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沈建光:中國經濟面臨三大挑戰,財政政策如何發力?

2024-05-31三農

原創 沈建光 FT中文網 2024-05-29

從財政數據變化可見,當前中國經濟面臨三大挑戰:收入恢復偏慢拖累消費增長、價格持續走低制約企業盈利、房地產下行影響持續擴大。

文丨FT中文網專欄作家 沈建光

2024年以來,中國財政數據呈現出幾個重要的結構性變化,比如稅收收入在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的占比下降,其中增值稅和個人所得稅降幅較大;政府性基金收入在廣義財政收入中的占比下降,主要因為地方土地出讓收入持續萎縮。

從財政數據的變化可以發現,當前中國經濟仍面臨三大挑戰:收入恢復偏慢拖累消費增長、價格持續走低制約企業盈利、房地產下行影響持續擴大。為應對這些挑戰,保持中國經濟持續復蘇勢頭,財政政策有很大空間,可以在消費、房地產等領域加大支持經濟力度。

收入所得稅下降反映收入增長緩慢

2024年1-4月,個人所得稅累計收入5007億元,同比下降7.0%;4月個人所得稅當月收入767億元,同比降幅達18.8%。個人所得稅下降的背後,盡管存在去年年中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標準提高的影響,但居民(特別是繳納個稅群體)收入恢復乏力或許才是根本原因。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6.2%,表現尚可,但筆者認為,2023年以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回暖可能主要得益於疫情之後農民工等群體重回就業市場帶來的增量貢獻,而個人所得稅覆蓋的群體(比如中等收入群體)收入恢復情況可能並不樂觀。而且,從歷史數據看,6.2%的同比增速相比疫情前8-9%的水平仍有不小差距。

受制於收入增長乏力,商品消費表現較弱。4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降至2.3%,環比增速也只有0.03%,持續處於零增長附近。其中,商品零售同比增長降至2.0%。分品類看,汽車類零售同比降幅擴大至5.6%,建築裝潢、辦公用品、化妝品、服裝等可選消費表現不佳。相比之下,通訊器材、體育娛樂用品、食品、煙酒、藥品等增速較快,主要是出行相關以及必選消費。

受此影響,消費品價格持續低位。4月CPI通脹雖然上升到0.3%,仍處於低位水平。其中,主要耐用消費品(交通工具、通訊工具、家用器具)價格環比、同比延續負增長,「以量換價」特征顯著。

增值稅下降反映價格下行制約企業盈利

1-4月,作為第一大稅種的增值稅收入25787億元,同比下降7.6%。除了去年部份中小微企業緩稅入庫擡高基數以及增值稅減免政策影響外,價格下行導致名義增長低迷、特別是PPI持續負增長,對企業營收和利潤造成較大制約。

一季度,受物價低迷拖累,名義GDP增速僅為4.2%,明顯低於實際GDP增速。一季度GDP平減指數為-1.1%、連續四個季度為負,反映總需求依然不足。名義GDP持續低迷也是宏觀數據與微觀感受形成「溫差」的重要原因。由於居民收入、企業盈利、政府稅收等均與名義增長掛鉤,價格下行會導致居民、企業微觀感受不佳,也會制約政府的稅收收入。

1-4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同比分別增長2.6%、4.3%,其中「量(工業增加值)」是主要支撐,「價(PPI)」則是主要拖累。4月PPI同比下降2.5%,已經連續19個月負增長。盡管近期國際原油、有色金屬等大宗商品價格上行帶動PPI降幅逐步收窄,但受房地產下行等影響,水泥、黑色等行業價格降幅依然較大,汽車制造等產能利用率偏低的行業價格也在回落,PPI同比何時轉正仍面臨不確定性。

由於價格下行、成本增加,1-4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利潤率僅為5.0%,處於2011年以來同期低位(僅高於2023年和疫情爆發的2020年)。總體來看,價格低迷下名義增長乏力,導致企業營收和利潤明顯承壓。

政府性基金收入下降,背後是房地產下行

2021年開始,伴隨房地產行業迎來下行拐點,地方政府土地出讓收入持續大幅下滑,2022年、2023年、2024年1-4月降幅分別達到23.3%、13.2%、10.4%。以其作為主要來源的政府性基金收入亦明顯萎縮,2022年、2023年、2024年1-4月降幅分別為20.6%、9.2%、7.7%

受此影響,政府性基金收入占廣義財政收入(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與政府性基金收入之和)的比重從2020年33.8%的高點降至2023年的24.6%,為2017年以來新低。2024年1-4月,政府性基金收入占比更是只有14.3%,創2015年有統計以來同期新低。

中國經濟復蘇過程中,房地產持續下行仍是最大的堵點。1-4月,房地產市場主要指標延續較大降幅:房屋新開工面積、新建商品房銷售面積、房地產開發企業到位資金同比降幅仍在20-30%,而且是在過去幾年已經大幅下跌的背景下。

同時,4月70個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二手住宅環比分別下跌0.6%、0.9%,跌幅均為2015年來新高。易居研究院數據顯示,2024年4月,全國百城新建商品住宅庫存去化周期高達26.5個月,其中,一、二、三四線城市的去化周期分別為20.1、23和34個月。因此,房地產市場真正企穩還需時間。

政策層面如何應對?

要應對上述三大挑戰、保持復蘇態勢,筆者認為,政策層面還需在以下方面繼續加力:

一方面,加大中央財政補貼力度,推動以舊換新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銜接聯動。在國務院【推動大規模器材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釋出後,消費品以舊換新、工業領域器材更新、建築和市政器材更新等實施方案陸續釋出,但現有措施還是主要依賴地方政府財政支持,但地方財政壓力很大,支持以舊換新的資金不足。

建議中央財政加大對消費品以舊換新的補貼力度,比如從專項債和特別國債中劃撥部份資金。同時,將以舊換新的範圍從家電、家居擴充套件到電腦、手機等高附加值品類,尤其是綠色智能產品。同時,充分發揮現代物流企業、零售企業的作用,推動以舊換新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高效銜接。

另一方面,中央和地方政府盡力推動房地產市場盡快企穩。5月17日,國務院召開全國切實做好保交房工作影片會,強調打好商品住房爛尾風險處置攻堅戰,紮實推進保交房、消化存量商品房等重點工作,特別提及「酌情以收回、收購等方式妥善處置已出讓的閑置存量住宅用地」、「酌情以合理價格收購部份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表明決策層對房地產風險的關註度提高。同日,人民銀行等部門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支持購房需求。

考慮到收購土地和商品房都是由地方政府主導推進,在地方債務壓力高企的背景下,建議加大中央財政支持力度、提供適量資金用於土地和商品房收儲,與需求側政策協同發力,緩解房企現金流壓力、提振居民購房預期,讓房地產市場盡快回到平穩運轉模式。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責任編輯 徐瑾 [email protected]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