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汝城縣:金山古村綻放「花樣經濟」

2024-07-26三農

紅網時刻新聞通訊員 鄧生祥 郴州報道

紅掌如烈焰、蓮花競妖嬈、葵花向陽開......盛夏時節,鄉村遊熱,走進湖南省汝城縣土橋鎮金山村,到處繁花似錦,花樣經濟蓬勃發展,和美圖景盡收眼底。

「顏值變價值,古村煥活力。」金山村支書、主任葉賀龍說,該村作為國家級3A景區和湖南省歷史文化名村,堅持古今融匯挖潛力,內外兼修塑風貌,多向發力興產業,煥發了景美業興人和的新氣韻。

金山古村紅掌種植基地。

紅掌「撥」來好日子

炎炎烈日下,遍地冒熱氣。走進位於金山村村邊的花卉基地,兩排整齊寬闊的銀白大棚內,四面風扇高速運轉拂送涼意,令人神清氣爽。有序排列的現代智能化式花床上,一盤盤紅掌生機勃勃、嬌艷如火,村民們拎著水管穿梭其間,專心致誌忙活滴灌水肥。

「種植紅掌,做好溫度、濕度、光照等環控至關重要,每隔三五天要做水肥滴灌,不能灑到枝葉上,否則高溫下容易灼傷花卉。」現場管理人員何素蘭熟門熟路地介紹,基地分設8個大棚,近4萬平方米,從墨西哥引入種植了十多個熱銷品種。

據了解,紅掌又名花燭,原產於墨西哥、哥斯達黎加等熱帶雨林區,寓意大展宏圖、心想事成,花期較長、觀賞價值高,可作高檔切花和盆花,種植經濟價值也高。受制於紅掌喜溫暖濕潤環境、需半陰又不耐陰、喜陽光而忌直射等特性,被傳入中國後只在南方幾個省份種植。

2014年,在縣鎮兩級的關心支持下,金山村依托當地冬暖夏涼、晝夜溫差大和土地疏松肥沃等優勢,主動出擊開展招商引資,引進廣東花卉老板,集中流轉連片土地,建起紅掌種植專業基地,還在廣州設立了銷售處。透過采取夏天晚上發貨、冬日白天發貨等科學方式,花卉源源不斷發往廣州,一直熱銷粵港澳大灣區。

「一片紅掌,美了日子,鼓了錢袋子。」一直在基地工作的何素蘭說,基地年產60多噸花卉,年產值保持在800萬至1000萬元之間,除長期聘請30多位村民做精細管護外,還在繁忙時節帶動更多村民臨時務工增收,每年務工創收超過100萬元。

金山古村蓮花種植基地。

蓮花「開」出致富鏈

荷葉田田,荷花連連。金山村廣袤沃野間,荷葉搖曳,蓮花盛,吸引著各地遊客紛至沓來,暢享盛夏清涼,飽覽田園風光。絡繹不斷的人流中,摻雜著不少當地村民忙活田間管護的身影。

「家門口掙錢,日子也甘甜,這裏是村民增收的聚寶盆。」葉賀龍介紹,蓮花基地有820余畝,種植了高產高效高顏值的白蓮品種,不僅帶來每畝300元的土地流轉收益外,還在春耕春播、田間管理、采藕收籽、產品加工等環節,帶動村民務工增收。

朵朵荷花開,「蓮」通致富路。金山村眼前這片土地為冷水田,底下暗流湧動,並不適合水稻種植。統籌耕地保護和發展鄉村旅遊,多年前,該村充分利用縣裏的扶持激勵政策,組織發動群眾分散種蓮,贏得盛名、攢足人氣,卻沒有形成規模化產業效益,導致續種後勁不足、發展乏力,此後曾一度被村民種上品類繁雜的各種農作物。

去年,在鎮裏牽線搭橋關心支持下,該村從省內湘蓮主產區湘潭市引進老板,連片流轉耕地,發展適種適銷白蓮品種,采取統一品種、統一管理、統一加工和統一銷售的模式,建起2個專業加工廠,形成完整產業鏈,蓮子、藕粉等主導產品熱銷省內外,共帶動180戶400余人就近務工。

此外,金山村還充分挖掘省道邊天水田的潛能,種植150余畝向日葵,賦能提升鄉村旅遊人氣。「向日葵寓意一舉奪魁,趕在‘三考'前綻放,每天吸引成千上萬的考生和家長過來,現場盛況空前。」眼下向日葵步已花落籽熟,但葉賀龍回憶起來仍余味悠長。

金山古村鄉野營地。

古屋「盤」活農旅業

「古民居一經盤活,吸重力很快顯現,農文旅融合發展前景好。」青青稻田邊,古樸雅致的金山鄉野營地紅燈籠高懸,老板何英英正忙活著整理桌椅、打理飾物,等著下一波客人到來。

金山古村建村820多年,境內珍存著盧氏家廟敘倫堂、葉氏家廟敦本堂2處國保單位在內的6座古祠堂,同時擁有保存完好的95棟明清時期古民居,飛檐翹角、如意鬥拱、鏤空雕刻等古老銘印,與錯落有致的荷塘、花徑、廣場、亭榭、百草堂等現代景觀相映相融,匯成畫卷。

去年以來,何英英集中連片流轉了一些古民居和閑置民房,突出修舊如舊、返璞歸真特色,註入資金修復改造,應時應景增添設施,豐富場景營造氛圍,匠心打造了集民宿、團建、野營於一體的鄉野營地,可滿足團建聚會、文藝交流、農耕體驗、鄉野徒步等需求。這裏不僅開展賞花、做飯、燒烤、摸田螺、抓魚等體驗專案,也拓展了文藝表演、手工藝品展示交流、藝術講座、藍染織布等文體活動,人氣持續走旺。

盤活老房子,顏值變價值。金山村在去年大力實施風貌提質的基礎上,積極實施喚醒老屋行動,修繕改造古屋20多棟,發展文旅商店30多間。同時,透過四面出擊開展招商引資,與企業合作興辦農耕研學專案,發展了鄉野營地、遇蓮軒、獨秀民宿、新權民宿等近10家休閑農莊,形成富有湘南古民居特色的民宿群落,帶動了全村古色茶室、特色美食、親子研學、戶外拓展等多元業態火熱鋪開。

此外,依托集體連片流轉土地、啟用群眾內生動力,該村還種植了400多畝水稻,發展了生姜、西瓜、玉米等百畝產業基地,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畫卷正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