少見到雨水的地方也逐漸經常能夠感受到下雨天氣。

這就是中國現代化發展的主要原因,北京作為國內經濟最發達的地方之一,其冬天本身在幾年前已經帶不動元代建築了,但如今卻出現凍土層融化後就帶來的塌陷問題。

這些都是中國發展的必要過程,但是自然和人類是兩種力量對立體之間,人類不能一直以損壞自然為代價,我們需要維護自然平衡,讓地球繼續像以前那樣運轉甚至更好的運轉起來。

所以直到現在仍然有人相信古老方法,還在觀察當下事物,以期能夠找到一條新的出路和解決方案,而傳統農諺也成為了科學探索的一種工具使用。

小編覺得

即使古老經驗可能已經落後時代潮流,但是其中蘊含著許多值得我們思考學習的方法,從中找出新的道路指令碼方向也可以為新時代發展貢獻一定價值。

我們不能只是一昧的堅持傳統,也不能舍棄傳統去探索新世界,我們需要當代智慧和時代腳步去定義未來,並且符合自然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