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京滬之間②︱楊盼盼:人民幣國際化需要區域生產網絡強力支撐

2024-07-26三農

【編者的話】

「在北京,看上海」,「澎湃下午茶/京滬之間」系列於2024年5月17日正式啟動。「京滬之間」旨在解析中央政策,探討上海思路。

第一場 研討會 ,我們邀請了歷史學者蕭冬連、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劉雲中、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副教授範世濤與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科研部主任南儲鑫四位學者,暢談中國經濟轉型中的上海戰略。

從宏觀大勢到具體問題。第二場研討會聚焦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邀請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余永定、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潘英麗、上海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徐明棋、中央財經大學金融法研究所所長黃震、中國建設銀行金融市場部張濤、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金融研究室主任楊盼盼、上海市地方金融監管局政策法規處副處長張建鵬、浦發銀行總行跨境金融部處長吳敏超與臨港集團新片區經濟公司副總經理張俊九位嘉賓。

研討嘉賓達成了三個共識:第一,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上海的條件最好,但僅靠上海是不夠的,需要央地合力;第二,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要提升國際化能階,與國際標準、規則接軌;第三,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步子可以邁得再大一點。

以下為楊盼盼演講精要。楊盼盼談了人民幣境外使用的一些進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金融研究室主任楊盼盼從調研中發現,人民幣跨境業務發展的總體思路比較明確,核心是促進貿易投資的便利化。杜靈珂 圖

從結算上升到真正計價,還有距離

我們今年在香港和北京做了調研,主要想看看最近幾年人民幣國際化發展的新特征。2021年以來,人民幣國際化呈現出再次加速的態勢。 從現在的情況來看,人民幣是第四大支付貨幣和第五大外匯交易貨幣,貿易融資貨幣在6月再次超過歐元排名第二 。

我感觸最深的是,人民幣跨境業務的發展確實是取得了很大進步。總體思路還是比較明確的,核心是促進貿易投資的便利化。沿著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這個方向,也是取得了不少的成效。從央行數據來看,2023年人民幣跨境收付金額合計達到52.3萬億元,同比增長24.1%。人民幣成為了中國跨境收付的第一大結算幣種。其中貨物貿易的跨境人民幣收付金額達到了10.7萬億元,占同期貨物貿易本外幣跨境收付總額的比重較2022年上升了7個百分點。從這個視角來看,跨境人民幣的制度更加完善了,並且相關的政策支持、基礎設施的構建都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國際化以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顯著增強,這也使得跨境外貿當中的經營主體有更強的意願,使用人民幣跨境結算來規避相應的貨幣錯配風險。

結算貨幣非常重要,有助於國內的貿易投資方規避匯率風險,提高資金周轉效率,讓貿易、投資往來更便利。但是從我們調研的情況來看,人民幣結算業務主要還是在國內貿易主體和銀行以及支付機構之間進行,涉及的主要是中國境內、香港,新加坡等主要的離岸人民幣市場。境外的對手方有的可以直接收付人民幣,但這種情況不多。

跨境人民幣業務的發展,相較於貨幣職能從結算上升到真正的計價,以及在對手方之間的國際迴圈,實際上還有一段距離。盡管如此,跨境人民幣的積極作用還是非常的明顯,它在培養人民幣使用習慣,促進人民幣跨境清結算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使用方面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也是人民幣進一步國際化的重要基礎,培養使用習慣是貨幣能夠發揮網絡效應的重要渠道。

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一個非常重要的考量是,未來跨境人民幣業務能不能服務整個鏈條?也就是說,不僅僅服務中國經營者這一端,也要服務境外交易商。這兩塊服務的鏈條是分離的。需要進一步實作鏈路的閉環,從而形成人民幣的使用網絡。

其次,還可以進一步擴充套件企業對跨境人民幣的使用。我們的調研當中發現, 利潤較低的中小企業,以及大型的跨國企業,對跨境人民幣的接受度是比較高的 。中小企業,特別是一些小微企業,對利潤比較敏感,有意願規避匯率風險,所以更傾向於接受跨境人民幣。而對於跨國經營的大型企業而言,因為集團和總部之間以及國際業務方面都可以使用本幣來進行,再由總部統一來管理匯率風險,所以也能夠比較傾向於接受人民幣。 但中間規模、利潤較高的企業使用跨境的人民幣的意願卻並不是很強。 我們需要努力改變企業認知,來拓展人民幣跨境使用的空間。

更重要的是,還需要進一步實作從人民幣跨境結算到人民幣計價這個更高目標的轉變。在一些重點領域,比如說大宗商品領域,上海價格在全球影響力方面,應該有進一步提升。

構建區域生產網絡支撐人民幣國際化

我還想和大家分享的是,產業轉移對於人民幣跨境使用或者說人民幣國際化的影響。從學理上來看,我們有一定擔憂。特別是 基於日元國際化的歷史教訓來看,兩頭在外的三角貿易是導致日元國際化後期缺乏動力非常重要的原因。 當然這跟日本經濟發展放緩也有密切關系。由於日本的市場比較小,最終需求沒辦法由國內市場滿足,所以日元國際化的空間是縮窄的,並且最後並沒能實作日元的國際化。

在經貿摩擦下,產業鏈加速轉移會否帶來人民幣國際化類似格局?我們非常關註。但是調研給出了不同答案。過去一段時間,人民幣的跨境政策之所以能為很多企業積極接受,很大原因在於產業轉移或者面臨外部摩擦的壓力,使得中小企業的出口前景——包括利潤會面臨更大不確定性,這時就使得企業更有意願規避外匯波動帶來的成本。

過去,我們的貿易夥伴傳統主要為發達的經濟體,議價能力差異還是很大的,對方有比較大的議價空間,但是現在和第三方的直接聯系是上升的。 在第三方國家相對而言我們的議價能力是更高的,這個時候使用人民幣的意願也會上升。

此外,一些企業原本只在國內生產,轉為第三方國家生產之後,國內和第三方國家的往來非常的密切,也更有意願使用人民幣,同樣為人民幣跨境使用爭得了相應的空間和場景。

從短期來看,多地區、多領域、多渠道培養人民幣使用習慣的空間是變多的,應當充分利用好相應的空間。

但是,也確實不能忽視產業鏈對於人民幣國際化的中長期挑戰。特別是我們剛剛所說到的日元的挑戰。在這個層級上來說,進一步在產業轉移和產業升級兩方面增強競爭力,推動區域經濟整合,形成於我有利的生產網絡,是非常有必要的。

同時,我們還應當進一步擴大國內市場的深度和廣度,形成中國作為最終需求的迴圈格局。從這個視角出發,人民幣相較於日元其實是有更大的潛力的。

我們也看到,在產業鏈上的一些大型企業,現在也開始使用人民幣作為跨境結算。一個非常重要的例子是,中國飛機租賃集團向印度尼西亞翎亞航空交付的第三架由中國商飛生產的噴射式ARJ21飛機中,使用了人民幣跨境這是國產飛機的首單人民幣跨境結算交易。像這種大型商品的交易,或者是產業鏈上鏈主的交易,如果能夠更好使用人民幣跨境結算的話,對人民幣國際化是有非常積極的作用的,也有助於實作人民幣國際迴圈的更高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